理论教育 上海电视创业案例:冲浪之歌

上海电视创业案例:冲浪之歌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日在电视台播出该片的当天,美国新闻总署特来电祝贺。其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邀请的第一支中国电视采访团。1986年4月5日,上海广电局局长龚学平应美国新闻总署邀请访美考察,并采访了前总统福特。也许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许是上海电视台在改革开放潮汐中的弄潮胆魄与引领效应,美国政府将首次邀请中国大陆电视记者全方位采访美利坚的计划和名额,优先安排了上海电视台。

上海电视创业案例:冲浪之歌

上海广播电视志》的“大事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1989年1月21日,上海电视台举办《美国纪实》专题片首映,得到与会新闻界人士一致好评。22日在电视台播出该片的当天,美国新闻总署特来电祝贺。

其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邀请的第一支中国电视采访团。

采访团的阵容不可谓不精悍:十佳记者朱黔生、邬志豪,十佳主持人晨光,《新闻透视》主编孙泽敏,还有一位留学美国数年的中国留学生当翻译。

1986年4月5日,上海广电局局长龚学平应美国新闻总署邀请访美考察,并采访了前总统福特

此后,上海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穆端正专门前往美国打前站,和美新署共同制定了详细而周全的采访计划。

一位曾经多次陪同美国总统访华的美新署官员、原美国之音名记者葛森先生全程陪同采访团采访。

旧金山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底特律—旧金山,三个星期,横穿美国。借助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传播媒介,十集电视纪录片《美国纪实》完成了它的广角掠影。

美国总统竞选、纽约大港、立体交通、美国的金融与证券市场、陈逸飞画展、美国老人生活橄榄球比赛、汽车城底特律等,一一进入了摄像机镜头。22盘计11个小时的素材带,记录了打开国门后中国电视记者的新奇、沉思和甘苦。

也许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许是上海电视台在改革开放潮汐中的弄潮胆魄与引领效应,美国政府将首次邀请中国大陆电视记者全方位采访美利坚的计划和名额,优先安排了上海电视台。

兴奋而激动的采访团有点“不自量力”。临行前曾想将赴美拍摄的纪录片取名为《美国透视》。透视者,深也。可是一踏上美国的土地,他们惊叹地发现,美好的设想过于天真。这个超级大国不要说三个星期,即使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在美国生活了一辈子,也不一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认识这个社会。尽管它只有二百多年历史

感谢改革开放的世纪风,给了采访团如此难得的观察、了解、认识美国的机遇。更为难得的是,十集系列纪录片,一半以上的题材都是近距离观察发达的美国市场经济和产业形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纽约港务局直升机将记者送上蓝天,出现在脚下的是奇峰叠嶂的曼哈顿地区的摩天建筑群。

帝国大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联合国大厦,一座座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的“飞来峰”;“高峡”中的街衢、蝴蝶结似的立交桥、飘带似的高速公路甲壳虫般的汽车;碧波荡漾的天然深港、伯德罗埃岛上的自由女神、密密麻麻如火柴盒般的集装箱码头……恍若隔世的差距感,跨越时空的遐思也在飞翔:

“有人说:华尔街震一震,整个世界就会颤一颤。如今,这个时代过去了吗?”

“还记得1987年10月19日那次震惊全球的华尔街股票大狂泻吗?‘黑色星期一’尽管没有给目前的西方世界造成经济危机,但给美国经济留下的创痕是无疑的,至少反映了美国经济的某种脆弱性和潜在的危机。那么新的狂潮还会重演吗?既然资本主义经济作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谁能预测,资本主义的经济萧条将成为历史,不再出现周期性的循环?”

“当空中掠过飞机的鹏翼,当地下游动钢铁的长龙,当地面汹涌甲虫似的汽车,纽约,这个千谷万壑的繁华城市,被卷入了一场争夺空间开发的世纪大战。站在这高峡通途的瞭望台,我们的思索在延伸:纽约未来的交通将是怎样的?世界城市交通现代化的未来又是怎样的?”

“万花筒似的世界绽放着光怪陆离的艺术之花。纽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市场,同样也荟集着各种流派的艺术。在纽约采访期间我们得知,上海画家陈逸飞将在美国哥伦布日举办个人画展,因此,记者在前往华盛顿登机之前,特意来到了蜚声世界的哈默画廊。想当初,陈逸飞只是一个经济拮据的自费留学生,他从哈默画廊门前走过的时候,他是以怎样的仰慕眼光注视这可望不可及的艺术殿堂,可当他以中国青年油画家的非凡才气和挑战勇气,展卖第一批水乡风情画和肖像画时,石油大王哈默和纽约的好几个画廊争相要与陈逸飞签约。从纽约的艺术市场起步,下一步,陈逸飞要到日本、韩国举办画展;下一步,他还要与人合办一家公司,促进美国同中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与交易……他永远不会安分,他永远踌躇满志。‘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谁叫他的名字是飘逸腾飞的‘逸飞’呢?”

“也许,现代社会的节奏,来源于汽车轮子的旋律。有人说,美国是安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离开了汽车,真个社会的秩序就会被打乱。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当呼啸的车风伴着记者在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底特律汽车城浏览时,记者才真正领略到,汽车,这个19世纪末发明的钢铁怪物,是这座城市兴旺衰落的历史见证,也是这座城市悲悲喜喜的生命之魂……呼啸的车风又挟带着记者的思考,在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上飞行。记者又看到那只大风车似的汽车轮胎了。记者仿佛看见那只轮胎也在转动,记者甚至幻想,整个汽车城的车轮还会倒转吗?惨痛的历史还会重现吗?哦,未来的汽车大战中,谁笑在最后呢?”

上海电视台摄制组在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

似乎是眨眼功夫,来自上海的电视记者又成为洛杉矶大学的“不速之客”。

1988年10月13日下午。这里将举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杜卡基斯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赛。

这是一场蔚为壮观的新闻大战。至少有数百家电视台和各大报刊、电台的记者蜂拥到这里。临时设在学校大礼堂的新闻中心里,几十台电视监视器前聚满了争看现场直播实况的记者。全世界睁大了关注的眼睛。

90分钟的辩论,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棒球比赛”,你来我去,互相扣杀。尤其精彩的是辩论结束后的那场新闻混战。

这是中国记者始料不及的。各大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媒介的记者像猎人捕捉猎物一般,争相采访从主会场涌进的美国政界人士。上海电视台的记者来不及犹豫,立即果断地用胶布将话筒绑在摄像机的单管支架上,在水泄不通的人流中,左冲右突地进行即兴采访。

当两名采摄记者冲出重围后,被冲散的另几名记者焦急地说:“著名的共和党重要人物詹姆斯·贝克也来了。如果布什当选总统,他很可能被任命为国务卿。”(www.daowen.com)

记者们又挤进人潮,却再也看不见他的踪影。谁料想,当记者回到上海,在查看素材片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名记者追问一名政界人士时说了句:“密斯特贝克。”连忙定格,对照报纸上登载的贝克的照片,果然是被布什任命为国务卿的贝克先生。记者喜出望外。原来记者在即兴采访中,贝克已经进入了摄像机的镜头。总算弥补了遗憾。

遗憾还是很多的。三个星期的匆匆行程,平均两天一集纪录片的采摄频率,逼得记者编辑在凌晨两点,还在苦思当日拍摄的分镜头和采访提纲,十集纪录片的框架和现场解说就是在采访中完成的。马不停蹄的采访挤掉了记者们逛街游玩的时间和兴致。

但这十集访美纪录片,毕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陌生了多年的超级大国的全纪实电视记录,其涉猎政治、金融、港口、交通、城市管理、艺术、体育、老年生活等社会全景式的采风掠影,记者采访社会各阶层人士时的友好直率与刨根问底,迄今尚无国内电视台超越。

且看十集访美纪录片《美国纪实》的目录——

(1)《象驴之战——美国总统竞选掠影》(上);

(2)《象驴之战——美国总统竞选掠影》(下);

(3)《华尔街探秘》(上);

(4)《华尔街探秘》(下);

(5)《纽约的立体交通》(上);

(6)《纽约的立体交通》(下);

(7)《飞动的旋律——汽车城底特律见闻》;

(8)《筑桥者——陈逸飞画展》;

(9)《新大陆的黄昏——美国老人生活剪影》;

(10)《疯狂的橄榄球》。

十集电视纪录片中反映的美国发达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及其令人新奇却又令人回味的社会经济百态,尤其是金融、汽车、文化、体育产业的繁荣与规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其说美国政府以开放姿态欢迎中国电视记者报道美国,不如说是刚刚走出国门的上海电视媒体主动了解西方社会,借鉴发达国家繁荣文化的经验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取经之旅。

记者后来将十集纪录片《美国纪实》的解说词整理成书《美国印象》,原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在逛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时,还特意购买了一本。

十集系列纪录片《美国纪实》还在央视和各地省级电视台播出,让广大观众看到了国门打开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的万花筒,客观而真实的景象。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书中,不少记者当时的思考与设问,如今很多成为了现实。真乃世事沧桑,轮回莫测。

要点回顾

▲初创的上海电视节,一起步就形成了气势非凡的规模,在海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那时的上海广电人,既没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更没有“文化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的定心丸助力,完全靠国门打开后敢于“拿来主义”的借鉴精神和“不吃螃蟹,怎么知道螃蟹的鲜味”的胆量,一步一个脚印地闯出了一片电视创新与产业化运作的新天地。

▲“摸石子过河”的上海电视节的成功,不仅仅是冲破了各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影视作品内容不尽相同的束缚,更有意义的是,上海电视节开创了一条用市场经济的产业运作方式,在中国首次探索电视文化产业的拓展之路。影视节目的生产流通是按照成熟的文化产业模式运行。市场经济是可以跨越国家政治体制差别而实现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游戏规则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集评奖、市场交易与创投、论坛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电视节,上海电视节始终秉承专业、前瞻、创新的特色,发挥文化交流功能、产业集聚功能及经济带动功能,不断扩大其在海内外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经过20多年品牌打造,已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电视节活动。

▲90年代,只要一提起上海虹口体育场的万宝路国际足球赛,上海市民就兴奋得不得了。球场的门票常常一抢而空。除了门票收入,商家的冠名广告不仅在电视台的球赛直播节目中,以高收视率亮相,而且在球场、门票、T恤、纪念品、海报等方面充分体现。

▲十集电视纪录片《美国纪实》中反映的美国发达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及其令人新奇却又令人回味的社会经济百态,尤其是金融、汽车、文化、体育产业的繁荣与规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其说美国政府以开放姿态欢迎中国电视记者报道美国,不如说是刚刚走出国门的上海电视媒体主动了解西方社会,借鉴发达国家繁荣文化的经验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取经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