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电视创新案例:《大世界》和《大舞台》的综艺节目历程

上海电视创新案例:《大世界》和《大舞台》的综艺节目历程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世界》在录制中1984年4月14日,上海电视台的荧屏上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档综艺节目《大世界》。差不多与此同时,另一档吸引观众的综艺类节目《大舞台》也创办亮相。在这样的背景下,综艺节目《大世界》《大舞台》应运而生,开创了中国电视综艺栏目的先河。最早的综艺栏目《大世界》《大舞台》源于拼盘类春晚节目的启迪。中国大陆最早的综艺节目《大世界》1984年4月14日,第一期《大世界》“青春晚会”正式亮相。

上海电视创新案例:《大世界》和《大舞台》的综艺节目历程

当《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中国达人秀》《快乐大本营》《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梦想星搭档》《幻乐之城》等电视综艺节目如火如荼风靡中国的当下,有谁还会记得中国大陆综艺节目的创始者?

《大世界》在录制中

1984年4月14日,上海电视台的荧屏上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档综艺节目《大世界》。差不多与此同时,另一档吸引观众的综艺类节目《大舞台》也创办亮相。

大世界是上海滩一个著名的游乐景点,始建于1917年,一度被旧上海的帮会头目黄金荣霸占。最初设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游艺杂耍等,中间有露天的空中环游飞船,还设有电影院、商场、小吃摊和中西餐馆等,游客在游乐场可玩上一整天。解放后,大世界改造成为寻常百姓的游乐中心,以游艺、杂耍和南北戏曲、曲艺为特色,一直以其平民化的风格和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受到众多上海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欢迎。

大舞台是中国最著名的百年剧院,是海派京剧的发源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当时任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包探头目的童子卿,将开办群仙茶园营业了十年多等积攒起来的钱,以协兴公司的名义向哈同洋行租地建造新式剧场。1909年12月30日(宣统元年11月18日)落成开业。取名文明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人民大舞台,不过,无论从前还是现在,人们还是惯称为大舞台。

人民大舞台成功上演了无数名家的戏曲、歌剧等各类大型演出和综艺晚会,是享誉国内外的一流剧院,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知名人士曾亲临观赏指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时任上海电视台副台长郑礼滨

20个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国内改革方兴未艾。时任上海电视台的文艺部主任,后又担任上海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兼一台台长的郑礼滨先生在谈及创办综艺节目的初衷时说道:“当时上海电视台正在起步,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想文艺节目应该与时俱进,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要栏目化、定时化。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心里也有许多萌动,觉得应该把好看的东西,把国外国内最优秀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在这样的背景下,综艺节目《大世界》《大舞台》应运而生,开创了中国电视综艺栏目的先河。

其实,改革开放后最早的电视春晚节目也是始于上海电视台。最早的综艺栏目《大世界》《大舞台》源于拼盘类春晚节目的启迪。

郑礼滨回忆道,那时候,我的想法是要把电视文艺这块做得更好一些。当时的电视文艺节目主要靠两根拐杖撑场面:一个是播放电影,每天晚上放一部电影:另一个就是实况转播剧场的舞台演出,比如京剧、越剧、沪剧话剧,等等。我们要甩掉这两根拐杖,走自己的路,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制作节目。中央电视台那个时候也是起步不久,我们几乎没有可借鉴的东西,所以我们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敢为人先,人家没有走过的路,我们要勇敢地去试一试。

郑礼滨发动编导们群策群力,于是搞《文化生活》的编导刘文国提出给观众介绍电影特效的幕后故事,负责戏曲节目的编导周宝馨尝试了京剧脸谱介绍。想到后来,大家想到了一块,就是能不能把一个个分散的节目集中在一档节目里,尝试做一档电视春节晚会。

说干就干。1978年年底,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一档集歌舞、杂技、曲艺、说唱等文艺形式的大拼盘电视春晚节目,就这样以录播的方式与观众见面了。播出前,电视台特意在报纸上作了宣传,预告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有一档精彩的电视春节晚会。尽管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档最早的电视春晚节目比较粗糙,但还是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当时文艺生活还是相当乏味的岁月里,如此喜庆丰富的电视全席类文艺节目,让观众朋友们眼睛一亮,不啻为辞旧迎新的一道精神佳肴。

由此一发不可收,既然大拼盘电视文艺节目受到观众青睐,何不从歌舞说唱类和戏曲表演类切入,创办两档定时化(每周一期)、定性化、规范化的综艺类栏目,使得电视文艺类节目,来一个质的飞跃。

应运而生的《大世界》《大舞台》的起名显然启发于上海大世界和大舞台的名气和功能。《大世界》就是明星与百姓互动的歌舞类节目;《大舞台》则是集京、昆、越、沪、淮等于一体的戏曲曲艺大展演。两者堪称“上海荧屏姐妹花”。

中国大陆最早的综艺节目《大世界》

1984年4月14日,第一期《大世界》“青春晚会”正式亮相。节目有上海乐团陈小群、方佳璐的女生二重唱,广州歌手吕念祖的独唱,上海沪剧团倪幸佳、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沪、越剧清唱,上海滑稽剧团俞荣康、沈荣海的独角戏,上海时装表演队的时装表演,上海师范学院的韵律操,还有即兴小品比赛和文艺猜谜游戏,等等。其中时装表演当时是很少看到的。上海的第一支时装表演队是上海服装公司成立的。漂亮的面容、亮丽的服装、时尚的走台,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整台节目更在气氛、节奏、编排上取胜,充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这一创新节目不仅在上海家喻户晓,上海市文联特别授予“优秀电视节目奖”,而且又传送到中央电视台及全国许多省市电视台播放,《大世界》就这样闻名遐迩,成为上海电视台的金字招牌。那个时候的《大世界》,几乎将现在综艺节目的样式都尝试过了。《大世界》每周六晚上黄金时间播出一个小时,节目虽然以音乐舞蹈为主,但也兼有小品、相声魔术等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着眼于“新、奇、乐”,发挥中西融合的海派风格,灵活多样,有晚会型、风光型、歌舞型、杂志型、竞赛性,还常常配合重大庆典和重大新闻事件,寓教于乐,与民同乐,其快节奏、大容量、重审美、讲趣味的节目形态,自然会产生磁铁般的收视效应。

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并不先进,连大型综艺类节目必须用到的摇臂都没有。编导们为追求完美,追求视觉动感和舞台效果,就想方设法使用土法。据《大世界》第一任导演王琮琪回忆:我们创造了像跷跷板一样的跳板,那是出现在陈小琼和方嘉禄的女生二重唱时。摄像就坐在跷跷板的这头,她们女演员就在跷跷板的那头,然后我们就推这个东西,下面放一个转盘,就这样推着拍。虽然是土法,但舞台镜头效果很好。

在郑礼滨和《大世界》节目主创者王琮琪、毛勤芳的回忆文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期节目:

郑礼滨的回忆:

1897年秋,《大世界》有一档节目叫“走进十月的阳光”,那是国庆节的节目。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档节目是对我压力最大的节目。这个节目现在拿出来看,仍然是很出色的。它是一个立体化的节目。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演出阵容庞大,既有上海本地的演员,也有全国各地的。节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可以算得上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当时想借助直升飞机来增加节目的新奇性,设想让直升飞机在上海展览馆前面降落下来,然后几位主持人从直升飞机上走下来开始主持。但是我们把这个方案往上报了以后,领导没有立即同意,因为上海的高空有不少障碍物,领导担心如果直升飞机进上海市区,发生了事故就不好交代了。当时我也很紧张,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这个点子是我出的,我觉得有轰动效应,但就是怕没有人支持。后来,局领导同意了我的方案,条件是有问题要自己负责。我经过考证,发现历史上是没有直升飞机飞经上海市区,但这并不表示直升飞机不能飞进市区。虽然这事前无古人,但要是我们去做了,很可能就会成功。拍摄的当天,我在现场指挥,看着飞机稳稳降落,主持人刘维从飞机里缓缓走出来,几十秒之后,飞机再安全升上去,心头一块大石头落了下来,节目总算成功了。

王琮琪的回忆:

为了录制“走进十月的阳光”这台国庆晚会,刘文国、毛勤芳、朱贤亮、迟晶和我等五六个人天天晚上聚在一起“侃大山”,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一杯咖啡几片西瓜。于是,想出了在上海展览馆搞千人大合唱,想出了要动用直升飞机来“出出风头”,想出了立交天桥上舞龙,想出了在黄浦江上喷彩虹……“浪头”一只一只“掼”出来,终于把十月一日从早到晚贯穿了起来,形成了早晨专题、下午智力竞赛、晚上文艺晚会这样“一条龙”的新格局。

毛勤芳的回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87年的国庆晚会。那年国庆前夕,台里决定搞一台特别节目。结合当时党的十三大召开在即的形势,我们策划了题为“走进十月的阳光”的国庆晚会,设想搞一次全天大直播。

节目从早上《上海的早晨》开始进行现场直播,我们动用了直升机,把主持人载到上海展览中心。这其中还颇有些周折。因为直升机要在闹市区降落,考虑到安全因素,市有关部门开始没有同意我们的这一申请。但我们派人跟南京军区飞行队联系,得到了飞行队的大力支持。于是决定先斩后奏,在没有事先通知有关部门的情况下,直升机从南京飞到上海上空,降落在了上海展览中心前的广场上。因为没有事先的管制,所以没有刻意安排,拍摄出来的画面反而特别自然生动。我永远记着直升机降落的那一刻,现场有1 000多人的合唱队在进行演唱,许多上班路过这里的群众看到后无不惊喜万分。虽然那时我们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最后播出的效果很好,可以说在上海电视50年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心里因此觉得很欣慰。如果当时大家没有一种勇敢执着、求索创新的精神,要做成这件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那天早上6点,我们在南京路市百一店的天桥上举行了近千人的交谊舞会,然后就出动直播车6个直播点之间辗转。那时的设备条件比不上现在,全台只有一辆转播车。我们就在上海图书馆(现上海美术馆)、上海火车站、南京路、虹桥开发区、外滩等地设点,进行现场参与的“我爱上海”知识竞赛。而转播车每到一个景点,立即用卫星对准电视发射塔即时直播,转播完一个点,转播车和卫星设备又继续到下一个点。这次直播可以说是开了电视直播的先河。好多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在经过了一天直播之后,晚上再献上一台“走进十月的阳光”文艺晚会,并在外滩浦江饭店设立了分会场。

3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台国庆晚会也许人们早已经淡忘了,但是晚会的主题歌“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十月的阳光……”,因为旋律欢快、歌词流畅而家喻户晓,被人们广为传唱,成为许多大型庆典活动的保留曲目。

正如上海电视台原大型活动部首席导演毛勤芳所说的:“电视文艺工作的职业决定了我们总是在观众休息的时候最忙碌,因为我做的节目是直接面对和服务于广大受众的。我的思想、我的境界、我的品位会通过节目反映出来,传递给观众。我认为娱乐节目不能光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而必须承担起一种守护良知、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www.daowen.com)

正因为上海电视台一群有境界、有理想、有闯劲、有创意的优秀电视人,首创了《大世界》这样一档大气、唯美、多元、互动的大型综艺类节目,才使得上海电视界的综艺节目很长一段时间在全国独领风骚,而且继续衍生出一大批原创综艺节目,诸如上海电视台推出的“风”系列的(“民族风”“中国风”“亚洲风”“五洲风”“世纪风”等)元旦特别节目,以及东方电视台创办的《风从东方来》《相约星期六》《快乐大转盘》《白金大碟》《共度好时光》《为中国喝彩》等大型综艺类节目。

这些原创综艺节目的走红,培养了一代代热爱电视综艺节目的优秀编导,如刘文国、滕俊杰、王琮琪、朱贤亮、黄麒、杨剑芸、毛勤芳、田明、徐向东、王磊卿、戴钟伟等,也培养了一代代与名牌综艺节目齐名的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有的主持人,不仅成了综艺节目的招牌,而且成功转型为制片人的角色,叶惠贤和小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经三次荣获“金话筒”奖,并获得中国电视主持人终身成就奖的著名主持人叶惠贤,每每谈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总会以感恩的心情说到这样一段话:“是改革开放给了我发展的机遇,是上海电视台给了我成长的平台,借用老台长龚学平的一句话:叶惠贤是电视业改革的产物。”

优秀主持人的应运而生确实是从电视节目的锐意创新开始的。郑礼滨曾经专门回忆了《大世界》尝试推出主持人的情形:

我记得《大世界》最初的主持人是女歌手沈小岑和我们台新闻部的刘维,当时是由他们俩一男一女搭档主持的。主持人的串联词在节目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串联词写得好,主持人才能把一个一个节目,通过他们的解说,巧妙而自然地串联起来,就像一根丝线把一粒粒珍珠串起来一样。这就是主持人跟以往报幕员不一样的地方。报幕员把一个个节目如实地报出来就可以了,而主持人不同,我们栏目的每一期节目都是有机的整体,主持人必须非常艺术地、巧妙地、略带趣味性地把节目内容传达给观众。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对主持人和报幕员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叶惠贤就是这样在电视综艺节目,尤其是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中脱颖而出的。因为他在“第一届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中的随机应变和妙语连珠,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也是因为上海电视台一直是节目创新的先行者。1990年7月,叶惠贤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一档集编导、策划、主持、制片于一身,完完全全“主持人中心制”的电视综艺节目——《今夜星辰》。才思敏捷的叶惠贤对自己来了个极限挑战。他自己回忆道:

1993年就开始到境外拍摄综艺节目,这也绝对领先的。当时经费紧张,不能像现在可以去打前站。我们都是到了现场现编现拍。记得一次在美国拍摄,只有我和摄像两个人,我是脑子里编剧本,心里分镜头,嘴上念台词,手里还在指挥。真的很锻炼人。

著名主持人叶惠贤主持《今夜星辰》

《今夜星辰》这个节目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我每期更换一名嘉宾主持。一是由我们邀请当红的明星,包括在境外拍摄就请当地明星,还有就是推荐,反响很好。后来很多栏目或者电视台都采用了这个办法。

鲜活的节目,鲜活的主持,鲜活的机制,使得《今夜星辰》连续三年收视率拔得头筹,节目连连获奖,叶惠贤也在1993年被观众投票评为“我最喜爱的主持人”第一名。

才华横溢、成功转型的优秀综艺节目主持人还有小辰,她也是一位在上海制造综艺节目的冲浪式创新中,练就了集策划、编导、主持人、制片人为一身的本事。当然她真正被观众牢牢记住的,还是一档与《大世界》齐名的戏曲综艺类节目《大舞台》。

小辰其实是她的艺名,她的真名叫陈佩英。回忆起自己的电视生涯,小辰始终怀着浓浓的感恩情怀。

《大世界》的荧屏姐妹花《大舞台》

高中毕业,小辰幸运地被上海电视台录取。录取她的考官都是上海电视台的元老邹凡扬、奚里德、许诺、郭信玲等。她从电视台的报幕员、新闻播音员做起,因为参与过一档《越剧十姐妹》的节目,采访过越剧界10位著名演员,她们亲切地叫她“小辰同志”,从此,“小辰”的艺名便传开了。

1984年,随着中国大陆最早的电视综艺节目《大世界》《大舞台》栏目的问世,年近不惑之年的小辰幸运地由播音员转型为《大舞台》栏目的节目主持人。抓住青春尾巴的小辰格外珍惜这样的机遇,从进入《大舞台》节目组的第一天起,她就向组长赵慧娟提出了主持人兼作编导的请求,得到了赵老师的热情支持和悉心指导。这一年,《大舞台》播出的《第一届江浙沪越剧大奖赛》节目一炮走红,小辰也因为才情并茂的主持与串联而名闻遐迩。那时没有短信和网络,观众是将选票用邮寄的方式寄到电视台,传达室收到的来信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栏目组便发动一些大学生和编导们一起看信,统计选票。作为主持人的小辰和大家一起拆信阅信。

与电视戏剧类节目结缘最久的著名电视编导张佩俐,也是《大舞台》栏目的创始人之一,怀着弘扬民族戏剧文化的梦想,她和电视台元老赵慧娟、周宝馨等一起策划创办了《大舞台》栏目,第一期播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年轻演员何赛飞等,一夜之间便成为上海观众的最爱,继后推出的青年滑稽演员俞荣康、沈荣海等也是迅速走红,声名鹊起。《大世界》《大舞台》很快成为上海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台柱子,引领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新潮流。

繁花似锦的电视艺术门类中,电视戏剧园地是个相对寂寞的平台,但热爱中华戏曲的张佩俐甘于寂寞,勇于创新,不仅将《大舞台》栏目开发得风生水起,深受观众朋友喜爱,而且开动脑筋,在办好《大舞台》节目的同时,借助《大舞台》收视火爆的热点效应,在台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组建了戏剧电视剧组,潜心挖掘传统戏曲节目的魅力和活力,以“求新”“求美”“求精”为艺术共识,大胆开始了戏剧电视剧的拍摄尝试。

锲而不舍的张佩俐,在20世纪90年代,白手起家,先后拍摄了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沪剧《阿必大》,昆曲《牡丹亭》《司马相如》《班昭》,京剧《狸猫换太子》,越剧《蝴蝶梦》,甬剧《典妻》等一系列门类不同、风格迥异的戏曲电视剧,连年荣获飞天奖、星光奖、金鹰奖和中国视协全国戏曲片评比、兰花奖等大奖。开辟出上海电视戏曲节目的新天地,并在全国独树一帜,再一次彰显出上海电视人的创业创新精神和令人惊叹的实力。

而同样的,小辰在综艺节目主持人与编导的兼顾演练中,转型走上了一条创新型综艺节目的策划、编导、制片的自我挑战之路。因为《大世界》《大舞台》同属电视台文艺部,她在主持《大舞台》的同时,也有了参与《大世界》的主持与导演的机会。小辰回忆道:

我一直觉得当导演可以用镜头语言来说一些自己想说的事情,很有意思,感觉永远会有一个新鲜的事情在等着你,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期《大世界》节目就是我自己主持,自己导演的,那个时候也是直播。当时我在导演控制室里。一边当导播一边主持,等镜头切到导控室,我就开始主持,说完,我再把镜头切换出去。播完了以后,我感觉特别痛快,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那么做过,而且当时一点差错都没出,出来的图像也不错,所以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小辰和刘维一起主持综艺节目

当电视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电视综艺节目的竞争如火如荼地发生时,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视台开始实行制片人制度改革,和叶惠贤一样,小辰想到了开发一档与竞技类、综艺类、戏剧类不同的智力型综艺节目。她将自己的设想告诉了时任台长盛重庆,并且提出自己想当主持人。识才重才的盛台长立即支持,给了小辰足够的人财物职权利,风风火火的小辰一发不可收,一档全新的谐趣小品类智力型栏目《智力大冲浪》,很快就火爆电视荧屏,其风格完全突破了原来那种你问我答的智力节目单调乏味的形态,而是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形式来展示智力题目,幽默好看,互动活泼,充满了知识性的创意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当时报名参加《智力大冲浪》节目的观众特别多,一期有4个观众队,一个月就有16支观众队。如此热情的参与,使得《智力大冲浪》的观众队,常常排到两三个月以后。

成为制片人的小辰,其创意能力、导演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久盛不衰的《智力大冲浪》培养了一支创意丰盈、活力丰沛、团队精神丰满的主持人和编导团队。多少年过去了,小辰依旧如数家珍般回忆起他们的特点:

潘丽珍,我们称她是混在群众队伍里的领导,而我则是混在领导队伍里的群众,她的果断是我所依赖的;徐向东,一个会从另类角度看问题的人,他的《自说自画》让我看到了他的才气,他是一个超级烟民,他的创意随着他的香烟飘出;曲清,我曾说她“表面文静,内心狂野”,她总是有很多不寻常的创意,有时候我甚至感到她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李菁是个怪精灵,她很粘人,常常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就粘着人谈节目,也常常会冒出一些怪点子;顾吉明,一个普通话和浦东话分不清的后起之秀,一个不怕打击、饱含热情的电视人……我们还有很多编外的策划人员,所有这些人现在都是电视台的主力编导,还有的成了领导,可见他们真的是优秀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个个出彩,和晶、林栋甫、程雷、陈蓉、豆豆、黄浩,他们各有特色,不可替代。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大冲浪”才能常办常新,才能有十年辉煌。

2004年,心态依旧年轻的小辰退休了,领导决定以返聘的形式,请她继续在电视台进行节目的策划。宝刀不老的她,很快又先后推出了新的原创类综艺节目《舞林大会》《绝代双骄》《明星大练兵》,在一窝蜂引进国外综艺类节目的当时,这些节目都以独到的创新性和可看性,赢得了不同凡响的收视效应。

《舞林大会》初始阶段,一度面临请不到明星的尴尬,时任节目总监田明便大胆创意:“请不到明星就用我们的主持人上,我相信不会输。”就这样先后有50多位节目主持人参与了这档节目,果然节目赢得了始料不及的巨大反响。第一期节目收视率达到了7.4,最高时达到15。《舞林大会》最后一场演出是在上海大舞台,当时场子里座无虚席,差不多三个小时的节目,很多观众在台下就跟着一起哭一起笑。后来担当奥运火炬手的金晶和一些残疾人也来参加了演出。当他们坐在轮椅车上被推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动得落泪了。

从最早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始,上海电视的综艺节目始终是常办常新,风靡全国,就是因为有一代接一代像小辰这样的优秀电视人,以热爱电视享受电视的创业创新精神,创造了综艺节目上海造的辉煌,带动了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营销的产业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