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罩共鸣
什么是面罩共鸣呢?面罩共鸣是指一种高位置的唱法。“面罩共鸣”就是将声音集中于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这一区域,形成面部的共鸣,即鼻腔与口腔及咽腔的共鸣。因其共鸣区域形似面罩,故而称为“面罩”唱法。运用“面罩共鸣”时先将下颔放松,依靠有规则的呼吸,将气息用至面部前部,随后用“m”声哼出。应注意不可使鼻腔肌肉紧张,应使鼻腔通畅并和面腔硬腭相连发出共鸣,这样就不会有鼻音。当“面罩共鸣”被运用准确时,就不会有鼻音,也没有喉音与胸声。“面罩共鸣”如能在良师的教导下进行训练,是一个发展共鸣获得科学发声的好方法,它最易使学生发展共鸣。
(二)混声共鸣
“混声共鸣”是指歌唱时,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运用。
单有头腔共鸣则声音明亮有余而浑厚不足,单有胸腔共鸣则声音浑厚而不明亮。只有胸腔声音音色就会偏暗,声音容易偏低,过多运用头声,则会使声音轻飘,喉头离开正确的位置上移,使声音偏高、失去力度,音色缺乏感染力。只有把两种共鸣混合起来应用,声音才会均匀、明亮、甜美、通畅。“混声演唱法”也绝不允许低音单纯用真声、而高音单纯用假声这种上下两截、音色不统一的唱法。
“混声共鸣”有很多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能使声区统一,声音均匀、流畅、优美。由于运用混声,歌唱时所有的声区都是按比例以真声为基础的真假混声,所以,从低到高三个声区音色统一,在换声区时声音不会出现破音,在高音区,用“关闭”的方法发声时,不会产生声音向后倒、出不来,或出现用不上劲的问题;相反,可以得到明亮靠前的关闭效果,可使低音上行,直接过渡到头声共鸣区,而声音的亮度不变、高位置不变、音色不变,声音优美、连贯、均匀、色彩动人,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只有借助头部的共鸣,才能使所有声区获得完美的均匀和统一,从而扩大音域。
第二,“混声共鸣”能使声音具有威力,即穿透力。混声中含有一定量的真声色彩,这一定量的真声色彩会使声音穿透力加强,威力加大,容易得到呼吸的支持,从而产生一种特殊动人的音色。这种音色是混合形成的,但只有共鸣的混合应用恰到好处的时候,才能产生这种音色。
具有国际水平的抒情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虽然她们的音量比戏剧女高音小得多,但大乐队和合唱队的声音也不能把她们的声音淹没,因为她们运用了混声,使声音具有强有力的穿透力。“混声共鸣”的训练,必须从发声练习着手,如音阶练习、琶音练习等。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共鸣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产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三)整体共鸣
一切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依赖共鸣和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良好的共鸣能够使歌唱艺术的表现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使整个人都在歌唱时获得整体共鸣的最佳状态。打开喉咙、闭合声带,深呼吸、高位置、巧协调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发声要领。在教学中要抓住发声要领、保持最佳状态是获得整体共鸣的有效措施。在声乐表演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整体共鸣的歌唱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在声带充分舒展和完善闭合的张力下,自由地振动而产生良好的基音,只有这样才能使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这也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前提。
(2)要依靠正确的呼吸方法,以通畅流动的气息连绵不断地供给声带振动和腔体共振所需要的气压、气流与气量,这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基础。
(3)打开喉咙。要通过深呼吸把喉结放下来,同时舌头要自然放平,下巴要下放回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共鸣通道,获得整体共鸣。
(4)要有声音的高位置,有了声音的高位置安放,才能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和上下贯通的整体共鸣。所以,声音的高位置是获得整体共鸣的最佳选择。
(5)要有整体自然松弛、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尤其是要有各共鸣腔体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下保持自由宽松的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
我们追求歌唱声音共鸣,要尽量多地从科学的道理出发去思考,从实践中总结有效的经验,要建立在完整的整体功能上,避免过分局限于某个部位。因此,我们在训练胸、咽、口、鼻和争取头腔共鸣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三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建立胸、咽、口、鼻共鸣三个层面统一的混合共鸣。
(四)高位置发声
1.声音的高位置
声音的位置是指共鸣的集中点,高位置实际是指声音需要有头腔共鸣的位置,有头腔共鸣的声音就是有高位置的声音,失去头腔共鸣,声音的位置就会低。正确的高位置发声,是声音的高位置,是获得头腔共鸣和整体共鸣的重要途径,能引导声音获得优美的音色。这种具有高位置的头声,音质纯净,音色优美、柔和明亮、轻松灵活、有穿透力,并容易使声音统一,吐字清晰、音准好,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
歌唱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声音位置的高与低,反过来,高位置的概念和意识的正确形成又促进了歌唱方法的快速发展。保持高位置的歌唱方法是保证歌声优美流畅、贯通统一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科学发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发展和完善歌唱技巧必不可少的条件。
歌唱中所指的声音“位置”,主要是指鼻窦,即眉心周围的共鸣音响,也就是咽腔共鸣在鼻腔中继续共鸣后向面部的反射。在歌唱中,无论是高音区、中音区还是低音区,都应具有该部位的共鸣音响。声音的“高位置”,是指歌唱发音的一种正确的声音效果,是各个发声器官、歌唱机能有机配合、协调运动、整体发音的一种感觉。高位置的声音集中、圆润、悦耳且富有弹性,它既有相当的音量,又能够轻松自如地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具有一定的“立体感”。(www.daowen.com)
要想获得高位置发声,可以从正确运用呼吸方法,充分自然地打开共鸣腔体,注意母音的形成变化位置,正确地起音,合理运用混合声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讲,在声乐表演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高位置的发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与良好的气息支持。在歌唱发声中,深呼吸与高位置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正确的气息支持,才能获得正确的声音位置。
(2)要有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状态。打开喉咙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声音位置。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后咽壁的挺立和喉头位置的稳定,对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有其特殊的作用。
(3)要有正确的起音。柔和平滑的起音是获得高位置声音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4)用闭口或开口的哼鸣练习,找到头腔共鸣的集中点,从而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
(5)用“u”母音的练习,找到通向头腔共鸣的通道,把声音引向头腔的位置,从而获得最好的声音位置。
2.高位置发声的训练
(1)微笑练唱法。微笑容易使声音进入头腔。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笑时的声音位置很高,并且有很强的穿透力。因为人在微笑时能使后咽腔打开,自然提起上口盖,小舌放松适度地抬起,这些都为声音进入头腔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哼唱练声法。哼唱是常用的一种练声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头腔的共鸣,从而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当然这种哼唱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支持和打开喉咙的基础上,否则是哼不到头腔里去的。哼唱时应能感觉到声音是集中在鼻腔顶端、眉眼的后上方,不管声音的高低如何变化,声音的位置都应保持在这个部位。
用“u”母音的练习,有利于找到通向头腔共鸣的通道,把声音引向头腔的位置,从而获得最好的声音位置。
歌唱者要想得到声音的位置,获得头腔共鸣并充分地运用整体共鸣歌唱,就需要多进行哼唱练习。许多声乐家都认为哼唱是初步练习的最好方法,正确的哼唱可以产生丰富的声音共鸣,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因此它是最有价值的练习之一。在意大利有个说法“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在《我是怎样唱高音的》一文中,谈到他唱高音的体会时说:“我是通过哼鸣的练习,先获得混合共鸣,并进一步获得高音共鸣(即头腔共鸣)的。”
(3)哼鸣练习法。要有正确的声音走向。把声音引向“面罩”,集中在鼻腔顶端的眉心和前额到头顶的地方,摆脱喉头肌肉紧张用力的干扰,克服喉音和过于靠后的声音,使声音远离喉头、超脱喉头,从而达到声音的高位置。
不张大嘴有助于找到头腔共鸣,不张大嘴可以迫使口腔里面打开,即打开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嘴张得太大了,会使声音直接从口腔出来,进入面罩也就比较难,而在歌唱时嘴开的小一些可以帮助打开喉咙,更有利于获得面罩共鸣。用闭口或开口的哼鸣练习,找到头腔共鸣的集中点,从而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张小嘴歌唱时要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
练习哼鸣,寻找共鸣位置的感觉,常采用的哼鸣练习有两种:一种是开口哼鸣,哼唱时降低软腭,使舌后部与软腭贴近,让气流声音进入鼻咽腔和鼻腔。轻轻一哼,就能体会到上口盖的后上方是个充满空气使声音振动的共鸣空间。鼻咽口有互相通气的感觉,腰的四周始终保持吸气时的膨胀状态。在开口哼鸣时,下巴、舌根、前颈部都要放松。另一种是闭口哼鸣,口腔里面呈张口唱“a”的感觉,而双唇闭紧,“顺着鼻腔呼”,上下通气。既有深呼吸支持,又有高位置共鸣。
(4)小声练唱法。声音洪亮应该是歌者所具备的优点,但过分追求音量很可能造成气僵、喉咙紧、声音散、位置低等问题。小声练唱可以克服气息僵、喉咙紧等一切不利于歌唱发声的因素,而且更有利于体会和寻找头腔共鸣。所以那些过分追求音量的人,要想获得充分的头腔共鸣,小声练多于大声练是必经之路。
(5)保持高位置说话的习惯。保持高位置说话的习惯是巩固头腔共鸣较好的方法。一个人如果在平时说话的时候能够故意放下喉咙,抬起上软腭和笑肌,并有意识地把声音送进头腔,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对学习声乐很有帮助。
(6)“关闭”唱法。学声乐的人都知道,唱到高音时要“关闭”。“关闭”唱法起源于意大利,也翻译为“罩盖”。根据史料记载,约在19世纪初,一些男高音歌手开始使用“关闭”唱法。在这以前,很多歌手高音唱不上去,而且越高越困难,常常发生不稳定的现象,或发出的声音尖历难听。这种情况的发生迫使当时的歌唱家们去寻找一个唱到高音的办法。他们摸索出当发声到一定音高时,若采用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后,可进入一种特殊的控制中,这样不但能增加音域,也能增加声音的共鸣,使声音更加圆润、动听,明显地改善了声音效果,而且声音也更加容易控制。后来这种方法便流传了下来,并称之为“关闭”唱法。“关闭”不单用于男声,也用于女声,只不过女声没有男声明显罢了。
“关闭”唱法从理论上讲是当气息上升到上腭和头腔共鸣区时,运用腹肌向里收缩、横膈膜向上运动并与胸肌配合维持强力的气压;软腭以及小舌(垂悬体)上提,使咽管拉长,咽腔扩大,然后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将气运到头腔区,使音色转暗、转向头的中区与后部,经过咽壁反射,再转向前送出去,使声音变成一种带有金属响声般的共鸣。很多优秀的男高音被称为是带有“黄金小号”般的音色,就是指运用“关闭”唱法以后发出的声音。
我们知道“关闭”就是使声音在某个声区时要有调节的动作,而这个调节的动作并不是到某个音时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步慢慢地调节腔体到某个音时完成的。为什么我们一直讲某个音呢?因为每个声部“关闭”的地方不太一样,在前面已讲到,男女高音在换声点#f2以前的d2、be2、e2、f2四个音要作准备,男女中音在bb2、b2、c2三个音要作准备,就是要有进入头腔的准备,就像视唱中进入主音前的导音一样有强烈的倾向性,即进入头腔的倾向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到换声点时突然发出一声机械的声音。
具体来讲,在唱时就是由纯a音到过渡音(男高音d2、be2、e2、f2)时要加入o音,使之变成a+o的声音,而到#f2音时要加入u音,使咽壁挺进,顺利进入头腔。刚开始做练习时,可能声音会机械一些,声音变的时候“坎”明显一些,但只有通过这样的练习,才会慢慢地过渡“坎”,使声音更加通畅。值得提出的是,也有一些歌唱者称之为过渡音唱法。这和“关闭”唱法是一样的。
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学习的经验,我们认为,随着声音的上升,喉结会产生自我保护动作,即上抬,这和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的动作是相反的,所以随着声音上升时,要放低喉位。因为用o、u音放低喉位比较方便,而o和u相比,u音放的位置更低一些,所以在唱过渡音a时将o音加入。o音可使喉位低一些,到换声点时加入u音可使喉位更低,这样就便于稳定喉结,唱出高音。因为喉位放低,咽管就会自然拉长,听众就会有暗、靠后的感觉。所以,根据以上经验,“关闭”唱法并不是很难掌握,只要按科学的方法练习,初学者一定能掌握这种唱高音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