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世纪声乐艺术发展的成果

19世纪声乐艺术发展的成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歌剧的继续发展1.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进入19世纪后,欧洲歌剧艺术迎来了繁荣而辉煌的发展时期。他填补了俄罗斯民族歌剧的空白,为19世纪上半叶欧洲歌剧艺术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在欧洲艺术歌曲领域里,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一直是最受瞩目的杰出代表,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发端与中心。

19世纪声乐艺术发展的成果

(一)歌剧的继续发展

1.德国浪漫主义歌剧

进入19世纪后,欧洲歌剧艺术迎来了繁荣而辉煌的发展时期。毫无疑问,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对这一时期的歌剧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是从德奥发展起来的一样,德国也是浪漫主义歌剧的发源地。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首推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马里亚·恩斯特·冯·韦伯(Carl Maria Ernst Von Weber,1786~1826)。

2.法国大歌剧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声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法国大歌剧的兴起与繁荣。大歌剧源于吕利、拉莫时代开创的歌颂王室的歌剧风格,后经格鲁克改革而发展成法国式歌剧。它是相对于喜歌剧而命名的,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两种形式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自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代开始,法国歌剧逐渐失去了卢梭所提倡的简朴自然的创作风格,而更加偏爱浮华矫饰的创作风格。从历史性、政治性、宗教性的题材到神秘奇特的中世纪传说,从惊险浪漫的故事情节到富丽堂皇的宏大场面,从雄伟庄严的气势到激情动人的旋律法国人对歌剧艺术的审美情趣并未因政权的更迭而有本质上的变化,并且还在这种气氛中逐渐酝酿出了19世纪上半叶盛行的法国大歌剧风格。这一时期,法国大歌剧重要的代表作曲家是贾科莫·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

3.俄罗斯民族歌剧

在欧洲音乐史上,人们在谈论声乐作品创作及美声歌唱时,似乎总是围绕着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几个音乐大国,而对俄罗斯的声乐艺术却很少提及。但是进入19世纪以后,俄罗斯在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较过去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尤其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兴起更是显得声势浩大、气势磅礴。这一时期,成绩最辉煌、贡献最大的是由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Lvanovieh Glinka,1804~1857)创立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他填补了俄罗斯民族歌剧的空白,为19世纪上半叶欧洲歌剧艺术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二)艺术歌曲的兴起与繁荣

1.艺术歌曲的兴起

进入19世纪,欧洲声乐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艺术歌曲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各国对艺术歌曲的名称叫法也有所不同,德国称为“Lied”,俄罗斯称为“Pomahc”,意大利称为“Canzone”。虽然名称各有不同,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于艺术歌曲的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曲式更完美的音乐会歌曲体裁。事实证明,形式短小的艺术歌曲完全可以与雍容华贵的歌剧相媲美,它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并不亚于歌剧,同样是欧洲乃至世界声乐艺术领域中的瑰宝。

在欧洲艺术歌曲领域里,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一直是最受瞩目的杰出代表,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发端与中心。真正使德奥艺术歌曲发扬光大并显示其独特艺术魅力的是舒伯特,之后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人对德奥艺术歌曲又进行了不断的丰富,使其发展形成了极富表现力的、更加完美的艺术形式。

2.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

(1)歌词大多采用浪漫主义诗人的诗篇,尤其以抒情性、文学性、哲理性较强的诗篇为主。诗歌与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结合,这也是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基本理念。

(2)侧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同时偏重心理变化的抒情性。自传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在爱情题材上更是如此。

(3)歌曲旋律婉转流畅,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曲式结构简洁严谨,作品篇幅短小精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

(4)歌曲以民歌旋律为基础,唱法灵活、形象生动、题材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一般采用钢琴伴奏,以此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抒发情感、描绘意境。在这里,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是同等重要的,它不仅起到和声与节奏的衬托作用,而且往往运用特定音型或更复杂精致的织体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因此,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也是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唱。

(三)作曲家与声乐作品

1.韦伯

卡尔·马里亚·恩斯特·冯·韦伯(Carl Mafia Von Weh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韦伯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立者,把德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韦伯的创作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歌剧理想的性质,他的优秀剧作主要有《魔弹射手》《优兰蒂》及其人生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

2.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舒曼的歌曲更加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的表现,表现手法更加灵活细致,是典型的浪漫派作曲家。舒曼常将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他不从表面上去理解词的音调,而是去发掘诗词的意境,去揭示心理体验的发展过程。舒曼著名的声乐曲都是在与克拉拉结婚的1840年完成的,那一年他一共写了15套歌曲,代表作包括《桃金娘》《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等120余首。

舒曼的艺术歌曲广泛而多样,除爱情题材外,还有不少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他根据德国诗人艾兴多尔夫的原诗创作的《月夜》是首描写大自然的歌曲;《两个禁卫兵》《森林中的故事》是叙事歌曲;根据拜伦的诗所写的《英雄颂》表现了对英雄的赞颂;而他的《走私贩》又表现了他对自由无羁生活的向往;几首男声合唱曲《拿起武器》《黑、红、金》《自由歌》又展现了他的革命热情。此外,舒曼于1849年为孩子们写了28首儿童歌曲。

3.舒伯特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他一生共创作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有《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野玫瑰》《海的寂静》《流浪者》《摇篮曲》《小夜曲》等。

舒伯特发展了贝多芬的声乐套曲形式,他共作有两组声乐套曲,即1823年创作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1826年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两部声乐套曲都以失意的流浪者为题材,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www.daowen.com)

4.门德尔松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语: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简称门德尔松或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代表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等。

5.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l911),奥地利籍波希米亚(今捷克)作曲家、指挥家。马勒是后期浪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马勒一生共写有歌曲42首,《旅行者之歌》《少年魔角》《亡儿悼歌》三部作品是马勒作品的精髓之所在。

6.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是一位集诗人、剧作家、指挥家、作曲家、美学及音乐理论家于一身的全才。瓦格纳在19世纪下半叶给音乐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他对传统的歌剧进行大改革的活动中,创造出一种独特新颖的歌剧体系——乐剧。瓦格纳在1851年发表的重要的哲学与美学著作《歌剧与戏剧》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乐剧理论,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他认为音乐应当配合诗词的要求,而不应让诗词来将就音乐。他要求诗能激起情感,音乐则对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他认为应该采用按内容情节发展的“场”作为乐剧的结构单位。

第三,他认为戏剧题材的选择必须适当。

第四,首创了“主导动机”的“基础主题”。“主导动机”是一种象征特定的人物、事物、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含义的简短的旋律片段。当这种特定的旋律句出现时,便预示着某个人物的来临或某种事物即将发生。

第五,管弦乐在瓦格纳乐剧中占主导地位。他认为乐队不仅是伴奏,还应当表现人声所不能表现的一切。

第六,瓦格纳放弃古典终止式和正常的调性关系与明显的句逗,让交响音乐成为“连绵不断的旋律”而前后连贯。瓦格纳歌剧改革的结果,实质上就把歌剧转变为规模巨大的、戏剧性的、标题性的、带声乐的交响乐

瓦格纳一生共创作10部乐剧。其中最著名的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名歌手》《帕西法尔》。除此之外,瓦格纳还有两部成熟的歌剧作品:一部是1845年创作的《汤豪塞》,另一部是1848年创作的《罗恩格林》。《罗恩格林》中有许多经久不衰的歌曲如《婚礼大合唱》《奇异的火焰在心中燃烧》等。

7.罗西尼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使意大利的歌剧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在正歌剧中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英雄主题,他的音乐旋律自然流畅。此外,他较早地用管弦乐队为宣叙调伴奏。1816年在罗马上演了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他仅花13天创作出来的伟大不朽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迄今仍为意大利喜歌剧的最高造诣。1815年他成为博洛尼亚两个歌剧院的领导人,按他的合同他必须每年为这两个歌剧院各写一部新歌剧,虽然如此他还有时间为其他歌剧院写歌剧。从1815年至1823年他创作了20部歌剧。并非他的所有歌剧一开始都很成功。比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一开始并不十分成功。1823年他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结婚。他们后来于1836年离婚。1824年他在伦敦待了五个月,此后他移居巴黎。1829年的《威廉·退尔》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在他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灰姑娘》《鹊贼》及《摩西在埃及》等。

8.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他的创作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指19世纪4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歌剧题材多取自圣经故事和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歌剧,作品主要有《伦巴第人》《欧那尼》《圣女贞德》等。

第二个时期指的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出他的民主思想和艺术才能,表现人性的冲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创作题材。这一时期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期,50年代初期创作的《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是歌剧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是歌剧史上伟大的里程碑。

第三个时期指的是19世纪70~90年代。这个时期威尔第在歌剧创作数量上虽然有减少,但是在创作思想、创作技巧、歌剧风格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期的歌剧作品主要有《阿依达》《奥赛罗》《法尔斯塔夫》。

9.普契尼

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与两位最佳的歌剧创作伙伴——伊利卡和吉阿科萨一起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三部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这三部歌剧的问世为普契尼赢得了国际声誉。继《蝴蝶夫人》后,普契尼又先后创作出《来自西部的女郎》《燕子》《三联剧》,最后一部歌剧《在兰朵》,根据剧作家戈齐的原著改编,这部歌剧还没最后完成,普契尼就与世长辞,后由他的学生阿尔法诺续成。

10.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比才在其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为世人留下了10余部歌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剧就是《卡门》。比才其他优秀的歌剧作品还有《米拉克尔博士》《采珠人》《帕斯的美女》《伊凡四世》等。在声乐领域里,比才还创作了40多首优美的艺术歌曲,代表作有《四月之歌》《摇篮曲》《十四行诗》《古老之歌》等。此外,他还作有清唱剧《克洛蒂尔德》及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