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声腔美与演唱技巧》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声腔美与演唱技巧》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腔中的“腔”,本指人与动物体内的空隙,音乐界将其引入而用之,把发声的空间称为“共鸣腔”,进而指称曲调、唱腔等。乐律的变动为调,歌声的运转为腔,二者结合在一起,把调与腔称为“腔调”。中国声乐的演唱声腔,传延至宋元时期逐渐成熟。在声乐艺术演唱的语言中,了解和掌握我国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的基本结构知识,这只是一个开端和基础。

《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声腔美与演唱技巧》

声乐是通过演唱来表现的艺术。无论是歌词的诗情美,还是曲调的旋律美,都需要通过演唱声腔来表现。古代的演唱声腔虽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但是通过历代民间歌唱家的口传心授、辗转相传,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语言的进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声腔特色。

声腔中的“腔”,本指人与动物体内的空隙,音乐界将其引入而用之,把发声的空间称为“共鸣腔”,进而指称曲调、唱腔等。乐律的变动为调,歌声的运转为腔,二者结合在一起,把调与腔称为“腔调”。腔调是通过演唱的声音来表现的,所以,人们又把腔调称为“唱腔”。在戏曲艺术中,腔调大都包括许多板式或曲牌(如京剧有西皮、二黄、反二黄,又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等),有些剧种的腔调在流传发展过程中被其他剧种所吸收,或同其他地区的语言、民间曲调结合而产生新的声腔、剧种。

中国声乐的演唱声腔,传延至宋元时期逐渐成熟。这主要表现于声腔的演变更加丰富,说唱与民歌形式更趋多样化。特别是诸宫调的产生,对歌曲、说唱、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明之际的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载了元初以来80年间的100名从事各种声乐表演的演员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以各具风格的演唱技艺丰富了声乐艺术。明清以来,各种歌唱形式更趋丰富多彩,皆具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声腔变化尤为突出。由于依曲填进了新词,为了使词曲和谐,便于表达语言的情感,于是在演唱中创造了许多新腔,使说唱艺术更为盛行。特别是北方的“大鼓”和南方“弹词”影响更为深远。它们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创造出新的曲种,并在演唱实践中涌现出不同风格的声腔艺术。

清代戏曲声乐发展的突出亮点是流派纷呈大放异彩如“京腔十三绝”“月光十三绝”,展现了昆曲京剧不同行当之声腔风格,亦见著名艺人之绝技。近现代则涌现出更多的声腔流派和不同行当的杰出艺人,他们的演唱风格丰富了传统戏曲声乐的表现力。与此同时,戏曲中的不同剧种,说唱艺术中的不同曲种,地方民歌的不同声腔,也都风格各异,光彩诱人。(www.daowen.com)

在千百年来的声乐艺术的创造实践中,我国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吸纳衍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情感真挚朴实,声腔优美圆润,语言生动鲜明,风格瑰丽多彩的艺术特色。在声乐艺术演唱的语言中,了解和掌握我国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的基本结构知识,这只是一个开端和基础。要达到演唱艺术上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还必须依据汉语声、韵、调固有的特点,学习、掌握歌唱咬字、吐字和运字行腔的方法与规律。我国民族传统的声乐理论大都将一个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来进行吐字发声的,历来也非常讲究演唱的咬字、吐词。明朝的魏良辅《曲律》中曾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一绝。”由此可见腔纯十分重要。歌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毕竟不同,要有一定的穿透力,产生共鸣,抒情优美。

随着时代的变革,声乐艺术更加广泛地深入人民的生活,它不仅继承了优秀的声乐传统,而且表现出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声腔流派百花齐放,民间歌曲千腔万调,戏曲与说唱剧种、曲种丰富多彩;声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发展,使声乐散发出多彩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