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瞭望》、《体育大看台》、《60秒智力竞赛》

《国际瞭望》、《体育大看台》、《60秒智力竞赛》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他主持了给人眼睛一亮的《国际瞭望》,默默无闻的他和低调亮相的《国际瞭望》一举成名,成为上海市民评选的“上海市十大精神产品之首”的名牌栏目。《国际瞭望》内容涉猎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自然等方方面面。仅仅整理一下《国际瞭望》的相关资料,劳有林就编著了好几本书——《国际瞭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记事》《国际瞭望:当代世界重大新闻1945—1990》等。

《国际瞭望》、《体育大看台》、《60秒智力竞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世纪80年代,上海电视台的改革与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摸着石子过河“上海制造”的电视节目,以其耳目一新的节目内涵和表现形态,令中央电视台和各地同行刮目相看,央视领导和各地电视台领导纷纷带队前来上海取经交流,一时间,“上海制造”的电视节目,如同曾经辉煌一时的“上海制造”的轻工产品,美誉度空前。

知名学者、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俞璟璐教授30年前在她的博士论文中解读了这一现象:

上海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在全国异军突起不是偶然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策变化(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方面,电视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对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作出最强烈反映的一个大众传媒。人们不再满足教条式的说教,也不能满足于宣传式的媒体,对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更及时,更富有信息性,更多样化的娱乐,使之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教育的便利。而电视台作为科技支撑运营的大众传媒,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当时没有充裕的财力,是等拨粮还是自己走出一条路?于是,国家则允许在新形势下尝试以更灵活的手段发展电视。所以,从运营,到电视节目的制作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创新突破和商业运营的雏形,慢慢成熟为有规模的模式,节目内容的开放性也随之加强。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需求呼唤专业人士来掌控新媒体的发展,电视本身的视听特点有可能在娱乐性方面远远超越报纸与电台。谁能意识到所有这些可能和机遇,谁有胆量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谁就能引领当时的大众传媒的变革。加上由于电视发展和电视管理体制方面的特殊性,中央电视台虽然具有垄断性的地位并对地方台具有指导性和巨大的影响力,但毕竟不是地方电视台的直接领导,地方电视台的专业管辖是国家广电部,直接领导是所在地区的宣传部和广电局(厅),于是一些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力的地方电视台便争取到了一些自主的权限和能力,可以创制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放在本地最热门的频道播放,不再专门提供给中央电视台。时任上海电视台台长的龚学平作为党政体制里的人,他坚持了以正面宣传为主,有着对党、国家、人民热爱的责任心,但他又是一位新闻专业人士,具有不同的视野、胆量和对媒体的理解,对改革开放政策理解很深刻,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理解完全不同于一般党政领导,所以敢于冲破体制的约束,带领大家研制出一系列全国首创的电视节目,创造了“上海制造”的电视传奇。比如《大世界》《大舞台》等娱乐节目让人眼前焕然一新,摈弃了教条式的说说唱唱,再比如上海台与附近省市台的合作,联合播出自制的春节晚会等,地方台地区性(区域性)合作也加强了。凡此种种说明,在这个发展阶段,谁能制作出更多更受欢迎的节目,谁就能有发言权和影响力。上海台成了地方台中的佼佼者。

1983年10月15日晚上,上海的电视屏幕上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专门介绍海外各国时事政治、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的专栏节目——《国际瞭望》。犹如一个洞开的窗户,使得从未跨出国门的人们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随着大气悠扬的音乐响起,一个地球仪在屏幕上缓缓地转起来,背衬着地球仪,一位眉清目秀,斯文儒雅,声音带着磁性的英俊青年,出现在观众面前,他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红遍上海滩的“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和著名配音演员晨光。

那个年代,国门虽然刚刚打开,可是人们跨出国门还是受到很多限制,人们了解世界的通道也是十分有限的,人们获取外界的认识,无外乎几张报纸,偶尔通过电视台里国家领导人外访获取一些海外世界的片段印象。很多人,甚至还停留在“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定势印象中。

很少有人知道晨光的真名叫贺海林,他原本只是一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北京招来的播报电台新闻的阳光男孩。来到上海后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名字。因为他的形象阳光而可爱,领导将他调到了上海电视台播报新闻。因为他主持了给人眼睛一亮的《国际瞭望》,默默无闻的他和低调亮相的《国际瞭望》一举成名,成为上海市民评选的“上海市十大精神产品之首”的名牌栏目。

《国际瞭望》编导劳有林(左三)和主持人晨光(左四)

更是很少有人知道创办这档名牌栏目的编导劳有林,是一位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的杂文家。后来成为上海电视台香港记者站办事处主任和华人文化港澳事务研究员的他,曾经为《国际瞭望》的家喻户晓而呕心沥血。

《国际瞭望》内容涉猎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自然等方方面面。它以充满动感的视觉语言和娓娓道来的评述口吻,向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介绍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国际舞台上政治人物的百态表演,大小战争的来龙去脉,科技成果的神奇展现,以及让人不寒而栗的天灾人祸等。

仅仅整理一下《国际瞭望》的相关资料,劳有林就编著了好几本书——《国际瞭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记事》《国际瞭望:当代世界重大新闻1945—1990》等。

如此百科全书式的节目,当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很多家长限制孩子看电视节目,唯独不限制孩子们看电视新闻和《国际瞭望》。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庆55周年的时候,将晨光请到了台里。当年的青年才俊,一度被无数少女在电视台门口围堵,那时还没有所谓“粉丝”的说法,可崇拜追捧晨光的女孩和大妈,绝对不会比如今的某些歌星和影星少到哪里去。

一位已经成人的当年《国际瞭望》的忠实小观众这样回忆:“正是从这个节目中,可能刚刚才会写自己名字,刚刚才会算加减法的我,知道了这世界上有核武器,有航空母舰,有南极科考队,世界上还有哥伦比亚,有巴拿马,有非洲的大草原……从我八九岁一直到十一二岁这段时间里,我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就是来自于《国际瞭望》。那时,每周六晚上的约莫八点左右,是我无论如何都要霸占电视机的时间。每到这个时候,没人和我抢电视看,没人问我作业是不是做完了,没人管我白天时候到底是采了隔壁人家的花儿还是欺负了对门的小弟弟……其实,那时频道也少,除了上海电视台的八频道,廿频道,还有就是中央台的五频道了,大人们也总是会和我一起看,其实他们也喜欢看。他们对于外面世界的懵然和好奇与我这个小孩子也是一样的。也正是受《国际瞭望》的影响,我特别喜欢着幻想自己到世界各地领略不同的文化、习俗、风情,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没事情的时候就喜欢扒拉着地图册看,以至于从小学五年级一直到初高中的时候,我的地理课目的成绩一直都是全班最好的。对于从这个节目中看到的这些信息,也经常会在老师同学面前作为谈资小小的自我炫耀一下,当时的那种感觉真的仿佛自己知识十分渊博。”

20个世纪80年代,上海电视台有三个以“大”命名的节目在全国电视界独领风骚——《大世界》《大舞台》《体育大看台》。前两个是综艺节目,后一个是杂志型体育栏目。

说起来,作为全国第一个体育杂志型栏目,其创办的时间比《大世界》《大舞台》还早。《体育大看台》创办于1982年4月17日,每周日播出一期,每期1小时。设有《体育简讯》——报道一周来国内外重大体育活动;《体育见闻》——介绍体坛人物和群众体育活动;《国际体育》——播送国际精彩比赛录像剪辑;以及《体育知识》等。

以往,国内球迷和广大观众很少看到国际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当《体育大看台》一推出,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社会反响热烈。

为了及时报道上海足球队参加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实况,曾经担任上海体育部主任的沈永毅用散文化的文学语言,描述了《体育大看台》编导马不停蹄报道上海足球队参加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实况:(www.daowen.com)

1982年9月初,我们《体育大看台》专栏的三位编辑和一位技术员,带着一套JVC、一台2860录像机、三脚架、13英寸的监视器和几十盘磁带,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北去的列车,第一次出远门到北国的延吉市,跟随上海足球队录制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第二阶段八场比赛的实况。

上海足球队在1981年的全国联赛中名落孙山,降为乙级队。怎样重新焕发众多球迷对上海足球的信心呢?《体育大看台》理所当然要把握住观众这一心理,满足球迷要求。

比赛是在上午11点结束的。下午1点,从延吉到沈阳的蒸汽火车启动了,它带着我们的编辑和录像带,喘着粗气,穿行在峡谷之间。此时的南方还是一片葱茏,这里已是满坡枫红。我们的编辑和身穿朝鲜服装的老乡挤在一起,没法吃饭,没床睡觉,甚至也别想打盹。好不容易熬过了18个钟头,火车总算准时,于第二天清晨7点到达沈阳。编辑大步流星奔到售票处排队买好10点返回延边的车票,然后乘电车到沈阳民航局货运处办理特快托运磁带手续。匆匆忙忙道声“谢谢”便赶紧奔回到火车站,赶回延吉赛区。傍晚时分,沈阳飞往上海的班机在虹桥机场降落,体育组留在上海的编辑早就守候在机舱门口了。他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很快拿到了录像带,旋即登上汽车回到电视台。

当上海的广大球迷在电视屏幕前欣赏足球的时候,我们那位长途“跑片”的编辑正饥肠辘辘地端坐在开往赛区的列车上。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编辑就是这样坚持长途“跑片”,先后向上海递送8场比赛的录像,每次来回40多个小时,需要付出多大的的代价!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队的健儿们卧薪尝胆,终于摆脱了降级带来的阴影,在联赛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一年后的第五届全运会,上海足球队不负众望,居然登上了冠军的宝座。

从1982年4月18日《体育大看台》问世,到1983年9月报道全国运动会;从长途“跑片”到向全国传送全运会的喜讯,《体育大看台》始终和观众的脉搏一起跳动,她在观众们的关心下成长。

1984年,上海电视台作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体育节目收视情况调查,被调查的1 981人中,每次都看《体育大看台》的占11%,经常收看的占43%。《体育大看台》还被评为上海市最受欢迎的“十大精神产品”之一。

上海电视台原副台长潘永明回忆道:

1980年前后,国内的重大政治变革推动了电视新闻的发展,电视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极大地焕发了电视人的创作热情,特别是龚学平同志任台长后,各部门创新节目层出不穷。1984年,上海电视台的《大世界》、《大舞台》、《大看台》(即《体育大看台》)《国际瞭望》、《观众中来》,被市民评为最受欢迎的栏目,其中后三个栏目都出自新闻专栏科。这个科当时才13个人。《大看台》成为电视直播节目的一支生力军。上海首次直播国际马拉松比赛和中日首次卫星直播上海的早晨等节目,都由《大看台》栏目组的同志们圆满完成。我作为这三个栏目的负责人,领悟到声画并茂的电视节目如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内容需求,反馈给电视人的将是满足和激励。至此,我们也初步摸索到了电视不同于电影和广播的艺术形态。

当时体育节目和《体育大看台》最早的播音员是陈天明,一位口齿伶俐反应敏捷的年轻播音员。因为他看上去精明强干,一档考验所有节目参与者智商和情商的创新节目——《60秒智力竞赛》,选择了他担任节目主持人;也因为他在主持《60秒智力竞赛》中的超常发挥,使得人们对电视节目播音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刮目相看。

此前,业界和电视观众习惯上将在电视中播报内容或者报幕串联节目的电视人,称为播音员。上海电视台1958年创办时至20个世纪70年代初,只有一名播音员,也称广播员或报幕员。在第一任播音员沈西艾调离后,接替她的是男播音员赵文龙。当时对播音员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可靠,形象端庄,声音纯正,普通话标准,播报新闻或者串联节目时只要一字不漏地照本宣读即可,几乎用不着临场发挥。电视主持人的崭露头角,首先萌动于智力竞赛类节目、体育赛事直播类节目和电视综艺类节目。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电视新闻改革和电视综艺类节目风生水起的时候,上海电视台的少儿类节目也相当活跃。1981年创办的一档《智力游戏竞赛》,现场请来小观众参与,通过现场提问和回答,黑板上勾画解题,实物演示解题等方式,充分体现声画并茂和双向互动的活跃气氛。这一创新的节目形态,需要一位亲和力强的核心人物现场主持、掌控、引导和随机应变。客串这档节目的是上海木偶剧团演员陈燕华。擅长为拟人化动物和儿童配音的陈燕华,曾经在少儿节目中为小朋友讲故事,在这档《智力游戏竞赛》节目中,显示了她甜美亲和和善于应变的主持能力,深受小朋友和家长喜爱。后来她调入上海电视台担任少儿节目主持人,“燕子姐姐”美名飞入千家万户。

既然《智力游戏竞赛》受到小朋友和观众喜爱,何不开办一档成人版的智力竞赛节目?涌动着创新热浪的上海电视台于1984年7月,推出了又一档全国首创并引起克隆效应的“上海制造”节目《60秒智力竞赛》。

如今,智力游戏类的节目在电视台已经铺天盖地,可有的节目还是缺乏创意和流于低俗,而30年前的这档《60秒智力竞赛》,至今还有人记忆犹新,因为不管是舞美设计,还是节目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尤其是主持人的出色表现,堪称经典。

现如今,从国外引进的某些大型选秀类综艺节目中,几位导师的电动转椅博足了观众的眼球。殊不知,30年前,由著名舞美设计大师丁力平设计的《60秒智力竞赛》的舞台场景中,就独具匠心地设计了电动转椅。主持人提问时,坐在转椅上的竞赛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上升,陡然增加了比赛的紧张气氛。

陈天明的出色表现就在于,由于竞赛时出现的情况千变万化,串连词不可能事先写好,他就事先从参赛人报名单上仔细了解每个人的学识基础和兴趣爱好,自己即兴打好现场串联的腹稿。比赛一开始60秒时间,转瞬而过。一位参赛者必须在60秒内回答10道赛题,赛题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赛题又必须具备这样的标准:看看不难,答答不易,想想挺难,做做方便。陈天明主持节目时落落大方,完全把自己置身于观众之中,而一问一答的话题又切合参赛者本人情况,所以往往很快就减轻或打消了参赛者初上荧屏的紧张心情,主持人和参赛者的现场发挥都达到了超常的效果。

从1984年7月25日至9月19日,《60秒智力竞赛》共举行15场比赛,赛题达1 000个。播出后观众纷纷来信来电称道这个节目别开生面,饶有趣味。上海的报刊纷纷报道,有的甚至为此辟专栏。同年10月,《上海电视》月刊编辑部又将《60秒智力竞赛》内容汇编成册,一下子销售了15万册。

《新民晚报》的老报人姚荣铨在一篇追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文章中,说起一段老画家与《60秒智力竞赛》的风趣故事:

1984年10月,他看了上海电视台《60秒智力竞赛》,觉得很有趣,尤其是主持人陈天明叫上台测验时神态已非常紧张的同志“不要紧张”,使他更为好笑。于是在张乐平家即兴画了一幅初稿,回京后修改成《一秒钟智力测验》,画中一只大黑猫对一只浑身发抖的小老鼠说:“不要紧张!”漫画寄来附上一函给我和克仁,并嘱给老束看看可用否。他说如可用,要我们打个电话给陈天明和电视台,请他们不要误会,绝无恶意。如陈天明不自动对号,我另画一幅,送他留念,还要题些好笑的感想,如果他不想要就算了。题什么呢?“建议今后被测验者,上台先服安定两片安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