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校长昨天已经叮嘱我们说今天是很特别的日子,但是一大早走进校门,眼前的情景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校园里人流涌动,到处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标语和展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充满着热情的叫卖和欢呼惊叹的声音。如果不是因为四周围的教学楼,你会以为你真的到了批发市场。
“不对,是零售跳蚤市场。”校长笑着纠正。
“看一看,瞧一瞧,这里的东西又便宜又实惠啦。”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降价打折大优惠了!”
“即买即送,现场抽奖,凭证打折啦!”
看到校长过来,各摊位前的“小老板”纷纷扯开了嗓子吆喝,“小顾客”们三两成群,在摊位前精挑细选,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有一些玩具摊位,要么堆满了各种女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要么摆放着男孩子喜爱的机器人和各种车辆,这样的摊位人气爆棚,明显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看着自己带来的商品被一抢而空,“老板们”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我们的跳蚤市场是学校重要的校本课程,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一次是冬季,同学们交换自己一年来用过的书籍、玩具和生活用品;另一次是夏季,主要是毕业生展销自己中小学时代的学习用品和用具。夏季摆摊的摊主多数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他们将自己用过的物品低价出售,包括旧书、电子产品、台灯、收音机、风扇、小饰品等一应俱全,最多的是辅导类书籍,中考、高考结束了,大家备考用的复习资料剩下一大堆,扔掉实在可惜,还不如转让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们,自己也可以换点零花钱。因为高考备考的多年压抑,考试结束后,各地高三学生的撕书照片、视频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引发关注;撕书仿佛演变成为一场肆无忌惮的毕业礼。相对于撕书毕业礼,同学们用跳蚤市场的形式当作毕业盛典更有意义。甩卖这些物品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商业素质的一种发掘和锻炼,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品的珍惜和共享理念。”
“作为培养关心品质的学校,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各种物品和工具,也是人类必须拥有的重要品质。不过关心物品与关心人类自身当然不同。关心物品不产生直接的道德影响。物品不会因痛苦而哭泣,因快乐而欢呼。物品不会表达爱或恨。尽管如此,我们怎样对待物品却对人类和物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或者放纵自己的物质贪欲,那么就是在滥用这个世界的资源。从关心伦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永远不能忽视自己的生活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在自己身上培养一些不能用道德标准衡量的优良品质,而且,欣赏别人身上的这种优良品质不仅在美学上而且在道德上也是可取的。这种欣赏就涉及对我们周围物质世界的珍惜和尊重。”
说到这儿,校长带我们到了一个特别的教室,教室门口挂着一个很特别的牌子——物品中转站。这样的名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物流公司,学校也开展现代物流的实践?
校长笑了:“不是的,这个物品中转站不是那种物流中转站,我们这里收集的物品都是学生们自己不用又卖不出去的物品,然后同学们在这里进行重新加工创造,有的可以变成新的物品,从而成为跳蚤市场的新产品。有的只是用来作为探索物品构造的试验工具,而那些彻底不能用的东西,就会成为外面收购站的回收品。对了,这个物流中转站是学生的创意,是同学们进行系列调查报告之后设计的学校项目。”
说话间校长从资料夹里抽出来几份资料,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资料一:我们身边的物品浪费调查报告
我们小学五年级3 班成立了4 个调查组,调查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浪费情况。
第一组调查的是纸张浪费现象。我们发现有的同学为了作业的美观,虽然只写错了一个字,却把整页纸撕下来扔掉,这是极大的浪费。我们对学校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一本36页的新本子,用到最后,每个本子至少撕去了三四张,顺手撕本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草稿本浪费更严重,有时一张纸上写一个算式、画一个图形便不用了。很多本子只用了一半,到新学期便被丢弃。还有的同学仅仅因为新的一年流行的作业本封皮变了,就舍弃以前根本没用过的本子,这样的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第二组调查的是学习用品的浪费现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用的书包、笔袋、书皮等明明完好无缺,可在开学前还要换一套,这种喜新厌旧的浪费现象非常普遍。我们调查组一天内在校园里捡到的废弃铅笔上百个,有的刚用了一半就被扔了,水彩笔部分没水、签字笔刚刚写了一半也被扔了。还有橡皮,有的同学看到新的外观非常漂亮的各种各样的橡皮,原来的就被扔掉了,所以每个班讲台上都堆了很多橡皮。我们调查了五年级同学的书包,一半以上的同学在本学期都换了新书包,旧的彻底不再用了。
第三组调查学校水电的使用情况。在我们的校园里存在着很多浪费电的现象。我们曾看到有的教室里的灯,因阴天光线不足而打开,可是下午晴天了却无人关灯。这种现象在晚自习后也经常发生。有人记得锁门,却无人记得关灯。我们还发现教室里人离开了而电脑却没有及时关闭,还有各个厕所的灯大白天经常亮着,走廊的灯也是。夏天下雨的时候,凉风习习,但是很多教室里电风扇还开着。校园里水的浪费现象同样严重。处于楼层较高的水龙头,因压力不够一时间出不来水,有些同学以为开了也没水,就没把水龙头关紧,等水压正常了,没关的龙头就“哗哗”地流个不停。还有的同学用完水之后,扭头就走,让自来水白白流掉。有一些同学洗手时把水开得很大,洗完后又不把水龙头关紧,甚至不关。有的同学洗手时还玩水,摁住喷水头,让水花溅到别人身上,有的人用手接水往别人身上撒。这些都造成了水的浪费。
第四组调查的是礼品浪费现象。圣诞节、元旦和春节马上要到了,同学们很早开始买各种贺年卡和新年礼物。调查中发现贺年卡品种繁多,不只是印刷精美,很多还安置了电子装置,打开后有温馨的音乐,因为设计上颇费心机,所以价格也节节攀升,从以前的一两元一个已经涨到十多元一个,但是同学之间依然有很多人相互赠送,大家拿回家后最多玩两天就弃之高阁,或者直接扔到垃圾里。因此这小小的卡片背后隐藏的“大浪费”十分惊人,据媒体调查,一个中部地区经济和人口都是中等规模的县,每年定制贺卡总额在30 万元左右,相当于花掉了建起一所希望小学的资金。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大家互送生日礼物时,为了表达祝贺,同学们买各种笔筒、玩具和布绒娃娃等礼品,虽然包装精美,接到礼物的同学也很高兴,但是因为有很多雷同,或者并不适合心意,很多礼物在收到的第二天就被束之高阁,因为这样的礼物都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所以造成的浪费更加惊人。
资料二:关于设立物品中转站的倡议书
1.倡议背景: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意义重大。比如回收塑料制品,因为塑料来自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回收废塑料就是在节约石油。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加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加速度仅为1.67%。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废旧塑料又被白白扔掉污染环境。回收废旧塑料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能源。再比如废纸,一般的废纸可以用来打造再生纸,回收1 吨废纸能出产800 千克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原料,减少35%的水污染。每张废纸至少可以回收再生两次。造纸的原料主要来源于木材。我国造纸业年需耗损木材1000万立方米。所以我们使用并耗损大量的纸张,事实上是在耗损森林资源。地球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米的森林在消失。以我们关心学校为基地,我校12个年级,36个班,共1400余学生,还有数百名教职员工,校园里天天产生大量各种各样的垃圾,其中包括废旧纸张、饮料瓶、塑料外包和纸盒等各类物品外包装,以及各种文具、学具、电子产品等,每天产生的所谓“垃圾”积累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资源。以前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清洁师傅送到外面的回收站或者直接当垃圾处理,错过了二次甚至多次利用的机会。鉴于此,我们决定申请开办校园物品中转站,通过中转站的分类处理,让所有的被弃物品找到最合理的去处。中转站对物品的处理分为三个方向,一类是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可用于教具、学具、实验物品等;另一类是改造之后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不产生收益。第三种是收益处理,有的物品可以直接或者经过再加工之后在跳蚤市场销售,还有的可以经过分类之后卖给社区的垃圾回收站,这两种途径都可以产生收益,得到的资金除了维持中转站的日常开支之外,其余的资金都将通过校方资助校内外贫困生及其他慈善机构,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校园的温馨和同学的关爱。
2.倡议口号:
“关心每一件物品,珍惜每一点资源。”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3.倡议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并成立中转站。由学生会负责宣传成立校园物品中转站的意义和具体倡议内容,并联系学校领导在校园内设立具体站点,在原有学生会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中转站宣传部、活动部和财务部。
第二阶段:制定物品中转站运作计划,制定详细的物品回收和处理程序。在回收方面,一是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发放回收袋并及时回收,二是每周举行物品集中回收会,集中收集大家的物品。
第三阶段:开展物品利用、创收和收益捐赠工作。将收集物品归类,第一类是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物品,发放到学校相关教室,比如电器电子类产品,直接归口到电子产品模拟实验室,书籍发放到学校图书室,布类玩具发放到小学教具室等等;第二类是需要改造之后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物品,直接发送到各个第二课堂活动教室,包括手工活动室、艺术品创造室,木器加工室等;第三类是物品是经过二次加工回收回来的产品,在跳蚤市场公开销售,销售收益以及最后一部分送到垃圾回收站的物品收入,进入财务捐赠资金项目用于捐助贫困学生。如果资金有剩余,建议用来奖励在中转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班级和同学。(www.daowen.com)
4.倡议理论依据:校长的关心物品理论
主要观点:
(1)在关心和利用物品中学到秩序感。
玛利亚·蒙台梭利将教育孩子恰当使用工具视为教育方法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她认为,如果孩子们能够恰当地使用工具,懂得物尽其用的道理,那么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地使用工具。各种工具还应该有它们自己的“家”,不用的时候就放回原处,使一切都井然有序。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是和平与幸福的必要条件”。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物质世界的秩序用来引导灵魂深处的宁静,或者是她称作“优雅”的那种品质。我们都知道,当你想用某个工具而一时又找不到时,该有多沮丧。好不容易找到了,又发现你的工具要么很脏,要么根本不能用,那么你还怎么开始工作呢?如果能够使各种设施和工具物尽其用,各归其位,那么我们就会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干我们想干的事情。需要的时候,就找到需要的东西;请求帮助,帮助就在身边。合理地使用各种物品、建筑以及其他设施,有助于我们保持身心健康并增加美感体验。日本人的园林艺术举世闻名。他们巧妙地利用树木、石头、植物和水,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宁静与和平。在过去的美国,女孩子们会接受一项基本的家政教育:家居装饰摆设。她们要学会如何整理晚餐桌、储藏室、餐具、酒窖、药草花卉、衣帽间以及育婴室。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希望重返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些令人压抑的烦琐规矩,但是我们知道,秩序和秩序感有助于我们有效使用各种工具物品,也有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安宁。日本园林的超凡脱俗与维多利亚时代储藏室那散发着薄荷香味的秩序都不是随意可得的。上小学之前,孩子们就应该学习家居摆设的知识。在一所蒙台梭利学校观看孩子们的饮茶仪式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孩子们用鲜花装饰桌子,桌子上摆着实实在在的牛奶和果汁,没有假的道具食品。孩子们吃点心,饮茶,交谈。过后清洁一切,等待另一项活动的开始。
任何人所拥有的工作空间和工具都应该不受侵犯,即使是教师也无权随意干涉学生的工作,必须要有学生的邀请或者授权才能进入学生的世界。这种秩序应该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确定。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大方向,在这个框架下,学生们自由探索。教师们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有关秩序并正确使用物品和设施,让学生明确可利用的资源材料及它们的用途。为什么有的同学对书桌、书本、铅笔等学习用品不加珍惜?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成人们虽然会批评甚至惩罚孩子对工具的滥用,但是却很少引导孩子认真思考工具的使用价值。
(2)在关心物品当中学到广博的知识。
对物品使用价值的思考必然导致对其形态的探究。为什么这个物品被设计成这个样子呢?它能被设计成别的样式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有机会探索写作工具、桌椅和书本等的演进历史。有时候,一个产品会有形形色色的各种品牌。哪一个是最好的?什么样的才是最好的?谁定的标准?是不是有些牌子更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是不是有些牌子综合来看更胜一筹?在研究物品的同时,学生们因此有机会探究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会认识到浪费和不加节制的消费在道德上是不可取的行为。他们可能开始对夸张的广告产生抵触。也许他们还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产品进行评估。
为了做好上面任何一件事情,学生们都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他们要了解特定产品或工具的工作原理。并非每一个人都需要懂得学术物理,但是每一个人确实都要懂得简单的发动机是怎样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家用吹风机就像电熨斗一样需要通气口;烤箱开到450 度会比250 度使食物熟得更快。孩子们要了解凿子的用途。如果用一个凿子来刮东西的话,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应该学会将家里能拆开的工具拆开、清洗,然后再组装还原。对各种物品研究到什么程度应该由学生们的特殊兴趣和能力来决定。在语言和数学领域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或许会对计算和测量工具更感兴趣;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自然要探究各种乐器;定位于机械技术领域的孩子们则会时刻与各种机器和工具为伍,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着迷于老式汽车、蒸汽机以及飞行物;而在人际关系方面想有所发展的孩子可能会对用于社交礼仪上的器皿以及服饰感兴趣,会留心于家具和家庭装饰,还可能爱上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有的孩子可能具有内省领域的发展方向,他们也许渴望探究用于宗教礼仪场所的物品。在学习物品摆放的过程里,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历史、科学和艺术等各科知识。假定一组孩子研究国家的早期建设,他们会好奇早期居民是如何设计家庭卫生设备的?怎样安排水井和厕所?是不是会导致土壤风化和污染问题。这样的环境研究还会帮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穷人总是容易成为各种疾病的受害者。进一步的探索还会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很多宗教信仰和政治意识形态倾向于掩盖人类痛苦。那么,在今天,这样的情形是否仍然存在呢?如果将卫生问题视为事关今日所有人的重大问题,那么它将带给我们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厕所是怎样运转的?一次使用要消耗多少水?有没有安全而又节水的方法?那些从机器里流出来的变了颜色的水能够用来浇灌菜园吗?怎么样才能变废为宝?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小宝宝,那么你要考虑哪种使用尿布的方法给环境带来最少的危害:是使用一次性尿布,换下就扔掉?还是同样使用一次性尿布,扔掉之前洗干净;又或者是使用非一次性尿布。讨论这个问题时,孩子们应该讨论包括用水在内的资源消耗等问题。学生们还可以将卫生问题与动物饲养联系起来。屠宰场堆积如山的动物杂碎和粪便是怎样污染饮用水的?不同的屠宰方式导致怎样不同的浪费?哪些动物副产品可以利用却又被丢掉?
(3)在关心物品中思考人类的生存方式。
物品似乎代表着物质主义,与思想世界格格不入。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确实对物质世界嗤之以鼻,指责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人类精神流失的罪魁祸首。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就被打上怀疑和鄙视技术的烙印。但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将世界一分为二这种不良的思维方式:凡事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如果自然是好的,那么技术一定是坏的,反之亦然。学生们应该学会拒绝技术万能论,也应该放弃技术无用论。物质世界就像自然世界一样充满了神奇。在我们学会恰当利用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这种神奇与我们紧密相随。
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充满神奇和腐朽、忧虑与希望。它与生物世界紧紧相连,也与社会和精神领域密不可分。人们在宗教仪式上使用很多器皿,其中一些器皿的摆放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宗教仪式上常见的器皿和物品包括:高脚酒杯、蜡烛、浮雕、徽章、手杖、地毯、刺绣服装、袍子、头饰、上釉玻璃、讲坛、经卷、塑像、火把、刀、祭坛等。对这些东西的研究不仅仅涉及宗教,还会将我们引入艺术、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早期宗教仪式与现代的有何不同?刚才提到的每一件器皿在宗教仪式中扮演什么角色?哪些人才有资格接触这些神圣器皿?人们在什么地方举行那些仪式?他们怀有什么样的信仰?以艺术的角度来衡量,那些器皿有更多的价值吗?我们再一次看到有很多途径可以探索存在主义问题。随着对宗教器皿的了解,有些学生可能想对宗教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我们留心身边的各种物品器具及其使用的时候,我们开始会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人类创造的世界负有哪些责任呢?
保持卫生的确是一个孩子对环境所能做出的有意识的贡献。可是我们不敢严格要求孩子注意整洁卫生,因为担心这种要求会妨碍他们的个性发展,扼杀他们的创造能力。今天我们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新的标准衡量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关心。首先,我们要问,对物品的利用或者滥用会怎样影响别人?怎样影响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还有他们自身的生活?其次,为什么某一件物品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对自己到底具有哪些价值?孩子们应该参与到维护学校环境和设施的活动中来,应该给他们时间欣赏自己劳动的成果。我们现在向孩子们传递的一个极其错误的信息是:你们要学好功课以便将来避免体力劳动。我说过,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日复一日地从事那些肮脏、繁重、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但是,个人选择的任何形式的工作都不应该被歧视。所有劳动都重要,都值得人们投入身心。所有劳动及其成果都值得孩子们尊重。当我们一起努力使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丽时,我们也会对那些为了我们的环境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产生更多的感激之情。
(4)在关心物品中提高动手创造的能力。
孩子们应该学习自己动手制造东西,修理东西。他们应该学会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以及制作一些盒子或者领带夹之类的物品。所有孩子都应该学会如何安全使用电器。他们应该能够安装灯泡、更换电线、测试电源,以及处理有关问题。孩子们还应该学会如何检测常用家庭设备设施,能够进行简单的水管和地毯维修。他们应该学会恰当使用各种工具并且合理保管工具。这样的学习适合于男孩也适合于女孩。
男孩和女孩都应该学会厨房里的工作。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检测一个烤箱是否安置妥当,温度调得是否准确。他们要知道为什么烤制点心的盘子无论在烤箱里面还是外面都要保持整洁,以及怎么样正确利用各种不同炒锅。还要知道为什么炒青菜的时候不用加很多水。当然更要知道如何使用各种各样的厨房工具,诸如搅拌机、量杯、刀子、过滤器、去皮刀等等。要了解各种工具和设备的用途以及局限。譬如很多人认为冰箱可以使食物永久保持新鲜,但事实上冰箱保存任何食物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孩子们应该有机会学着制作一些简单东西。那些对此有兴趣的孩子应该有更多时间发展他们的天赋。现在编花篮的工作不知为什么成了简单劳动的代名词,成了好学校都不屑要孩子们干的事情。但是,我们中有多少人能够找到合适的自然材料,按照一个特定的用途设计一个篮子,然后亲自编成?纸上谈兵并不难,难的是亲自动手干。孩子们既要了解一个物品的制造过程,也要尽可能地动手尝试制作。他们应该学会尊重那些能够动脑设计篮子的人,也应该欣赏那些能够亲自动手做篮子的人。
除了学着制作简单工具和从事简单修理工作之外,孩子们还应该了解规模更大更复杂的制造业和修理业是如何运转的。他们应该有机会了解制造业的历史。我当然不主张强迫孩子们描述鞋带的制造史,或者自动化的机械原理,或者轮船制造的过程,除非他们对这些东西真正感兴趣。但是我们知道,几乎所有孩子都愿意参观一个殖民时期的村落。在那里,他们观看纺纱、织布或者打铁表演。大多数孩子都会对工厂里流水线生产过程感兴趣。有的孩子在观看了印第安人制作独木舟的表演后,会尝试着自己造一艘船。
(5)在关心物品中学会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今天的学校,特别是中学,几乎是一座座空旷的建筑。学校里没有多少摆设,特别是没有那些在家庭和工作场所里常见的东西。这是长期以来对所谓智慧和知识加以重视的结果。这似乎在说,一个人的精神可以与其身体分离!一个脑力工作者似乎比一个体力工作者高人一等。这个社会从来没有对那些保证我们每一天正常运转的体力劳动者给予过足够的尊重。
我们需要学会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最早开创了这种教育形式。他将实物和图画等大量应用于教育过程中。他的实物课集中于对各种物体的探究。教学可以从任何一个实物开始。譬如,一盏台灯,我们可以提问:“这个灯是怎样工作的?”学生们可以将灯拆卸开来,了解各个部分的组成及其实际运转。然后他们可以研究电学,了解电对灯的作用。这样他们就对灯的工作原理有了理论上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有关灯光照明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对早期人们捕杀鲸鱼的一个原因展开讨论。杀鲸取油以供人们照明之用,这样的行为是可取的吗?孩子们可以测量从台灯里发出的光的亮度和范围,了解灯的各部分在发光期间的作用。他们还应该进一步探讨人眼视觉对灯光的反应。孩子们可能会问,灯光与太阳光有什么不同?灯光是否能够保障植物的生长?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讨论灯的美学价值,讨论灯的大小和形状设计得是否美观。
裴斯泰洛齐还非常关注各种物品与人的关系。他的课堂讨论经常涉及物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这样的讨论今天也时而听到,但是从关心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一味谈论物品对人类有什么用,而要问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物品。
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怀有真诚的感激之情,我们不妨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处于人类的初始阶段,一无所有,那么我们该如何生存?我们这个班集体可以共同创造哪些东西?为了制造出必需的用品和工具,我们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巧?甚至可以这样做一个实验:让我们班首先钻研一本书,这本书阐述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大家一起学习这本书,直到全都能够通过一个以此为内容的标准化考试。通过了考试之后,我们看看能否亲自制造一个电动机或者内燃机?为了造出一个机器,还有哪些东西需要?还有哪些知识和技巧是书本没有告诉我们的?
诸如此类的讨论具有伦理学上的意义。狭隘的理论探索或者局限在假设条件下的研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动没有多少指导意义。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我不想将物质世界简单化,使之变成另一个为更高级世界服务的中介。我们珍惜并且善待物质世界,并不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本身是如此重要,它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当学生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逐步加深后,他们有可能更加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且能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能够修理东西,自己能够判断别人的修理工作是否有效果,并因此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能够丰富强化他们学过的理论知识。
最后,对物质世界和技术的欣赏和感激可以抵制极端环境主义的危害。回过头反思一下20 世纪60年代非主流文化中的反技术偏见,我们会发现,那时很多主张不仅极端而且也非常不现实。因此,为了完善目前人类的生活条件,我们需要更成熟的见解和计划。这些见解和计划应该主张把关心引入到每一个人类生活的领域,包括制造和使用物品的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