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是一种歌唱的艺术,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人类语言发展变化紧密相连。继承与发展声乐,要点之一就是要掌握传统声乐美化语言的方法与技巧。声乐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首先是通过语言来确立其文学性,而声乐文学性的重要特征就是歌词或唱词的“诗化”。因此,文学语言的“诗化”是构成声乐艺术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音的和谐,音调的抑扬,是文学语言音乐美的重要特征,如“一山歌一担青,歌声嘹亮震天庭(《红旗歌谣》);“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祖国》)等语音谐调地运用文学增强作品的音乐性。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发展离不开音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诗、词、曲、剧无一不与音乐有关。
文学作品中和谐的语音、语调的抑扬,句式的节奏构成的诗情美,可以使诗、文的情感抒发更强烈,形象刻画更鲜明,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例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短短的两句诗十六个字,采用了叠声、迭声、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到听觉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不仅由景生情,而且寓情于优美动听的声律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又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声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冷清中的寻觅,寻觅中更凄戚的郁郁寡欢的心境。不仅音调优美,而且能将音调产生的感觉与诗句表达的心理现象相融合。通过语言音乐性的表现,增强了文学形象的生动性、情态的鲜明性、意境的丰富性。(www.daowen.com)
中国是诗之国,也是乐之邦。中国人一向将“诗”与“歌”合称为“诗歌”,就因为诗是歌的唱词,歌是诗的乐曲,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诗化的文学语言,在与音乐结合的艺术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的音韵美。如排偶对仗的和谐美,平相间的顿挫美等。在内容上,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形成了声乐唱词的诗情美。唱词的诗情美是声乐内容的精髓,也是声乐艺术的文学基础。
诗情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人类感情的丰富性是诗情的源泉。人们对劳动欢乐的情趣,对社会生活的爱与憎;对善者的爱,对恶者的恨;对家乡的眷恋;对田园山水的喜,对祖国山河的爱;以及忧国忧民之情、爱国之情、男女爱慕之情等,都曾是古代诗人、词人和民歌作品的题材。除可以从诗、词、歌、赋中体察出“诗情”外,还有悠久历史的戏曲与说唱艺术的唱词,在诗情上也各具异彩。戏曲人物歌唱的抒情性与性格化,说唱文学的叙事性与声音造型,不但具有各自的艺术规律,而且也是曲调旋律与演唱声腔的造型基础。正是因为有如诗如画的诗词意境,才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