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辛亥革命后,学堂乐歌的创作有了新的发展。这类歌曲具有雄壮奋进、阳刚爽快的风格,并以大众化、时代感、民族性、戏剧性一改旧曲调的缠绵低沉,使人民听到了新时代的歌声。

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一)学堂乐歌的萌芽

1898年,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提倡的“维新变法”运动,积极倡导“废科举、兴学堂”,极力提倡在学校中开设乐歌课。

当时国内的一些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章,强调学校开设乐歌课在思想启蒙中的作用,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以萧友梅、李叔同等人为代表,出国专攻或兼读西洋音乐。在国外学成归来后,以日本和欧洲所广泛流行的曲填写反映新思想的歌词,编成新歌并广泛推广。这些歌曲的风格大都明朗雄壮,简单朴素,极易上口,篇幅较小,结构一般多为简单曲式和分节歌。

早期的学堂乐歌作品在内容上大都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提倡学习科学文明,提倡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还有一部分歌曲反映了女子自强、男女平等的女权思想以及专门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歌曲。其代表作品有《中国男儿》《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格致》《勉学》《辟台验》《运动会》等。

辛亥革命后,学堂乐歌的创作有了新的发展。在蔡元培提出的新的教育宗旨下,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把音乐课列为必修课。学堂乐歌的题材较多,一些作者已不满足于现成的填词方式,开始尝试更为复杂的音乐创作。其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他们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创作风格标志着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初起,他们成为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

(二)新文化运动后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

1.群众性演唱歌曲

这类歌曲是指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以反映工农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群众性演唱歌曲。这类歌曲具有雄壮奋进、阳刚爽快的风格,并以大众化、时代感、民族性、戏剧性一改旧曲调的缠绵低沉,使人民听到了新时代的歌声。

此外,延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为配合宣传、庆祝活动,创造了秧歌剧这种群众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如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调》填词而成的《拥军花鼓》,根据陕北道情曲调为素材改编而成的秧歌剧《减租会》中的《翻身道情》,吸取了民间歌舞的音调与节奏创作的秧歌剧《挑花篮》中的《南泥湾》,以及新歌剧《白毛女》,等等。

2.时代小曲

这类歌曲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殖民地文化氛围中生活的城市市民为审美主体的流行时代小曲。这些时代小曲中很大一部分是从民歌中引申、发展而来的,爱情是民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类歌曲主要通过歌星在电影、舞厅演唱及灌制唱片流传。

在这些时代小曲中,有根据江南民歌改编创作而成的,如任光谱曲、王人美演唱的《渔光曲》,贺绿汀谱曲、赵丹演唱的《春天里》,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

3.抒情性艺术歌曲(www.daowen.com)

这类歌曲是以黄自赵元任为代表的抒情咏怀、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艺术歌曲。这类艺术歌曲感情色彩丰富,时而乐观明朗、时而多愁善感的意绪和借古诗抒发的感伤,渗透着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敏感性、浮泛性,表现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时代变更前的开放心灵。其曲调流畅朴实、和声细腻充实、诗词韵律与曲调结合细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三)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的发展

1.民族声乐的初步发展时期

(1)民歌改编曲

这一时期的民歌改编曲较之原始民歌在艺术品位上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还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丁善德编曲)、《玛依拉》(哈萨克民歌,丁善德编曲)、《牧歌》(内蒙古民歌,瞿希贤编曲)、《五哥放羊》(榆林小曲,孙云雁改编)、《三十里铺》(陕北民歌,徐振民编曲)、《嘎俄丽泰》(哈萨克民歌,黎英海改编)、《草原情歌》(青海民歌,王洛宾改编)、《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哈萨克民歌,黎英海改编)、《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黎英海改编)、《阳婆里抱柴瞭哥哥》(内蒙古爬山调,屠冶九编曲)、《在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民歌,黎英海改编)等。这些改编曲在旋律及伴奏方面作了艺术化的处理,使之更为凝练、更具风格。

(2)创作歌曲

在创作歌曲方面,主要有与时代十分贴近的题材为创作材料,如歌唱祖国、歌唱家乡、怀念革命圣地和英雄人物等。另有少量涉及爱情题材的艺术歌曲。这一时期主要的创作歌曲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其格词曲)、《歌唱二郎山》(洛水词,时乐漾曲)、《克拉玛依之歌》(吕远词曲)、《小河的水静静地流》(福庚词,陈大荧曲)、《洞庭鱼米乡》(白诚仁编曲)、《祖国大地任我走》(倪维德词,欧阳谦叔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词,杜鸣心曲)、《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石青词曲)、《我站在铁索桥上》(顾工词,彦克曲)、《天下黄河十八弯》(了止词,桑桐曲)、《延安月夜》(李季词,丁善德曲)、《爱人送我向日葵》(邹荻帆词,丁善德曲)、《岩口滴水》(任萍、田川词,罗宗贤曲)、《这还是头一遭》(陆肇词,周恒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于宗信词,钊邦曲)、《草原之夜》(张加毅词,田歌编曲)、《马儿啊,你慢些走》(李鉴尧词,生茂曲)等。这些艺术歌曲,旋律优美,各具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民的精神生活,其中,《岩口滴水》是一首具有云南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由女高音独唱。该曲旋律优美抒情,音域宽广,采用三部曲式结构,前段旋律抒情徐缓、抑扬起伏,中段旋律欢快热烈,抒发了对阿哥的深情。后段再现了前段的音乐,结束在辉煌的高音上。这首爱情歌曲含蓄隽永,曲调优美,既保持了民歌的风格,又独具艺术品位。

2.民族声乐的繁荣时期

随着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重视、人民大众的欢迎喜爱,1980年,《音乐创作》在停刊十多年后重新复刊,为艺术歌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主要有:一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民族和声、民族音乐语言的探索更加精细和深入;二是尝试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使旋律器乐化,从而增加了演唱技巧的难度与技巧的艺术表现力。如罗忠镕作曲的《涉江采芙蓉》,其运用十二音序列这一现代作曲技法写成,完全打破了传统和声与调性、调式的常规,充分发挥了作曲家想象力创造力

在民族声乐的唱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基本上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系,并带有浓厚的传统民族声乐色彩。具体表现为演唱上以真声为主,且个性化较为突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民族唱法的特点与精华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种更为先进、科学的民族唱法。

我国音乐、艺术、师范院校和专业剧团、文化馆培养、辅导、教育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具有深厚演唱功底的优秀民族声乐演唱人才。如以聂建华、殷秀梅等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歌唱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李谷一演唱的《边疆泉水清又纯》、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于淑珍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葡萄熟了》、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关贵敏演唱的《驼铃》、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李双江演唱的《再见吧,妈妈》等。这些歌曲在风格的追求、歌词的处理以及作曲家个性的表现等方面,都对后来这类抒情体裁的歌曲具有一定影响和推动,揭开了我国抒情歌曲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