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声乐欣赏者的心理调控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声乐欣赏者的心理调控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欣赏者因当时的特定情绪、心境或某种经历的回忆等因素的作用,对某乐曲产生了特别强烈的情感共鸣或被音乐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想象。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声乐欣赏者的心理调控

声乐演出活动中,观众和演员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一场成功的演出中,观众和演员在情绪上能够和谐共振,心境趋于一致,从宏观角度上来讲,一个国家和地区声乐表演艺术的提高离不开演员和观众双方的进步和提高。因此观众也存在心理调控的问题。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价值的实现在于欣赏者的欣赏活动。对于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而言,欣赏者既是消费者,也是检验者与向导。

(一)音乐欣赏的三个层次

1.音响感知及情绪反应

倾听音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为了音响而倾听,这就是不需要任何思考方式的美感阶段。音乐音响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同时也能影响人的机体运动以及内分泌等,因此,人的听觉和机体反应是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生理基础。

我们通过听觉器官神经纤维向大脑的传导感觉到声音。即使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声音也能够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运动。这种音响的感知也是对音乐“形”的把握,是对音乐整体形象的认识和一种感性体验。

2.感情体验与联想想象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因此感情体验这一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音乐欣赏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是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音乐的节奏、调性、力度、速度、和声旋律音色等可以暗示出音乐的表情,在欣赏者运用极敏锐的想象力去意会时,可以引起情绪情感的体验。

感情(情感)是一种对事物相对稳定的态度,情绪是在这个基本态度之上随内外条件而随时发展变化的表象,如演唱者唱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基本感情是一个公民对祖国的深爱和忠诚。歌曲中深沉、平稳的叙述,高昂的赞美,激情的歌颂,欣赏者能听懂,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面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且通过想象与感情体验相结合。

3.整合、感悟与升华

这一阶段是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这种理性认识包括对作品意蕴的把握、对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审美评价、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并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整合出情感的升华,使之高度融合,最终达到对音乐美的体验与感悟,因而这一阶段是欣赏者的最高层次。一般而言,能进入最高层次的欣赏者,都具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较高的思想水平。他们能够较深刻和较全面地认识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客观世界,当然他们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也较为深厚。

这种感悟已经超越了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形式,同时也超越了情感层次,音乐内涵,如情感、情绪、情态以及某些形象、意境,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高度融合。(www.daowen.com)

(二)声乐欣赏的不同场合

1.剧场、音乐厅的群体效应

到剧场、音乐厅欣赏音乐的人,往往对要进行欣赏的乐曲的名目、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等有所了解。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所以,他们带着一种认识“期待”进入欣赏,已做好充分准备来发动诸多心理要素。

剧场、音乐厅等地点的舞台、灯光、演员的表演,较理想的音响效果等,这一切都能使欣赏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注意,使自身各种心理要素开始协调、综合运动,进入特定的审美心理状态。在剧场、音乐厅里共同欣赏音乐的众多听众中,可能有极少量的同行、专家、艺术评论家、记者以及忠实狂热的观众。作为表演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群体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努力、认真、艰苦地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好的作品、好的处理,能使观众产生愉悦的欣赏体验,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高度审美境界。

2.社交场合的音乐欣赏

社交场合使用的音乐一般都与该场合的气氛相吻合,合乎某种社交活动内容的需要,如商场、咖啡厅、茶座、风俗活动等,都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的。

大体上说,音乐审美只在客观上起到一种渲染气氛、调节情绪的作用。当然,有时社交场合的音乐也会引起欣赏者的专注力。欣赏者因当时的特定情绪、心境或某种经历的回忆等因素的作用,对某乐曲产生了特别强烈的情感共鸣或被音乐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想象。

3.个人欣赏

通常来讲,个人欣赏多在家庭环境中借助电声媒介进行。欣赏者打开音响之前,心理状态可能是烦闷疲倦的,也可能是平和宁静的。烦闷疲倦者欣赏音乐多是为了休息、解闷,这样的欣赏者往往会出现走神的情况。心情平静者往往具有投入审美体验、获取审美愉悦的目的。如果环境极为清净,欣赏者就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能够随着音乐而很快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而这样的欣赏者一般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喜欢听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能够在反复欣赏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审美愉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