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校长的校园:关注身边人,教育重要性第二课

关校长的校园:关注身边人,教育重要性第二课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单身人数已经创下历史新高。超过四分之一的男性有同样的感觉。日本已经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日本生育计划委员会的领导人北村邦夫指出日本的人口危机非常严重,日本最终可能面临人口灭绝。经过20 多年的经济停滞,该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浪漫的承诺似乎意味着负担和苦闷,原因是日本高居不下的房价、配偶和家人的不确定性预期。

关校长的校园:关注身边人,教育重要性第二课

“在关心别人的领域学校首先应该教会学生们能够主动建立并维持比较长久的关心关系,这种关心关系往往开始于学生身边的人,包括平等的关心关系,比如与爱人、朋友、同事的关系,也包括不平等的关心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那么应该怎样给学生们渗透这些关心的理念呢?校长拿给我们一份详细的教育计划书。

“关于爱情的教育是一切关心关系中最需要重视的内容。本周正好是我们一年一度的电影周,每年我们都会确定相应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学生们会集中观赏精选的影片,并展开讨论甚至辩论,通过对电影的理解建立相应的关心理念。今年电影节的主题与爱情相关,这里是活动策划的相关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孩子们会在本周集中看至少3 部电影,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写影评、心得。最后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关于爱情价值观的辩论比赛。”

因为不能在这里把电影复制下来,为了更全面了解学校的爱情教育,不妨把资料详细地分享给大家。

资料一:日本的独身综合征

52 岁的艾青山是日本一名两性关系辅导员,在她位于东京后街狭窄的三层小楼的家里工作。她说她的工作极具挑战性,因为她正尝试治疗被日本媒体称为sekkusu shinai shokogun的症状,中文叫作“独身综合征”。

日本的单身人数已经创下历史新高。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8—34岁的人群中,高达61%的未婚男性和49%的未婚女性没有任何一种亲密关系,该数据比五年前上升接近10%。另外一项研究发现30岁以下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从不约会。早些时候由日本生育计划委员会(JFPA)的调查表明,在16—24岁的女性中有45%“不感兴趣或者厌恶性接触”。超过四分之一的男性有同样的感觉。

对于政府来说,“独身综合征”是整个国家的灾难的一部分。日本已经是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现在有1.26亿人口,人口数在过去的十年中不断减少,预计到2060年还会减少三分之一。青山认为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次“亲密关系的下滑”。

她说,许多找她的人都有着很深的困惑:“有些人想找伴侣,有些人喜欢单身,但很少涉及正常的爱情和婚姻。”然而,传统日本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的压力依然存在。“人们不知道该向哪里发展。他们来找我因为他们期待一些不同的东西,他们自身出了问题。”

官方的警告于事无补。2012年,在日本出生的婴儿数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低。(也是在这一年老龄化人口数量激增,第一次出现成人卫生裤销量超过婴儿纸尿裤。)日本生育计划委员会(JFPA)的领导人北村邦夫指出日本的人口危机非常严重,日本最终可能面临人口灭绝。

40 岁以下的日本人不愿意像战后的那几代人一样承担起抚育后代的责任。经过20 多年的经济停滞,该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在共同抵御了2011年地震引起核泄漏海啸以及放射性物质泄漏带来的心灵创伤之后,国民已经没有回头路。青山说:“男人和女人都对我说他们看不到爱的意义,他们不相信爱可以引导他们去哪里。”发展一段关系变得异常艰难。

婚姻已经成为一个不具有吸引力的雷区。因为终身就业的保障减弱,日本男性变得不再那么以事业为主,还债能力减弱。日本女性则变得更加独立和雄心勃勃。然而,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中保守的态度依然存在。日本磨人的公司制度使得女性同时兼顾事业和家庭变得几乎不可能。除非父母双方都工作否则养不起孩子。因为顽固的保守势力反对,同居或未婚生育仍然是少见的。

青山说,两性关系,尤其是在日本的大城市,是“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由于缺乏长期的共同目标,许多人将目光转向所谓的即刻的满足感。在非正式性爱里,这些形式包括短期幽会、网络色情、虚拟现实“女朋友”以及动漫卡通。或者他们完全退出,用都市消遣的方式来替代爱和性。

少数人采取逃避社会的方式。他们回归“宅”的状态。有些已经30岁的宅男和长期隐居的人都还与父母同住,没有打算搬出去。(据估计在日本,1300万未婚人士现在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其中大约300万已经超过35岁。)“有些人不能与异性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如果我触碰他们,他们会感到畏惧。”大部分是男性,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也有同样的情况。

在现代生活中厌恶婚姻和亲密关系不是日本独有的情况,对数码技术着迷的情况其他地方同样如此。但是由于政府短视,日本官方并未掌握恐惧生育的年轻人的状况,年轻人决定保持单身经常感觉很棒。这对男性和女性都是现实,对女性来说更是这样。“婚姻是女性的坟墓。”对于当今的日本女性,婚姻尤其是她们来之不易的职业生涯的坟墓。

在东京惠比寿区一个咖啡店,青山遇到了富田绘(32岁)。她持有双学位,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在一家法银行人力资源部工作。她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浪漫邂逅毫无兴趣。富田说在日本只要一结婚,职业女性就没有升职机会了。“老板知道你会怀孕。”她补充道:“女人一旦有了孩子,本来灵活的时间变得难以管理。”这时候你必须辞职,最终成为一个没有独立收入的家庭主妇。这对于职业女性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约70%的日本女性在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就辞职了。世界经济论坛一直把日本列为世界上职场性别不平等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社会风气也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已婚职业妇女有时候被妖魔化为鬼嫁或“魔鬼妻子”。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近宣布了一条期待已久的计划,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和托儿计划来帮助女性就业。

Mendokusai简单翻译成“太麻烦”或“我不想被打扰”。当男女双方谈到令他们恐惧的关系的时候经常使用这个词。浪漫的承诺似乎意味着负担和苦闷,原因是日本高居不下的房价、配偶和家人的不确定性预期。人们固有的观念相信婚姻的目的就是为了养育后代。日本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高达90%的年轻女性认为与可预见的婚姻生活相比较,保持单身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压力带来的挫败感也同样影响着男性。日本40岁以下的男性中,有一大部分人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抵抗日本传统的阳刚之气,悟岸野(31 岁)也是其中的一员。面对经济衰退和不稳定的待遇,有些人(包括岸野)觉得养家糊口的人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这对于妻子和家庭来说都是不现实的。他们拒绝兼顾事业和爱情。

当青山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女朋友,悟岸野说:“这太麻烦了。我没有很多的钱去赴约,也不想给对方一个错误的信息误导她我们可能会结婚。”日本媒体对每一种社会扭曲的现象都有一个称呼,悟岸野的这种情况被称为“食草动物”或Soshoku danshi(字面意思就是“食草男”)。岸野说他不介意这些标签,因为已经司空见惯了。他将其定义为“一个不重视男女关系和性关系的异性恋男人”。

这种日本漫画的现象几年前也在电视里出现。《粉红系男孩》的主角是一个高大的武术冠军、冷酷的硬汉。私底下,他喜欢烘焙、搜集“粉红色闪闪发光bling-bling的东西”以及为他的毛绒玩具织毛衣。对于日本的前辈们来说,这种节目引起了强大的共鸣。岸野是一名设计师和经理,任职于一家时尚饰品公司。但是他喜欢烹饪和骑自行车,以及柏拉图式的友谊。他说:“我身边有些女性朋友非常有魅力,但是我已经学会如何远离性。情感纠葛太复杂,我不愿意深陷其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班族群里产生了这种隔离的婚姻角色,妻子在家,丈夫每天在外打拼20小时。日本大城市与便利性融为一体,从站立面馆到胶囊旅馆,再到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包括货架上单独包装的元宵和一次性内衣)。这些东西从本质上融入上班族的生活中,现在还有女性专用咖啡厅、酒店里有女性专属楼层以及奇数公寓楼。这些设施创造了个人生活的理想环境

一些专家认为逃避婚姻不仅仅是拒绝传统的行为模式和性别角色。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状态。山口智美(生于日本)是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她说:“保持单身曾经是个人失败(ultimate personal failure),但是现在更多人发现他们喜欢这样的状态。”她相信单身已经成为一种选择,这是新的现实。

日本是否给我们提供了未来社会的惊鸿一瞥?许多变化也正发生在其他发达国家,包括亚洲、欧洲和美国。人们晚婚或者不结婚,生育率都在下降,单成员家庭呈上升趋势。在经济萧条最严重的国家,年轻人仍然待在家里。人口学家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认为,在日本有一系列独特因素正在加速这一趋势,这些因素包括缺乏权威宗教机构鼓励婚姻和家庭,国家之前地震频发带来的无助感,以及生活和抚养孩子的成本都很高。

埃伯·施塔特去年写道:“不知不觉日本正在演变成一种社会,这种社会的轮廓和运行方式只在小说中出现过。”他说,老年人数量庞大和年轻人不断减少,日本有可能成为一个“先驱者”,因为这里存在大量从未结婚的人。

资料二:中国经典电影——庐山

1980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部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这就是《庐山恋》。作品不仅完美的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影片中浪漫、纯美的爱情更是感染了当时的每一位观众。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张瑜、郭凯敏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万众瞩目的大众情人。尤其是张瑜的服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仿佛从一片灰色中看到了彩虹

对于现在四十岁左右的观众,《庐山恋》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光是张瑜在电影里面的衣服,就换了43套,远超《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现在还有观众向张瑜提出了埋藏20年的疑问:“既然是来庐山旅游,怎么能带着那么多衣服呢?多不方便啊。”更多观众记住的是那浪漫无比的情调,青山绿水中,少男少女穿着泳装躺在岩石边,调皮的少女突然起身在爱人脸上啄上一吻。难怪《庐山恋》被称为80年代的偶像剧

《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男孩子们纷纷背上挎包去庐山旅游,希望能碰上一个像张瑜一样的姑娘。

据统计,到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其票价也从最初的3 毛钱变成了今天的30元。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庐山恋》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学习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因父亲遭“四人帮”审查而陪重病缠身的母亲来庐山养病。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耿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惋惜的心情回美国去了。

“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那时候,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两人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代人可以轻易地从电影人物的刻画上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些高尚的追求,一些东方人喜爱的矜持,还有挡不住的两情相悦,而这些又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名山之中发生。影片中环境与故事情节巧妙融合,美好的恋情在政治、仇恨等因素的作用下就像剧中重重迷雾笼罩下的庐山,显得是那么的让人怜悯与叹息!时光回溯30年,那个时间节点正是经历了精神信仰压抑之后,中国民众情感剧烈释放的年代,电影反映出在黑暗桎梏封锁下人们急需抚慰的心灵,它所创造的观影奇迹其实也和中国当时的年轻一代呐喊声成正比。片中耿桦的父母虽经受了文革的迫害依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建设国家的浪潮中,而且他们是以“胜利者”的宽容来迎接当年的朋友和后来的敌人——周振武。这一方面有开放的意味,另外一面也的确是当时很多老革命的心态,因为他们心中的信仰还没坍塌。

资料三:美国经典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

电影Titanic拍摄历时5年,耗资2亿美元。影片在将近五年的精心筹划准备下,于1996年7月开拍,经过一年痛苦挣扎及无数次上片延期,终于在1997年12月大功告成。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在片中极度用尽电影特效,以超越2亿美金的预算,让该影片成为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全球票房收入为18亿3540万美元(北美地区为6亿美元,中国3.6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历史上单部最卖座影片的第一名。

电影一开始,一支寻宝队正在打捞“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以寻找那颗名叫“海洋之心”的钻石吊坠。随着船上保险箱的打开,所寻宝贝并没有出现,打捞出的一张素描画,引出了老年露丝的出现,老年露丝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段令人神往而又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

84年前(1912年),世界超级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她的处女航。在轮船出发前,码头和船上呈现出极其热闹的场面。女主人公露丝由于在现实遭受压抑和苦闷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时男主人公杰克出现了,他用智慧和令人感动的语言与行为打动了正欲跳船的露丝,她刚要离开船舷时,脚突然滑落,让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好在通过两人的努力,露丝终于脱离了危险,两人也顺势拥抱在一起。接着上流社会的卡尔出现了,给杰克以嘲讽,并向露丝表白爱情,把那颗名叫“海洋之心”的钻石送给露丝。杰克遇见好人帮助他去参加上流社会的宴会。在宴会上,虽然杰克的动作十分可笑,但机智幽默的谈吐帮助他渡过难关。宴会结束后,杰克巧妙地递给露丝一张纸条,约露丝到三等舱去狂欢。在三等舱,露丝和杰克尽情狂欢。卡尔知道露丝与杰克约会后非常生气,突然掀翻桌子。露丝的妈妈对露丝进行了思想教育,露丝决定与杰克断绝关系。已经陷入情网的杰克不愿放弃,用偷来的一件衣服做掩护获得与露丝见面的机会,但他的表白遭到了露丝的拒绝。后来露丝发现自己确实爱上了杰克,终于又主动来找他。这时,优美的音乐声响起来,两人站在船头拥抱、接吻,并张开双臂做出飞翔的动作,观众无不为两人的浪漫所感染与陶醉。在杰克与露丝做出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的动作之后,任性、调皮而又可爱的露丝要杰克为她作画,并且是全身只带着“海洋之心”作画。她俏皮地给了杰克一枚硬币,并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之后露丝全身裸露地躺在沙发上,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杰克,而杰克沉浸在专心作画之中。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在总体上激发的是人的积极情绪与情感,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在总体上激发的则是人的消极情绪与情感。轮船撞上了冰山,所有人陷入恐惧、担心与悲伤之中。在知道轮船将要沉没时,船上的一支乐队演奏起了轻松的音乐。主人公杰克由于遭受诬陷被关了起来。关键时刻,露丝终于醒悟,坚决要去救杰克。最终杰克得以脱险。撤离时,船上一片混乱,即使警察开枪制止也无济于事。因为妇女与儿童获准可优先上救生艇,因此杰克与卡尔都劝露丝先上救生艇。由于卡尔是有逃生希望的,而杰克却根本没有,杰克受到了卡尔的愚弄,但他并不在乎,目送着露丝缓缓离去。让人感动的是,露丝又出人意料地从救生艇跃上轮船,坚持要与杰克在一起。卡尔看到他们两人生死与共,醋意大发,竟然拔枪要打死他们,但他们又再一次逃脱了。这时船上的状况更糟了,船体严重倾斜,烟囱也倒塌了,船长与轮船的设计师相继遇难。船上的混乱一直持续到两人跑到船尾、一起与轮船下沉到海里为止。在海面上,杰克找到了露丝,在木板不能承受两人重量的情况下,杰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露丝。不仅如此,杰克还劝导露丝要好好地活下去,要生一大群孩子。他表示,靠赌博赢得“泰坦尼克号”的船票并由此认识了露丝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之后,杰克葬身大海,露丝自救成功,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宣告结束。影片最后,老露丝把“海洋之心”丢入大海,整部影片也在缠绵不绝的音乐声中结束。

资料四:美国经典爱情电影——廊桥遗梦

该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改编,英文片名为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也译为《麦迪逊之桥》。该片拍摄于1994年9月,由素有“城市牛仔”之称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著名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该片上映后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好评,并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也因本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许多人盛赞这部影片并称感悟颇深,影片上映当年甚至造成美国离婚率大幅上升。而本片讲述的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的4 天婚外热恋,无疑对现实世界家庭伦理价值是一次强烈的冲击。

弗朗西斯卡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主妇,她与丈夫、儿子、女儿过着平淡的家庭生活。每天早上为家人准备早餐,看着他们吃完。晚上一边织毛衣一边与丈夫看电视。弗朗西斯卡其实心里明白这并不是她少女时代所想象的那种生活状态,可是她为家庭无条件付出,换来家人的幸福美满,正是她满足感的源泉。一天早上,丈夫和两个孩子坐上汽车去城里参加比赛,一走就要4 天。独自在家的弗朗西斯卡意外遇见一位迷路的摄影师罗伯特,他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照片,想要找到那座麦迪逊桥。于是故事便就此发生了。

一个是不羁于世俗和婚姻的自由摄影师,另一个则是心怀梦想但只能庸碌生活的乡村农妇,这样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却因一次问路而偶遇在一起,并迸发出了真挚的爱情火花。在随后的4 天里,两个人都将一生的热情全部投入到这场爱情之中,整部电影也随之达到高潮。两人难舍难分,罗伯特希望弗朗西斯卡能和他一起离开这里并与他厮守一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应该更是观众所关注的:随罗伯特离去?还是为家庭留下来?最终导演以一种悲剧式的结尾为这部平缓却热烈无比的精彩影片画上了句号。女主人最终选择了留下来,为了丈夫和子女,为了她曾经精心操持数十年的家庭,也为了她心中不能割舍放下的责任。

“今天的学校和家长对爱情、早恋这样的事情非常敏感。”看我们对电影周的资料非常关注,校长进一步介绍说,“我觉得大人们的态度不是恐惧,而应该是关切。如果我们今天还有机会担心和忧虑孩子们可能早恋,那么我们明天可能连这个担心的机会都成为奢望,因为不断演化的现实世界可能会使孩子们越来越远离二人世界,跟日本的情况类似,到时候孩子们如果根本没有谈情说爱的欲望,那对学校、家庭、国家,甚至对于整个人类的生殖繁衍,都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给学生推荐的电影,首先是具有健康且美好积极的情感,其次是具有现实主义又不失浪漫的风格,再次每一部电影都能够带给孩子们某一方面的思考。《庐山恋》演绎的爱情背后是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变迁,学生们会把爱情和国家责任联系起来,或者会探讨信仰与爱情的冲突;《泰坦尼克号》凸显了爱情与阶级的矛盾,在当下国内来说,就是爱情与阶层、与家庭背景的关系;《廊桥遗梦》则更现实地探索了爱情与家庭、爱情与个人责任的复杂关系。这样的3部电影,能够使孩子们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对男女之爱形成认识,帮助他们在面对感情的困惑和挫折时避免出现鲁莽和简单的举动。”

“你相信吗?孩子们从电影中得到的收获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料。”校长笑着,递给我们另一个资料盒子,这里有往届学生的影片观后感。厚厚的一盒子,都是孩子们手写的稿子,短短长长,每一篇都可以把大人们带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一:今天我们终于看见了经典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它为我们讲述了一次沉船的事故,它也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杰克,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的身体来抵御冰冷的海水,让别人躺在木板上,不停的鼓舞别人,让别人保持清醒,使他人在绝望之中看到一丝希望。

从中我看出了杰克的善良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别人的幸福。我从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要排斥他人。在灾难面前,要以大局为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别人燃起希望之火。

之二:“You jump,I jump”早被庸俗的人用庸俗的语调玷污了,没有那种场景,就无法真切体会到这句由戏言转变为诺言的话的力量。死亡最能验证感情的真伪。他们该是真爱,短时间内爆发,却仿若相识相知多年的宿世姻缘。寂寞了许久,然后爱上首个打破自己生活僵局的男子。似乎有点像因为无可选择才做出的草率举措,让人怀疑这段爱情是否经得住时光的筛漏。然而这种一见钟情,却偏偏是比长跑了许久的拖沓的感情更让人神智清晰。可以在几天内托付终身,这是上天赐予的何种坚定的承诺。

然而上天也不遂人愿。浩劫之下的残生,他用自己的生命延续了她在蚀骨严寒中的存活。她最后无可奈何地把为她牺牲的情人葬于浩渺的海洋,她说“I promise”。她也做到了,并生活了不止84年。在生死的拉锯战中,他与她同在,她为他延年。女人的心深藏了许多的秘密,如海洋般。这段感情,本来就属于她与Jack,无关乎外人。她没有他的一张画像或照片,但是记忆本身的具象,也足够让人珍重地回味一生。日后的路,自此走得不再孤单。

不能不用伟大来形容这样的牺牲。临死时总能显现一个人无比深刻的脆弱,Jack 在银幕上用他的执著完成了这样的一份伟大。这比任何誓言都浪漫。承诺本来无力,也因而不需要承诺。当自己的血液流淌了他人的生命时,那就会是上天最苛刻却又最仁慈的安排,残酷,哀恸。生者往往比死者承载更多。对方的谢幕是己方的登场,一个人要背两人的债,这份甜蜜,历来让人慨叹。

之三:看了电影《廊桥遗梦》,导演让Meryl和Clint在雨中重逢,Meryl在丈夫的汽车上,手把着车的扶手,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打开门走向Clint。如果我是Meryl,当Clint说“come with me”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走向他。人的一生能够遇到一个自己真正深爱的人的机会有多大?能够遇到一个愿意为了自己不顾一切的人的机会又有多大?能够同时遇到两者兼有的人的机会又有多大……

之四:看《廊桥遗梦》,影片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只是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典型剧情。两个主人公的短暂爱情,包含了无比的隐忍、深沉、痛楚、责任与不能诉说和分享的疼痛……

“其实对电影的讨论才是学校爱情教育的开始,或者只是引子,围绕爱情,我们需要和孩子们讨论很多的问题。”在我们津津有味浏览学生观后感的时候,校长继续给我们讲述学校里关于爱情教育的理念:找个伴侣共度余生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这不仅是源于性生活的要求,更是对与另一个人心心相印互相依靠的渴望。大多数人都希望与某个人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果工作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我就常常想一定让爱人也听听,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享受生活的快乐。我们乐于重演一段时光,因为愿意与爱人分享。

但是两性之间对于亲近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有不同的看法。两性都渴望连接,渴望关心,男孩子们不仅需要母亲具有保护性的爱和关切,同时需要一个能够引导他们成为真正男子汉的人。这一点我们经常忽视,学校里女性教师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小学和幼儿园更加严重。如果说我们的男孩子们可能缺乏阳刚之气,那一定是因为母亲和女老师管教多的缘故。

和男孩子们的困惑相比,女孩子们在选择爱情时需要做出的抉择更加艰难。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期望女性成为关心者,要求她们将婚姻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放在人生的首位。女性为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不得不遭受周围人们的误解和歧视。很多女性感受到嫁人成家的压力,认为人生不可兼得,要么做职业女性,要么做贤妻良母。因为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没有办法兼顾。所以很多家长包括女孩子早早放弃职业理想,寄一切希望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实女孩子们关于男女家庭生活定位的想法并不是她们自己与生俱来,归根结底是传统的男权思想的延续。有这样一个例子很具有说服力,那就是男人在描述家务劳动所用的语言时反映出他们的态度,认为家务劳动和照顾孩子是女人的事。这是男人们所用的语言:“我把垃圾替你倒了”“我替你把孩子的尿布换了”“我帮你扫地好不好?”这样的场景在电视剧里还有生活里随处可见,我们会让孩子们在特定情景下讨论这些关于家庭中男女地位与分工的话题,在讨论中希望孩子们建立起平等的爱情观念。

平等的观念对于爱情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男女共处的艺术,这是独生子女时代威胁婚姻稳定的主要问题。上面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例子也同样在我的家里发生,但是我并不会马上反驳对方。女孩子们有很多不同意我的做法。她们认为我的立场不坚定,对男人太宽容,太放纵了,要让男人们及时学会为人之道才对。但是从关心伦理的角度来看,在关心关系中,我们如何以自身行为对待对方基于我们对彼此的需要程度,为什么我不能当面指出我不喜欢丈夫那样说话?简单地说,因为我爱他,我不想伤害他。我确信,如果我当面立即批评他,他会受伤害。因为我们彼此关心,所以我们不能抓住对方的某些语言不放,我们必须超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我十分清楚,当我丈夫那样对我说话的时候,他的本意确实是要帮助我,而且事实上,在我们家确实是我主要负责家务管理。他确实是在帮忙,而我是负责任的人。当然所谓的责任不是一成不变的,夫妻对此要经常加以协调。当我们生活在一种充满关心的关系之中,我们互相言传身教,巩固加深这种关系。我们不需要责备、忏悔、饶恕和惩罚。我们没有必要在彼此关心的双方之间阐明什么伟大的道理,或者促进什么伟大的事业,但是,我们有责任彼此促进双方的道德发展。

除了电影,当代社会有很多鲜活的题材可以引导孩子们展开关于爱情的讨论。比如媒体持续关注报道的关于“爱情天梯”的故事:70年前重庆的一个小山村,一个6岁小男孩爱上一位嫁到村里比他大10 岁的姑娘,一直默默地爱,后来那姑娘忽然成了年轻寡妇。他还无意中救了寡妇溺水的小儿子。之后两个人坠入爱河!年岁悬殊的爱情为当世不容,于是二人选择了隐居深山,远离文明,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靠野菜和双手养大7 个孩子,互称“小伙子”“老妈子”。虽然老妈子一辈子也没下过几次山,但为让爱人出行安全,小伙子每天在悬崖峭壁上凿通向外界的石梯,一凿就是半个世纪,把自己从小伙子凿成了老头子,凿出了6000多级爱情阶梯。他们不管谁有事下山,另一个准会在天黑前来到山下的独木桥等候,一起爬梯回家,桥那头便是凡人的世界。他们没事从不过桥。

孩子一个个长大,都迁到山下讨生活去了,二老还在过原始人的生活,不知人间何世。12年前一支探险队伍发现了他们,这个爱情故事才被人们发现。4年前,较年轻的“小伙子”却中风先走了。“老妈子”幽幽地说:“他答应过,要给我送终的,他说话不算话。”她现在已经有87岁,爬不动那6000级天梯,儿女把她接到山下,她反复叮嘱:“山上的小屋要保留,我要常常去看,常去爬天梯,他人不在了,路我还要。”

在关于爱情的讨论中我们离不开性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得不对现在的中学教育感到吃惊,学校里似乎并不把青春期孩子们的生理成长当作现实问题,大家只是把孩子们当成吞食学科知识的机器,仿佛他们完全没有男女以及成熟层次的区别,所以学校认为没有进行生理教育的需要。因为学校对孩子们迫切需要的无视,孩子们只好偷偷到网络和三流电影里寻找答案。这导致的结果是产生了很多令人发指的学生性犯罪案例。

2005年2月5日晚,安徽宿州市某职业中学的3 名女学生被同校男生郭某某、赵某、钱某邀至该市胜利路某迪厅蹦迪,在迪厅内又遇到了郭某的两名校外朋友孙某和李某,这5 名男青年心怀鬼胎地把事先准备好的麻醉药放进饮料中,骗3 位女同学喝下。当3 位女生被麻醉迷糊后,李某某和赵某某分别带一女生到出租房内强奸,郭某则和孙某、李某将另一女生带至一宾馆内实施轮奸,事后均逃之天夭。

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件件都触目惊心。有研究者总结了近期青少年性犯罪的特点,这类案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犯罪主体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等原因,青少年的犯罪年龄较以往相比有所提前;二是共同犯罪人数增多,并且多为偶合性共同犯罪;三是作案手段比较残忍,犯罪后果严重;四是辍学少年和畸形家庭的人数居多,流动人口子女也占有一定比例;五是被害人自我保护能力差,警惕性不高。青少年性犯罪目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校学生的犯罪更使人忧虑。因为他们与一般社会青年不同,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对象,较少沾染流氓习气,平日在家长和老师眼里还是比较“单纯”的,但他们一边在接受教育,一边却在实施犯罪,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警惕。

因为性冲动不仅会导致犯罪,对于很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在性的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特质造成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缺乏,结果是孩子们对性的无知,甚至有些错误的性文化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比如有相当多的男孩子们相信所谓“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在无法自控的欲望和手淫之后的巨大内疚之中艰难徘徊。我们必须帮助年轻人正确面对来自内心深处的诱惑。我们应遵守的原则是:你可以尽情胡思乱想,但切不可随便轻举妄动。当然,我们不想让年轻人倒退到迪斯尼米老鼠那样的生活,沉浸于虚幻的美梦之中。一个自由健康的心灵必须能够将幻想与现实分清楚。虽然我主张公开讨论幻想在生活中的角色,特别是它在性生活和心理健康领域的作用,但是我不认为学生们应该公开他们的幻想。教师们有责任保护学生的隐私,不需要讨论幻想的具体内容,至少不应该在课堂上讨论,要讨论的是幻想这件事情本身。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对幻想进行自我评价,要让他们确信幻想是正常自然的行为。他们需要信息和标准来判断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

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关于性倾向的知识教育。在中学工作的同仁应该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班级里越来越多地出现很多外在性别特征不明显的孩子,有的男孩子看上去很“娘”,而女孩子留短发并且只穿男装,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就是同性恋者,但是和普通人群比起来他们中有更高的同性恋比例。中国文化对同性恋现象的漠视说不上是禁忌还是包容,但是学校里不能无视这样的现象。因为对于无论身体还是思想都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的外在表现不全是基因决定,有相当多的模仿成分潜在外表之下。在发达的传媒和网络时代,很多的选秀偶像对孩子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成人的想象。这样的现象本身不值得教育者大惊小怪,但是必须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起码有两点需要达成一致:其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性倾向更多取决于基因,也有后天的环境影响,不管是什么倾向,都是正常的,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其二,同性恋在全世界都不是个别现象,所以同性恋不是罪过,不需要为此一生自责。但是少数性倾向毕竟不是人类爱情和家庭的主流,更不应该是人类爱情的未来方向,所以一定不要把同性恋当作时髦去效仿。(www.daowen.com)

关于爱情的讨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与配偶家人的相处哲学,我在犹豫这个话题是否应该纳入不平等关系中关心父母这个话题,但是权衡再三,还是在爱情话题中讨论这个更为适宜。因为岳父母也好,公公婆婆也好,这样的关系都是因为子女婚姻爱情关系而产生的关系,并且也都是服务于婚姻关系的关系。与对方长辈以及对方家人的相处绝对是悬在年轻人婚姻爱情上方的一把双刃剑。这把剑运用得当,使得我们的婚姻爱情更加美满甜蜜,而使用不当,哪怕是再亲密的爱情,也可以立即被它斩断。中国人特有的家庭观念认为子女和父母共同生活是家庭幸福的象征,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又使得这种共同生活有了普遍的现实基础。但是两辈人的相处有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心思细腻的女性来说,婆媳之间的矛盾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从古到今中国文学作品中永远离不开对婆媳矛盾的关注,名著里面《红楼梦》就有很复杂的描述,现代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更是以老百姓中普遍的婆媳关系作为核心来吸引眼球,比如从中国红到非洲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还有同样火爆的《婆婆来了》《当婆婆遇上妈》等。这些反映生活的电影电视作品对成人可能只是消遣,但是孩子们可以从中寻找未来生活的影子,他们需要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便为未来迎接爱情的种种附带品做好必要的准备。

总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种稳定的充满爱的关系更重要的了。关心你生命中一个特殊的人远胜于关心一切原则和事业。你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关心和被关心,没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质问只对我们的心智发展有利无害。处在一种亲密的关系之中,我们才有机会理解关于道德的秘密,才有机会学会如何完善我们的道德。

在学校图书楼一副巨大的画报前,校长停下来,给我们开始讲述另外一个教育主题:友谊。对,友谊在人生的旅程中可能没有爱情那样的地位,但是对情商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友谊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对学生进行交友的引导,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这副画报是老师们在进行友谊教育的时候用的,描述的是达蒙(Damon)与皮西厄斯(Pythias)的故事。在西方文化里,Damon,Pythias两个单词放在一起就是友谊的代名词,是学生们必须知道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 世纪西西里城邦的锡拉库扎港口。达蒙与皮西厄斯从小就是最好的朋友,彼此信任,情同手足。每个人心里都知道,为了朋友,他什么都愿意去做。

锡拉库扎的统治者狄奥尼西奥斯,知道了皮西厄斯发表的演说很生气。那位年轻的学者对公众说,没有任何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可以不受限制,独裁者是非正义的君王。狄奥尼西奥斯一怒之下,招来皮西厄斯和他的朋友。

“你以为你是谁,竟在人民中间散布动乱情绪?”他问。

“我只传播真理,”皮西厄斯回答说,“这没什么过错。”

“你的真理认为君主们的权力太大,他们的法律对人民无益,是吗?”

“如果一个君主不经人民允许而攫取权力,那我只能这样说。”

“这种说法即是叛国,”狄奥尼西奥斯喝道,“你们阴谋推翻我。收回你的话,否则后果自负。”

“我不会收回我的话。”皮西厄斯回答说。

“那你将被处死。你有什么最后的要求吗?”

“有。让我回家与妻儿道别,并把家里收拾一下。”

“我看你不仅认为我不正义,还认为我是傻瓜,”狄奥尼西奥斯嘲笑道,“要是我让你离开锡拉库扎,毫无疑问,我就再也抓不到你了。”

“我向你做出保证。”皮西厄斯说。

“你能给我什么样的保证,让我相信你会回来?”狄奥尼西奥斯问。

这时,静静地站在朋友身边的达蒙走上前。

“我做他的保人,”他说:“把我留在锡拉库扎作为你的囚犯,直到皮西厄斯回来。你很了解我们之间的友谊。只要我在你的手上,皮西厄斯就一定会回来。”

狄奥尼西奥斯默默地看着这一对朋友。“很好,”他最后说,“如果你愿意代替你的朋友留在这里,那么,要是他违背诺言,你就必须情愿替他受罚。如果皮西厄斯不回锡拉库扎,你就得替他受死。”

“他会遵守诺言的,”达蒙答道,“对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皮西厄斯被允许离开一段时间,而达蒙被投进了监狱。几天之后,皮西厄斯没有露面,狄奥尼西奥斯被好奇心驱使,来到监狱,想看看达蒙是否因为这事后悔了。

“你的时间所剩不多了,”这位锡拉库扎的统治者讥讽道,“求我开恩是没有用的。指望朋友信守诺言,那你就是个傻瓜。你当真以为他会为你或其他任何人牺牲生命吗?”

“他只是被耽搁了,”达蒙坚定地回答,“他在海上遇到了逆风,或者也许路上发生不明不白什么事。但只要有可能,他会按时回来。我相信他的品德,就像相信我自己的存在。”

狄奥尼西奥斯对这位囚犯的信心感到惊讶。“我们很快会看到结果。”说罢,他离开了达蒙的牢房。

处决的日子到了。达蒙被人从牢房押出,带到了刽子手面前。狄奥尼西奥斯用幸灾乐祸的微笑向他致意。

“你的朋友好像没露面,”他笑道,“现在,你对他有什么看法?”

“他是我的朋友,”达蒙回答,“我相信他。”

话音未落,门被推开了,皮西厄斯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他面色苍白,伤痕累累,累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一下扑到朋友的怀里。

“你安然无恙,感谢神灵。”他喘着气说。“命运似乎在同我们作对。我的船在风暴中沉没了,路上又遇到了土匪,但我没有放弃希望,终于及时赶回来了。我准备引颈就戮。”

狄奥尼西奥斯惊愕地听着他的话。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内心也豁然开朗。这种坚贞的友谊有着他所无法抗拒的力量。“判决取消了,”他宣布,“我从不相信友谊中会有这样的忠诚。你们让我看清了我是多么荒谬。我只有还你自由才对。但你们也必须为我做一件重要的事。”

“你指的是什么事?”这两位朋友问。

“教我如何才能拥有这种珍贵的友谊。”

这个故事阐释了友谊中关于忠诚的概念。应该带孩子们探讨这样的概念,“无条件的友谊”存在吗?那种不管发生什么永远站在朋友一边的友谊是可取的吗?这个问题涉及人际关系滥用和剥削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必须强调,友谊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朋友双方必须共同维系人格之间的平等,不能胁迫友人来履行他的责任。如果关心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强迫任何人做任何事。

和忠诚离不开的,是维持友谊必须坚持的宽容和包容的概念。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里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很具有借鉴价值。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更早回到齐国,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牙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很多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牙能了解人。

中外的友谊故事打动世人的是朋友间彼此的忠诚和包容,但是在友谊当中,尤其是在孩子们未经考验且未成熟的友谊当中,忠诚和包容的度很难把握,什么时候都应该忠诚和包容吗?还是在面临重大问题时,先应该有一个道德的判断?什么时候道德应该战胜友谊?当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应该保护朋友?几年前就发生过这样一件可怕的事:一个男孩杀死了一个女孩并且向他的朋友们夸耀此事。他的朋友们,以忠于朋友的名义,竟然没有把他杀人的事说出去。

从关心伦理的角度来看,道德和友谊之间不存在什么内在的冲突,因为我们有责任帮助朋友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但是,道理并不难理解,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处理具体问题和面对冲突。当我们说“友谊比一个轻微的偷盗行为更重要”或者“谋杀的严重性远大于友谊”,我们其实是在某些道德原则上绕圈子。在我看来,更应该问自己是否我们朋友的行为是出于关心。如果他们的行为没有体现关心,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任其所为。像谋杀之类的行为,我们必须立刻报告而不能保持缄默。但是,真正的朋友不能到此为止,而必须尽自己所能帮助犯罪的朋友。即使在法律上已有定论,而道德上的关心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刚刚开始。关心是我们的目的,关心要求我们不轻言放弃。如果我们有能力助一臂之力,就不能看着朋友倒下去。我们有责任与他们共渡难关,帮助他们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立起来。

友谊的维持固然重要,但是孩子们也要在学校里学会在必要的时候放弃所谓的某个具体的友谊关系。他们必须要理解有的时候结束一段友谊是非常必要的。当你确认你被你的朋友出卖、利用,或者他强迫你做错误的事情,你必须与其一刀两断。这样做并非在结束一段友谊,因为如果双方共同接受的标准一旦不存在了,友谊已经烟消云散。

学校里应该重视不同性别学生发展友谊的巨大差异。也许受传统文化类似于“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影响,男孩子们似乎更容易陷入某些朋友关系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反社会行为。有很多男孩子失足就属于这种情况。

但是友谊并不是同学关系的全部。如何和周围所有的同学和睦相处,这样的能力对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尤为重要。近年来,学校里爆发的同学之间的非正常事件接二连三,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到“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事件”,再到“江苏高校刺伤案”……不少同仁痛心:传道授业的校园何时成了“战场”?以至于大家在同学聚会时相互调侃“感谢当年室友不杀之恩”。当前校园同学关系逐渐淡漠的现象,正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在《重庆晨报》的相关调查中,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同学关系的淡漠是社会人际关系淡漠的蔓延和传染,所以社会应负主要责任。而两成人觉得是因为过度竞争引起。因为整个社会过度宣扬竞争的重要性,而很多人痴迷荣誉,喜欢攀比,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总想把所有好处与目光焦点集于一身,甚至觉得只有将他人“踩”下去,才能实现目的。

说到竞争,在千军万马冲击高考之门的中学,尤其是那些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名牌和热点学校,考试和排名是校园生活永远的核心,这样的氛围成就了孩子们明争暗斗的能力。老师们如果心细一些,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一些孩子,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他们会自己购买并做很多的试卷,但是这些试卷都是偷偷藏起来做,不让老师和同学发现。为了“麻木”别人,有的孩子甚至晚上不睡觉做题,然后在白天的课堂上睡觉,装出一副不爱学习的样子。这些孩子不自觉中形成了与人相处的态度和方式,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我们很难想象他们以后走上社会会怎么处理与周围同事的关系。

严重的问题是这些并不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个例。每个班级的孩子通常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形成不同的圈子,学习好的形成一个圈子,学习不好的形成一个圈子,学习成绩在中间的人则大多数没有圈子。学习好的圈子与学习不好的圈子之间平时会发生一些冲突,主要是学习不好的圈子引起的,因为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不平衡,就会捣乱。学习好的圈子内部同学之间充满竞争,特别是精神荣誉方面,学生们很看重老师的表扬,很看重分数的排名。在这样的圈子里,因为竞争大家都会进步,同学之间的差距会缩小,从而始终会让自己处于成绩好的队列。但是有相关资料说明,走上社会之后,真正适应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的,其实更多的是那些处于中间圈子的学生。这样的现象用关心理论来解释就是:在学习好的学生的圈子里竞争关系远远大于彼此的友善和关怀,而学习不好的圈子里则充斥着反叛和消极思维。所以只有那些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他们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因此形成了从容和包容的人生态度,这为他们以后经历各种锻炼打下了基础。

在一年级教室,我们看到一段别开生面的课堂画面:讲台上站着的不是老师,而是两个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在尝试给同学讲10以内的数字,因为紧张而声音结巴,引起小孩子们一阵哄笑。不过站在后面的老师把手指按在嘴唇上,向孩子们发出安静的信号,教师里回归的安静让台上的同学重拾信心,很快又开始他的讲课。让高年级的同学进低年级的课堂当老师,这也是关心教育的绝招吗?

“对,这样的课堂是关心教育的另一个方向。我们对爱情、友谊和同学关系的讨论是引导孩子们学会主动关心身边的人。但是作为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场所,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父母和老师的关心,他们随时面临如何处理这种在关心方面不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在这样的关系里,孩子们更多扮演被关心的角色,因此他们更应该学会如何成为积极的被关心者。被关心者的角色不可忽视。只有学会如何分辨关心,接受关心,年轻人才能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我们先说亲子关系的教育。

对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的中国父母来说,亲子关系出现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孩子们不能感受到长辈的关心,或者是对长辈的关心根本不予回应,有的回应了,却是叛逆的回应。当然有些亲子问题的症结是家长关心不当的问题,但大多数问题或者主要的问题是学校里没有教给孩子们感受关心并回应关心的能力。现实中我们有同感的一个现象是,那些小时候很叛逆和家里矛盾很大的孩子,一旦他们长大成人,往往会幡然醒悟,对父母的态度突然变得温和而孝顺起来。这种变化并不是年龄的增长带给他们的成熟表现,主要是因为自己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突然有了反思自我的意识,真正体会和认识到了父母关心的价值以及自我对父母关心做出回应的必要性。

根据大人成长的经验,我们为何不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就让他们经历类似亲子照应的经验,从而尽早激发他们对亲子感情的敏感性呢?大多数人天生就对小孩子有体恤爱护之心。即使那些粗野的青春期男孩子也会很温柔地对待婴儿。在一些高中,教师们开始安排一些可能中途辍学的学生们去帮助小学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当这些年轻人辅导小孩子们做家庭作业的时候,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潜力,进而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当然,有些时候他们自己在辅导的材料上也有困难,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重要的是,他们比辅导的孩子们知道得更多。而且,通过辅导别人,他们自己也在学习。有一份关于知识记忆与巩固效率的阶梯理论,在所有记忆方式中:听别人讲述、看实验、自己动手实验、教授别人等,处于最高层也就是对知识领悟最深记忆最牢固的是教授别人。当你亲自教别人的时候,你学的东西才更加清楚。所以我说巩固小学教育成果的最好途径也许是让小学毕业生回来教小学生。对于那些更小的孩子,国内很多的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护蛋行动,在一定时间内让孩子们随身携带鸡蛋,在小心呵护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母亲怀胎十月的艰难,从而拉近孩子与母亲的感情。

我们有很多理由让青少年们更多地与小孩子们在一起。首先,养育孩子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人们需要充分的准备才能胜任这个任务。完全依赖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今天。其次,青少年们需要机会发展他们正在形成的利他主义观念。他们当然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同时也富有深切关怀他人的潜力。可惜的是,学校很少给他们提供机会发展这种潜力。我们教导学生们要为别人着想,也运用很多规章制度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优点,不积极地想办法完善他们的优点。第三,我们也需要精力充沛又乐于助人的青少年为我们提供服务。我们应该承认对他们的需要,并且努力让青少年们对我们的需要积极予以反应。每次当我听到年轻人说他们整天无所事事,我就深深地为这些年轻人和我们这些成年人悲哀。第四,让青少年们与小孩子一起做活动可以成为他们正常课程学习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在抱怨,初中七、八年级花费太多时间复习过去的教学内容。在很多学校,这两个年级的孩子仍然在他们本应该在五、六年级就掌握的内容上兜圈子。而且,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为什么不能将辅导小学生这个活动纳入到七、八年级的教育内容中去呢?我不是在建议那种偶尔为之、时有时无的辅导活动,我主张教师和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长期的辅导。一个七年级数学老师可以指导他的学生辅导四年级的孩子。每次数学课的一部分时间应该用来计划和评估学生们的辅导课。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基础来确定每一个人要辅导的内容和年级。譬如,对长除法基本掌握但仍然欠功夫的学生就应该让他们到那些以长除法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堂里去。那些对大多数内容都已经掌握的孩子们应该去那些进度较快的课堂里,这样他们自己也有机会挑战自己。这些孩子也可以去任何年级帮助那些有学习困难的特殊儿童。

与小孩子打交道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它有助于年轻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应该鼓励大孩子们反思自己的童年是怎样过来的,哪些特殊的人和事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与小孩子在一起也给他们机会展望未来,思考是否自己将来会从事一种与孩子紧密相连的职业,是否孩子从此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成熟的年轻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他将来不要孩子,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当然他的这种想法也许会改变。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们提供机会,探索检验他们的真正动机与兴趣。传统教育从来不给年轻人这种探索和选择的机会。其结果是,他们的职业选择很可能是草率的。更坏的情况是,他们随波逐流地结婚生子,把自己抛到没有准备的人生角色之中。当然,一个有责任感的成人可以具有公民应该具有的对孩子的关心,而不一定亲自从事照顾小孩的工作。但是,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孩子,深切而有效地关心孩子应该是他一生的承诺。我们必须培养这种承诺。

为了完成这样的计划,我们对七、八年级的整个课程进行了重新建构。即每一天的部分时间用来进行关心教育。这种改革的目的是多重的。我们要培养富有爱心和有能力的人,我们要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要,我们需要年轻公民的服务,我们要提高孩子们的学术能力。

我们在安排高年级的学生登上小学生的讲台的时候,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对亲子关系的体验,同时也完成了师生关系的体验。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样对待学生,以及学生应该怎么样看待老师,通过讲台上角色变化的体验,孩子们对教师会有更多的理解,他们可能因此会对教师的关心做出更好的回应。

现在我们讨论亲子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心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般不可能达到亲子关系那样密切,但是理想的师生关系仍然可能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对一些学生来讲,老师比家长更重要。中国是一个在文化传统上非常尊重教师的国度。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时,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醒来。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一会儿门外积雪达一尺多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叫“程门立雪”。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一直都在延续着。

不过在当代,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有力渗透,功利意识对教师们的从教思想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如果说媒体上接二连三的教师体罚甚至性侵学生的案例只是教育行业的个别现象,那么无处不在的有偿辅导,以及间接向学生和家长收受礼物等现象,则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里,我们强调师生关系不是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当然可以而且应该体现友谊关系的温暖,教师当然也可以与学生交朋友,但是师生关系体现在关心方面不是平等的。教师的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在教师的包容下,学生自由探索,这是好教师所求之不得的。教师们自己的个人和职业需要不能局限学生们的发展,这是身为教师的最大责任。教师们必须时刻记得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马丁·布贝尔阐明:“一个人向你求助。你和他的角色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他是来向你求助的,而你对他却毫无所求。不仅如此,你有能力帮助他,可以给他做很多事情,但是他无法帮助你。而且,你真的可以洞察他。你也可能犯错误,但是你知道他的内心。他呢,却不懂得你的内心。”“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从两个角度看待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和从学生的角度。为了完善学生们的世界观,教师需要经常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好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任何需要和进步,他也会从学生们的现有基础出发给每个学生确立更高的目标。这一切都需要创造并维系一种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

当然,学生们也肩负责任。作为关心的接受者,他们必须要对教师的努力有所回应。一般情况下,这种互动关系是自然发生的。如果孩子们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关心,那么他们对教师的关心进行反馈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不过如果教师的关心在方式上有别于父母,那么孩子们可能会无所适从。如果关心以不被学生们接受的方式出现,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学生们认同。如果父母体罚孩子,还认为那是为孩子好的话,孩子可能会怀疑其他一切关心行为。这种情况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孩子。

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术方面。除非他学会对他人的关心进行恰当反应,否则他不可能健康地长大,更不可能学会关心别人。这是那些吸毒成瘾的父母所生的孩子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这些具有反应障碍的儿童不能对成人的正常期望做出反应。教师们要花费大量时间与这些孩子建立一种关心关系。

同时,所有孩子在与教师打交道时都必须感觉安全。应该允许学生承认错误,产生疑惑,甚至表达对某些课程的反感。学生也有责任与教师交流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学生们一定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会激发也会打消一个教师的热情。学生们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与学生公开讨论这种影响。教师和学生肩负不同的责任,他们各自对师生关系的贡献也不一样,但是师生关系永远是双向互动的。不应该要求学生去教他们的老师,但是学生也应该对教师促进自己进步所做的努力给予敏感和积极的反应。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尽快改变这样的现实:在中学甚至大学阶段,学生们要么把教师视为与之战斗的敌人,要么把教师看作无法超越的权威,他们只有暂时忍受其控制。在这样的关系里,学生们不仅仅无法获得学术知识,更大的损失是无法获得那些可能使其终生受益的友谊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