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200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06 HY20),被命名为“何允星”,以表彰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天文事业的支持。
这颗星是由叶泉志、林宏钦通过鹿林天文台于2001年6月12日发现,小行星编号291633,2006年获得正式编号2006 HY20。2016年上半年上海市天文学会提议将其命名为“何允星”,编号中的HY也正好是“何允”拼音的缩写。同年9月这一提议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批准,以表彰何允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天文事业的支持。
2016年9月,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命名证书送到何允家时,这位平日寡言少语的95岁老人平静地点了点头,只说了两字:“谢谢!”一周后,老人悄然辞世,驾鹤羽化为浩瀚宇宙中一颗熠熠闪耀的行星。
“何允星”证书
何允是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表彰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指的是什么专业?
何允,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先驱,原上海市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上海市广播科研所所长。老先生一生的最爱,一个是广播电视,一个是天文。年轻时,因为立志报国,他选择了广播电视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1948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何允就参与了南通和苏北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1953年他和后来成为著名电视编剧的妻子黄允一起被调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担任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总工程师,从那时他便留意并着手研究电视塔的制作工艺和发射技术。很快就试制成功了我国自行设计的20千瓦广播发射机。此后他参与建立上海市广播科学研究所,研制出5千瓦调频发射机、100千瓦中波发射机等多项成果。
何允的妻子黄允深情地回忆:
18岁的时候,何允在上海学习无线电技术。1940年,他辗转到重庆,经人介绍,在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助理技术员。这家电台,是当时唯一对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直接广播的媒介。后来日本军队轰炸重庆,这家国际广播电台就成为重点轰炸对象。电台所有人员转移到特意深挖的地下室,头顶铺了厚厚的钢板,虽然人没事,但机器严重损坏。电台只好易址。在何允日后的描述里,日本侵略者就是“哇哇叫的青蛙”。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苦难,青年时期又经历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及其导致的民不聊生,何允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时,他本来可以选择去美国深造,学习他爱好的天文学,但他最终放弃了,宁可去解放区。为了科技报国,为了发展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因为当时的英文杂志进不来,日本的杂志可以进来,何允为此学会了日文。所以,日本的那种技术书,他都拿来看。所以,在每一个技术进展前,他都事先学了。他对电视老早有思想准备,而且对这方面已经比较知道了。
1958年国庆,在时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何允的牵头组织下,上海南京东路永安大楼上架设起了沪上第一根电视发射天线。其实1957年筹建上海电视台的时候,何允和同事郑柏年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已经发现新永安大楼是当时上海市中心最理想的电视台台址。
当时上海有两幢最高的楼:一幢就是国际饭店,一幢就是永安的天韵楼。上面还有个旗杆,假如把旗杆拿掉就可以搞天线。这幢楼有19层,高度大约100米,在上面架设天线可以轻松地达到30千米的覆盖半径。于是选择了它作为电视台的台址,而且当时该楼的高层利用率很低,13楼可以作为演播室,19楼可以作为发射机房,楼下的电影院也可以改做演播厅,所以新永安大楼无疑是当时电视台最理想的台址。
知名学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俞璟璐教授在她的一篇博士论文中论述到:传媒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已大大改变了人类传播的性质与规模,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传播的变化,以技术而言,既不能技术决定论,也不能忽视技术的改革力量。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创建上海电视台的主体单位,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总工程师何允,显然为上海电视台开播的技术保障和设备保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0年初,上海开始进行彩色电视试验。当时北京广播科学研究所已经在试制彩色电视中心设备,这是单一讯道的电子管设备。上海电台确定由何允负责,抽调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去北京学习,并带回全套系统图纸。在闵行召开的一次上海市科技会议上,确定建设市301工程(即彩色电视工程),以此推动上海电子工业的发展。市工业部门组织有关工厂企业,根据从北京带回的图纸,进行配套试制。到1961年,部分彩色电视中心设备试制出来,安装在新永安大楼上海电视台10楼。
与何允共识过的老同事,都知道这样一件往事:(www.daowen.com)
1972年的一天,在上海市奉贤县干部学校劳动的何允接到通知,让他“回市里一趟”。
何允也不知道什么事,便穿着打满补丁的裤子回到了市区。到了之后才知道,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要来上海访问。按照美方的要求,需要将尼克松在上海访问的新闻转播到美国等国家。可是当时我们国内的电视转播技术刚刚起步,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闹出笑话。因为心里没底,领导便将技术权威何允叫了回来。
美方一大批高级技术人员,出现在与中方技术人员对接的沟通会上。当美方技术人员说着满口的专业术语,提出电视转播时希望中方配合的种种技术要求时,翻译傻眼了,完全不知道怎么翻。眼看着翻译连连出错,何允忍不住连连纠错。因为何允年轻学习时,来授课的都是外国专家,全英文授课。如今应对这样的场合,翻译完全没有问题。几个回合下来,全场一致要求,翻译临时换成何允。
沟通完毕,美方出示转播示意图。很快何允发现了问题,直接用英文打断美方的介绍:“这个地方画错了,这根线不是从这里走。”
经过再三确认,美国专家最终不得不承认,确实画错了。惊愕钦佩之际,忙不迭地问接待人员:“这是谁?你们中国有这么高级的教授啊?”
除了领衔设计中国第一代电视发射塔和“东方明珠”塔的广电技术部分。如今,深入千家万户的上海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络,也是何老在年近7旬时,带领团队研发并在全国首创的,他也因此荣获中国广电杰出贡献荣誉奖。
何允被授予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原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上海市广播科研所所长何允
原上海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骏雄每每提起老爷子,总是充满了骄傲和敬佩:“很多省市都来求教电视技术和设备方面的专业问题,我就跟着他一个一个跑。我们北边去过黑龙江,南边去过海南岛,还有温州,还有革命老区延安,我们都为他们做方案,甚至为他们做工程。”
浩瀚星空中的这颗“何允星”,既是中国广电行业唯一一颗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行星,也是上海广播电视人的骄傲,是对何允杰出贡献的奖励,更是对敬业创新精神的激励。
要点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没有第一代新中国电视人的艰苦创业和寂寞而辛勤的耕耘,便没有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突飞猛进的发展,更没有文化产业开拓创新的基本条件。艰苦创业和勇创第一的精神是上海电视人的可贵基因。
▲知名学者、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俞璟璐教授在她的一篇博士论文中论述到:传媒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已大大改变了人类传播的性质与规模,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传播的变化,以技术而言,既不能技术决定论,也不能忽视技术的改革力量。上海电视台的创建、曾经是上海最高的电视塔的兴建以及何允等专业技术人员所体现的创业创新精神,无疑为中国社会的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影响力,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也为日后改革开放的闸门一旦开启,上海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以及上海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