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歌唱发声原理和声学变化简析

歌唱发声原理和声学变化简析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音的强弱由声带的振幅决定。所谓振幅,是声带颤动的空间距离。声音的音色变化,主要是由共鸣腔不同的调节产生的。歌唱时,由于表现不同的思想情绪的需要,在大脑神经支配下,通过对共鸣腔和呼吸肌肉精细的调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

歌唱发声原理和声学变化简析

声音是由于物体在外力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的听觉效果。歌唱的发声也是声带振动的结果,当气息自肺部经支气管、气管呼出至喉咽部,气息冲击喉部的声带,使声带振动而产生了很小的声音——基音,此时,基音在鼻咽腔、口腔等各共鸣腔里得到调节扩大,然后经过唇、齿、舌等器官进行咬字、吐字加工,形成语言,最后产生了千变万化的声音和极具魅力的歌声。

歌唱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频率的高低决定的,声音的强弱则是由声音振幅的大小决定的。从物理学原理来看,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空间的振动,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频率决定的。所谓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声带完成全振动的次数(每秒声带闭合的次数)。声带振动频率高,发出的声音则高;反之,声带振动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声音的强弱由声带的振幅决定。所谓振幅,是声带颤动的空间距离。声带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反之,声带的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在唱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歌唱器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唱高音时,呼气压力大,声带缩短,变薄,张力相应增大,口腔内开度大,并明显地感到上部共鸣的作用。演唱高音时,呼气压力大,气势强,声带拉紧、缩短、变薄,张力增大,声带呈边沿振动。正因为这种特点,滥用高音者容易长小结(声带的前1/3处);嗓音病变时,唱高音就吃力、困难,声音就由明亮变为嘶哑。

唱低音时,呼气压力减小,共鸣偏重在下部。唱强音时,呼吸的气势强,声音振幅大。唱弱音时,呼吸气势小,声音振幅小。演唱低音时,呼气压力减少,声带较唱高音时变长、变厚,张力相应减少,声带振动面积大。由于声带张力的减少,演唱不如中声区轻松、自如,需要发挥呼吸的韧性支持作用。相对而言,中声区是发声较轻松、方便的声区,因此,歌唱总是将中声区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然后逐步向上下高低音方向发展。(www.daowen.com)

由于气息的连贯和顿断,以及气息强度变化的控制,配合声带的振动,还能使声音产生长、短、连、断、放、收等变化。

歌唱中随着旋律高低起伏和强弱的变化,在呼吸配合的基础上,声带不断调整其长度、厚度和张力。

人声不仅有高低强弱之分,还能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声音的音色变化,主要是由共鸣腔不同的调节产生的。歌唱时,由于表现不同的思想情绪的需要,在大脑神经支配下,通过对共鸣腔和呼吸肌肉精细的调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同一位歌唱者,唱低音和唱高音时,由于所运用的主要共鸣腔不同,就会产生低音和高音两种不同的音色,前者主要运用胸腔共鸣,声音低沉、宽厚,后者主要运用头腔共鸣,声音高亢、明亮。在唱不同的母音时,由于各个母音的口型不同,所以产生的母音的音型和色彩也就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