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高高难度演唱技巧的正确方法声乐艺术研究

提高高难度演唱技巧的正确方法声乐艺术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正确的方法都源于中声区稳定良好的感觉状态中,而不是盲目尝试或取巧所能获得的。在中声区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发声方法,即呼吸支持、打开喉咙、声音位置是一个整体,要平衡、协调一致,从而建立良好的中声区。换声区是通向高音的桥梁,在训练中要确定好学生的换声点,解决好换声区问题,找到声音集中的感觉,掌握声音转换的技术。

(一)解决换声点

综上所述,换声点的确定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与演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掌握与获得这一技术手段,便成为我们平时所要训练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声乐表演教学与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就换声点的解决这一问题做以下阐述。要解决好换声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气息支持

在进行换声点上的音时,需要更稳定的气息作用,它是以横膈膜为中心的呼吸肌肉群在换声点上的再行调节而形成的,此时的气息要更集中、有力,声门有力的闭合随喉结向下运动挡气而达到相对运动平衡,而不是顺着气流的方向做挤、卡的提喉歌唱,同时,还要注意歌唱时的呼吸要均匀,起音不要太重,位置要尽量挂高一些,声音越唱得高,气息越向下压,它们是两个相反的方向,而绝不是随声音的升高,气息也跟着抬高。

2.声带闭合

在发换声点上的音时,需要声带更有力地闭合,其目的是与气息的对抗平衡达到所发音高的需要,以及加强声带与软腭部位的相对运动力度和幅度,以利于良好的基音的形成和咽部基音共鸣管道的适度调节。

例如,男高音的换声区大约是be2、e2、f2这几个音,到be2时歌者不但要感到声音明显地向抬高的小舌部位集中,此时咽壁一定要挺拔,肋肌向中间靠拢,声带拉紧,形成一个柱状的感觉,上面有擤鼻涕的感觉,下面叹息,声音沿后咽壁往上吸着唱,这样换声点很自然地就过去了。同时,也可感觉到在进行到换声点时,声音明显变小,甚至好像在口腔里将要消失了一样,而听者听到的是一种比较开放的、丰满圆润的声音,这是歌唱者的头声增多,共鸣焦点后移而造成的结果。

3.打开喉咙

意大利声乐大师基诺·贝基曾经说过:“喉头不稳定就会产生声区不统一的现象,在换声区就会出现破音。”因此,将喉结保持在最下面并使喉咙完全打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喉咙的肌肉力量的控制。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曾说:“我想那里有种有所收紧的感觉。相反,我想相关的肌肉必须是很放松的,像正在打哈欠,但你必须使声音是更压缩的。”由此可见,帕瓦罗蒂在谈换声点时,既讲“收紧”,又要求“放松”,同时还伴有“压缩”感。

这里其实讲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这就是所说的“放松”;另一方面是讲拉紧声带挡气的力量,这就是所说的“收紧”,是因为这种力量与打开喉咙使喉结向下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对抗,所以觉得有一种“压缩”感。

4.提起软腭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在歌唱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同时笑肌一定要向上提起,尤其在进行到过渡音时,心里要沉着、冷静,不要畏惧,不要担心自己唱不好,要有信心战胜它。要求在面部状态积极的前提下,根据所发音的高低、强弱以及子音和母音形成的特点,并在提高笑肌的同时,使软腭也稍往上抬,呈半打哈欠状,使鼻腔共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引发强有力的头腔共鸣和其他腔体的可塑性共鸣。只有保持积极的歌唱情绪,才能使发声器官处于开放、自然、放松的状态,有利于调节发声器官的功能动作。顺应咽部基音共鸣的需要,加强软腭兴奋的提起。也只有这样,歌唱技术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过渡音也会随之得到解决。

总之,要建立好换声点,简单来说主要有两个阶段,首先是找到“关闭”和集中的声音感觉,这个感觉必须是建立在开放的中声区的基础上。这个阶段声音虽然暗淡些,但绝非是脱离呼吸和躲开声带的发空或过分靠后的声音;第二阶段是使暗淡的声音开始带有中声区音响一样的金属性色彩,通过提高位置使换声区有向上发展的倾向,同时运用硬口盖和声音的运动方向使高音得以开放,使越高的声音越具有最丰满、最具穿透力的声音效果,这样便获得了高音的“开放”和“关闭”的声音效果。

综上所述,换声是声音向上发展的必然,在声乐训练与演唱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声音所具备的优缺点也不一样。因此,解决换声问题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会完全相同,而应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和可能,采用切实可行、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换声点是非常严格地按照每一个声部的特点而确定的,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去应对所有不同的声音特点,这一点对我们的声乐学习与演唱尤为重要。

(二)统一声区

1.建立良好的中声区

中声区是基础,只有在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基础上才可能向上和向下拓展音域。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努力做到打开腔体、控制呼吸、下降喉头,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避免出现“哑音”“喉音”等问题。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正确的方法都源于中声区稳定良好的感觉状态中,而不是盲目尝试或取巧所能获得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慢慢寻找混声感觉,建立过渡声区。在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后,再向高音区和低音区过渡。在中声区就寻找各共鸣腔体振动比例的变化,声音越低胸腔共鸣比例越多,声音越高头腔共鸣比例越多,但要始终保持三个共鸣腔体的联合共振。

通过声区训练,使学生达到声区的连接和统一,中、上、下三个声区贯通,可以有利于歌唱的艺术表现。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训练好中声区是获得美好声音的第一步,是使整个声区得到统一的前提。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只有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才能达到声区的统一。要使学生打好中声区的基础,进而达到声区的统一,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声区的训练需要从自然声区起步,建设好中声区、过渡好换声区、训练好高声区,消除声区之间的痕迹,并且自始至终要重视中声区的训练,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要求:

(1)从自然声区起步,用正确的起音,良好的连音,唱出最富自然色彩的声音,使中声区的声音统一后,再扩展音域并逐渐过渡到其他声区,达到声区的衔接和统一。

(2)在中声区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发声方法,即呼吸支持、打开喉咙、声音位置是一个整体,要平衡、协调一致,从而建立良好的中声区。

(3)过渡好换声区。换声区是通向高音的桥梁,在训练中要确定好学生的换声点,解决好换声区问题,找到声音集中的感觉,掌握声音转换的技术。

(4)在巩固好中声区和过渡好换声区的基础上训练高声区。在高声区的训练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气息的深度、喉咙的松度、咽腔的开度、上腭的兴奋提起、下腭的下放回收、声带与气息的对抗平衡、声音的正确走向等,为高音形成一个声音发出的良好条件,使高音既有中声区自然明亮的色彩,又有丰富的头腔共鸣,从而获得更明亮集中的高音。

2.稳定换声点气息

男女换声点的区别在于:在某几个音位时,必须禁止胸声再往上升,这一点极为重要,歌唱者绝不应用胸声发音。用轻微的声音练唱下行的音阶,在接近换声区时,一个方法是可用较圆润而暗淡的音色的母音如“u”音来练习,这个方法也可避免胸声过分向上发展;女低音多用胸声,但女中音胸声则要小心使用,而女高音胸声则尽量不用,女声许多发声方面的困难,都是由于胸声区唱得太高所致。另外,还应注意气息的力度,如用力过猛,都可毁灭中声区及胸声区的声音。

解决胸声区问题的另一个方法,是发展好头声区,对一些音进行“掩盖”。所谓的“掩盖”,意大利的美声学派称之为“关闭”。换声点之前的音要有所准备,在真假声的比例不受干扰的声带运动中,得到自动的调整,给“关闭”高音创造良好的混声条件。关闭之前声门发声状态的积极性对换声起着关键的作用,关闭前的那个音一定要敢用声带唱,不能躲声带。关闭高音时,要对呼吸有效地加强控制,才能减轻气息对声门的超负荷压力,使声带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灵活地进行发声调整活动。所以关闭高音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唱高音,前面要挂住,是张大的“a”的口形,往后像打哈欠似的吸着唱,音越高气越深。

(2)唱高音气大嗓子眼小。

(3)换气在腰上,动作要快,吸的气不在于多,而在于深。

(4)关闭高音要掌握“混合母音”的变化规律。

在换声区的三个半音音阶上反复进行关闭高音的训练,是确立换声区唱法的重要手段。歌唱者在换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除需要熟练掌握技巧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把高音当作负担。神经紧张、恐惧和情绪激动会渐渐引起喉部肌肉和软骨夸张的拉力,使喉咙产生间歇性收缩,就会出现声区中的声音“破裂”,还有的歌唱者试图利用加强气息进入喉咙,以消除发声器官的紧张,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越猛烈地吹气,声音越强大,腔体越缩越紧,越发会失去音准,反倒使得发声器官失去了它的灵活性。

所以在练习过渡声区和换声区的音时,不要人为地增加力气使喉咙缩紧,更不要人为地去制造“换声点”。练习换声区的时候不要刻意地加上某些负担,保持自然的歌唱,在原来自然的基础上,按语言的自然倾向去组合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运用“半声”也就是混声,贯穿整个歌唱,使声音在生理上、心理上、物理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歌唱音域窄的问题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才能解决,只有细心体会气息支点、声音支点和口腔支点的重要作用,并运用到解决统一声区的方法上,科学地解决换声点给歌唱者带来的困难,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扩展自己的音域。

3.练习

歌唱发声中的换声点是人声歌唱生理不同喉功能机制状态相互转换形成的切换点,其机理十分微妙而复杂。因此,在处理换声点问题时,对不同声部与嗓音类型的歌唱者,必须仔细分析、细致地区分,并结合歌唱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换声点的训练,以完善解决好声区过渡这一关键问题。

歌唱是全身心的平衡协调运动,获得统一声区的技巧是一个较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心理素质以及音乐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声乐学习的进展有时不平衡,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又必须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www.daowen.com)

在声乐学习的基础阶段,音域扩展要求能达到十二度左右。女高音声部的音域可能会有所突破,但也应该始终把统一声区作为基本要求。

跳音练习对于扩展音域很有效果,歌唱者应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并建立起自然、松弛的歌唱感觉,通过练习使声音轻巧、灵活、自如。

(三)声区转换

人的发音能力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区域范围称为音域。一般情况下,没有经过声乐学习与训练的歌唱者,自然音域只有一个半八度左右。经过声乐学习或训练后,音域可达到两个八度左右。有些歌唱家的音域可达到两个半八度,甚至三个八度左右。在歌唱实践中,除极少数人天然具有方便的发高音或低音能力,达到很宽的音域外,大多数人发音的方法与能力需要经过后天正确的规范与训练,音域才能得到一定的扩展。在声音的音高调节中,由于声带机能的运动形态、振动频率及其共鸣泛音的比例差异等因素,形成了声音的音色变化。这种音色变化呈现的区域性特征,在歌唱状态下通常未经正确训练的嗓音,很难做到天然的声区统一。需要在声乐训练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根据歌唱者的先天条件,积极改善发声方法,通过声区转换的训练,提高发音能力,稳妥地扩展音域,从而获得丰富的声乐表现力。

以正确的发声方法为基础,保持喉位稳定、喉咙打开、气息通畅、高位共鸣,才能达到音色均匀和声区的融合、相对一致。在声区转换时,也不可出现过渡的痕迹,努力避免各声区之间声音位置的不协调、不统一。

在歌唱发声训练中所说的换声是一种完成声区转换与调节的技能。换声是开发歌唱潜能,获得高效发音能力,发展高音或低音,扩展歌唱音域,丰富声乐表现力的重要技术。换声是为了达到声区之间声音形象统一的目的,使发声器官与共鸣腔体相关机能在心理调控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组合的结果。歌唱声区的统一与音域拓展建立在声区调节与转换的基础上。换声技术是通过动态的平衡,实现声音的过渡与形象统一的手段。

关于换声技术与手法,声乐界有“关闭”或“掩盖”的说法,意指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过渡时不能完全延续中声区声音的开放状态,否则会出现声音突变甚至破裂的现象。所以在中声区与高声区的衔接处,要采用“混声”及集中声音、逐步过渡的办法,使声音平稳进入高声区(头声位置),获得相对统一的声区转换效果。

传统美声学派对于换声区的训练方法,主张采用母音调节的方法,从过渡音开始,即采用在元音中逐渐融入“o”或“u”的成分,目的在于起到稳定喉头并使声音集中、变竖、变窄、变圆,以利于获得向高声区(头声位置)的转换。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主张:“一般在换声点前四个半音就作准备,如果#f2换声,进高声区就要在d2、g2、e2、f2这四个半音有所准备,要有准备进入头声的倾向性。因为有所准备,到f2自然就进入头腔了,要特别注意进入头腔后的几个音——#f2、g2ba2、a2,这几个音的双重性很强。”经验证明,只要运用传统母音调节的方法,谨慎做好过渡音的调节,经过不断地规范与完善,把握高音的位置走向,平稳实现声区过渡,就一定能够获得高位置的高音,达到扩展音域的目标。

1.女声低音区向中音区过渡的“换声”训练

女声低音区向中音区的过渡主要是真假声的转换,发声意识的转换是关键,其次是共鸣腔体运用比例的转换,其要领是运用音量的控制进行换声。

注意:练习的音区从小字组a至小字一组d,换声的音一般在中央c附近。用真假声转换时必须要控制音量,气息不能推动太猛,让换声的音柔和地过渡。

2.女声中音区向高音区过渡的“换声”训练

女声在中声区的发声以口咽腔共鸣为主,因此,气息的推动力相对较弱。当进入高声区,到了换声点时,气息开始加强推动,声带闭合的紧张度增强,口腔内软腭抬起,鼻腔、头腔等共鸣腔体共振,这时是气息的推动力对换声起了决定性作用。女声中音区向高音区过渡不需要追求音量,而是要运用假声发声来获得头腔共鸣,从而发出结实而又明亮、圆润的音色。其要领是加强气息推动,控制声区音量。

注意:音区从小字一组d至小字二组g,必须控制声区“换声”前后的音量,一般来说,中声区的音量略大于高声区的音量。从中音区向高音区的换声,虽然都使用假声发声,但是在中声区的假声发声中,口腔和咽腔共鸣占主要成分,而高音区的假声发声中,咽腔和头腔共鸣占主要成分。这时的换声一般都在小字二组f附近,当唱到小字二组降e的时候,就要做好换声的准备。

3.男声低音区向中音区过渡的“换声”训练

因为男声发声主要以口咽腔为主,也就是以真声发声为主,所以男声从低音区向中音区过渡没有明显的换声,故而男声与女声相比少了低音区进入中音区的真假声转换。虽然从中音区向低音区过渡时运用的共鸣腔体不同,中音区口咽腔共鸣较多,低音区胸腔共鸣较多,但是两个声区发声的意识基本一致,只要在口型上有些变化就可以达到从口咽腔共鸣向胸腔共鸣的转换,即从中音区向低音区的转换。

4.男声中音区向高音区过渡的“换声”训练

男声从中音区向高音区过渡有明显真假声混合转换,而且男声在高音区的真假混声内真声的成分比假声要多,也就是高音区是口咽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头腔的混合共鸣。所以男声高音区发声比可以用纯假声发声的女高音要困难,这需要协调各发声器官的运动,在逐步增强各发声机能的力量后,才可以进行换声和高音区的训练。

在各发声器官具备了一定的力量后,要使男声“换声”的发声顺利地过渡,运用母音转换是比较好的方法。先用a母音发声,然后慢慢加“ao”或“au”来逐渐转换母音,以达到中音区向高音区的转换。中音区在气息的支持下真声成分要多一些,声音比较自然轻松,音色比较明亮;而在换声区进行“混声”时,要提前让声音掩盖一些,音色暗一些,小舌头要抬起一些,再加上气息的推动,往真声里混入假声,从而毫无痕迹地进入高音区,其练声要领是运用不同的母音进入换声。

(四)科学混声

1.科学混声

为了顺利地渡过换声区,我们还可以采用科学的混声方法来进行练习。科学的混声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歌唱呼吸基础上。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在诸多呼吸的方式方法中,最科学的呼吸是胸腹联合呼吸法(横膈膜式呼吸法),它是目前所普遍采用的呼吸方法。它的特点是深且有弹性,能打开各个共鸣腔体,如喉咙、口咽腔、鼻咽腔、头腔等,同时也能稳定喉头、放松声门周围的肌肉,使声带震动自如。横膈膜式呼吸法是用横膈膜的自然下降来进行呼吸的,横膈膜的运动从外观上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看见腹部周围肌肉的收缩。

要真正掌握这种呼吸,就要借助一些方法,如大笑时、提重物时腹部的运动,都是横膈膜在起作用。横膈膜式呼吸与歌唱中出现的换声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歌唱家都把呼吸支持视为歌唱的基础。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此外,换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有了以上这些基础还需要掩盖、关闭。如果换声是迈向高音的桥梁,那么掩盖就是通过桥梁的方法。所谓掩盖,就是将换声前的几个音唱得暗一些、柔一些,好像在声音上盖了一层纱,也就是在换声区开始时逐渐掺入假声成分,用“u”母音的色彩,使其音色逐渐变圆变暗,使声音竖起来,软腭向上提起并绷紧,并把声音引向鼻咽腔处,完全进入头腔。掩盖是把声音引向头腔,而关闭则是在头腔把声音集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使母音的共鸣点在共鸣腔体内产生共振。这一着力点的安放,彻底解决了中、高音破裂和换声问题,从而使声音达到承上启下、通畅统一的完美效果。

2.真假声脱节

在歌唱实践中,有些人从中声区过渡到高声区时,唱不上去,以及高低音过渡时出现断裂;有些人在不同的音区演唱时,往往产生一粗一细或一实一虚两种迥然不同的声音,这都是因为真声部位与假声部位没有做到很好的统一,造成歌唱时随着嗓音的不断升高,声带由于拉紧而变薄,这些现象便是真假声脱节,我们称之为“坎儿”。

科学的发声方法强调真假声恰当地混合使用,比例几乎各占一半。一般来说,低音区真声稍微多些,高音区假声稍微多些,中音区则更多的是使用真假声混合。

要纠正真假声脱节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假声功能的训练,打开喉咙用较轻的声音从高音区作下行练习。声音下行过程中不要增加音量,而且要保持假声的位置,当混入真声成分时,应尽可能做到声音均衡、不脱节;另一方面需要增加真声功能的训练。从低声区进行,着重练习低音区,待低音区有了自然而放松的真声后,再在中声区适当地混入假声成分。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保持喉头的稳定,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真实、自然地发声。

(1)音阶练习法。对于发声,音阶是最大的试金石。每一个声区的音质都应该被其上或其下声区内的每一个音符所分享,这样在唱上行或下行音阶时,声区的过渡才会不那么明显。这种声区的混合是在各声区的不同音质中注入混合的材质,加以唇、口和喉的不同构型,来唱出完美的音阶。

在歌唱时,要想把嗓音送到一个较高的音高上,就必须有足够、可控制的能量和振动力,并且让较高音比较低音产生更多的共鸣。因此,在上行时嗓音好像是被从一个音高“拉”向另一个音高,这是唯一的发高音的容易方法,可采用练习上行音阶的方法。嗓音下行时保持振动中的强度和能量,但减少共鸣,这样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中、低音。

(2)“微声”练习法。“微声”也是一种假声,但它区别于空虚、缥缈、不能放大的纯假声,是一种深气息支持的、“穿透性能”很强的,从高位置发出来的细而亮的声音。它是用在假声位置上将声音放大成真声的手段,从而进行混声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换声方法。

微声练声方法的步骤是,首先喉头松开向下挡气,喉咙打开,在喉室、咽喉呈一个细长的小开管的状态下,运用“像吹箫那样的感觉”发出细小而有力的假声。在训练中,如果唱假声有困难,可以先用“吹口哨”发哨音的办法把声音发出来,然后再模仿“吹口哨”的状态以及“哨声”,轻轻地发一个带假声性质的闭口元音。

当这种假声的位置找准了,发出的假声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感到发音稳定且具有力度后,接着就可以在所找到的假声位置上,逐渐增加力度将其放大成真声了。

微声练习有利于下巴的放松和喉头的打开,特别是喉头,在小声练习时,比较易于自如地向下到达适当的位置,与呼吸产生一种对抗力,也正是由于喉头向下挡气,使软腭上提,舌根果断有力。这种微声训练可以比较自如地调节歌唱器官,放松紧张的肌肉和神经,解决唱高音时发声器官各组织肌肉的配合问题,并完全解除了用大声唱高音时过于用力的毛病。用微声练习会自然而然地使声音里面混进假声成分。如果高声区混不进假声,高声就会相当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