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如何实现声音的韵味美?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如何实现声音的韵味美?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仅仅做到了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还不能达到“声韵”美学品格上的晶莹剔透。中国声乐艺术中,一语既出,其字与声的延长、婉转,则又需要运用歌唱技巧来加以控制和表现才能使字清声美,这就是“声的美”。所以,声乐演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赖美的行腔美的音质音色、美的声韵、表演等。而观众也只有首先通过歌唱者的声美,外在表情美才能进一步领略中国声乐艺术的韵味美。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如何实现声音的韵味美?

仅仅做到了咬字吐字的准确、清晰,还不能达到“声韵”美学品格上的晶莹剔透。中国声乐艺术中,一语既出,其字与声的延长、婉转,则又需要运用歌唱技巧来加以控制和表现才能使字清声美,这就是“声的美”。字清声美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四点:

(一)“字重声轻”

“字重声轻”,即歌唱者在歌唱中要强调字头。强调字头的力度可促使呼吸支持的稳定,并带动声音与呼吸的有机结合。“字前声后”,即“咬字在口,发声在喉”,也就是说,用唇、齿、喉等部位把字音交代清楚之后,应迅速让母音回到喉部上来。字重声轻,字前声后必须结合起来理解,并在一瞬间完成。这样,才能做到字音清晰,声音圆润、连贯。

(二)“以字带声”

“以字带声”,即语言的音乐化。歌唱者在唱明字头的前提下,带动声音完成音调韵律的长短、抑扬、强弱、快慢等变化和对比。“美声传义”即强调歌声的音乐性,声音表现出的音乐旋律性与歌词韵律的结合,也就是歌唱者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对歌词的语言情态、语调、语气、语势等的把握处理和表现,潜移默化地促进字词音乐因素和旋律的韵味,做到以字带声,美声传义、字、声、曲的完美结合,使听众从字义声的信息之中获得感染,得到审美享受,从而体会出“味”的美学意义在欣赏歌唱者高度美化的发声(演唱)时,为歌唱者精彩、动人的歌声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所动情。(www.daowen.com)

(三)“字声流动”

“字声流动”,字声随着音乐旋律线条的起伏流动,是构成声乐艺术的要素之一。它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演员与观众的相互交流中,产生出来的特殊美感,具有流动的、动态的美学特征。但对同一首作品,有的演唱者唱出来其字声流动,韵味十足,有的歌唱者却唱得索然无味。中国声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美感,并不完全在于谱面上记下的旋律或完全随西方固定音高乐器——钢琴奏出的旋律演唱。因为中国音乐(无论声乐、器乐)特有的音腔运用,是现有的记谱法不可能精确记下的。对于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润腔,只有靠演唱者平日加强学习民间演唱方法、风格,当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后,方能自如地润腔和行腔。

(四)“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中国民族歌唱的基本常识。但是字正却未必声美。咬字准确、吐字清晰与歌声的美妙动听不完全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于观众来说,歌声的美,除要求能使听者听清听懂歌词外,还必须美妙动听。这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要充分运用旋律、节奏、音区、速度的变化以及一切演唱技巧,将曲调唱得美妙动听,从而字正不妨碍腔圆,腔圆不遮掩字正。歌词和歌剧的剧情、人物的塑造要通过演唱者美妙动听的声音来体现。所以,声乐演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赖美的行腔美的音质音色、美的声韵、表演等。而观众也只有首先通过歌唱者的声美,外在表情美才能进一步领略中国声乐艺术的韵味美。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符、感人的情感,正是对中国声乐审美特征的一种准确评价和精练的概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