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岭头村旧街和新街交界的地方,有一片比较大的空地,这个地方叫“食堂埕”。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公共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了家园的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大办公共食堂,当时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虽然,人民公社大食堂没搞几年,但是“食堂埕”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记忆着那个时代,记忆着我们的探索,也记忆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岭头村旧街和新街交界的地方,有一片比较大的空地,这个地方叫“食堂埕”。
这个名字的由来,和人民公社活动有关。
1958年开始搞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各村生产队都办起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
公共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了家园的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
当时,岭头村的公社食堂就办在“园中厝”里。“园中厝”这是一座二进二天井、四扇三开间的晚清建筑。洋中厝旁边的空地上,村民们因地制宜,有的摆上椅子、凳子、桌子,有的就摆上石头。开饭的时候,全村老少一起来,有的站着吃,有的坐着吃,场面很是热闹。(www.daowen.com)
但是因为粮食有限,经常不够吃,当时还有一首顺口溜“一碗浅,二碗满”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候的情形。这句顺口溜的意思是:第一碗饭装得浅一些,赶紧吃完,然后再过去装第二碗饭,第二碗饭就可以多装一些。如果你第一碗饭装得满满的,等你吃完,想装第二碗的时候就已经没有饭了。
大办公共食堂,当时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但一下子有这么多人“放开肚皮吃饭”,一时间又能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可供填满那肚子的下锅米和烧饭柴啊?尽管不少公共食堂倾其所能,倾其所有,结果没撑多久,就出了状况,两三年后就弹尽粮绝,不得不宣告终结。
虽然,人民公社大食堂没搞几年,但是“食堂埕”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记忆着那个时代,记忆着我们的探索,也记忆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首占风华·岭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