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畚箕穴的神奇之处-首占风华·岭头

畚箕穴的神奇之处-首占风华·岭头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岭头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都会讲:岭头村是一个畚箕穴。岭头村北靠麒麟山,南对卧牛山,西邻罗汉山,东面一条上洞山,村里的老厝基本上向南,形成东面低三面高的“畚箕穴”。他一看这地形就是一个“畚箕”的样子,心里一动,想着老者说的地方莫不是就是这里?果然,岭头村外迁的村民较多,也都发展得较好,这就和畚箕穴的“畚箕满了,就要倒出去”本意相契合。

畚箕穴的神奇之处-首占风华·岭头

岭头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都会讲:岭头村是一个畚箕穴。

什么是畚箕呢?这是一个用竹篾或树条编织而成三面有帮,一面敞口盛物的竹制工具,可盛砂土、粮食、肥料……岭头村北靠麒麟山,南对卧牛山,西邻罗汉山,东面一条上洞山,村里的老厝基本上向南,形成东面低三面高的“畚箕穴”。

岭头郑氏为什么会把这里定为他们的居住地呢?原来这里面有一个传说:

岭头郑氏的始迁祖,以贩养鸭母(福州方言把母鸭称做“鸭母”。)为生,人称“鸭母郑”。在还没有来到岭头定居之前,“鸭母郑”曾经在闽江两岸到处找寻水草茂盛之处。有一次,他到营前的环江处养鸭母。这里水草旺盛,鸭母长势很好。但是每次鸭母到了可以生蛋的时候,总是有猛兽前来吃鸭母。几次三番,“鸭母郑”负债累累。

这天,有个老者来到鸭母场讨水喝,看到“鸭母郑”长吁短叹,就上前询问。听完“鸭母郑”的诉说后,老者说:“环江这一带,是状元陈瑾的家族聚居地。你一个姓郑的,来这边讨生活,被‘藤绑定’,还怎么发展?”原来,福州话里,陈的谐音为“藤”,郑的谐音似“定”。

“鸭母郑”一听,感觉这老者说的有道理,就恭恭敬敬询问:“那我要去哪里讨生活?”

老者说:“见你这么有诚心,我就告诉你一个地方:‘卧牛麒麟保鸭母,此处往南二十里。只是形如畚箕地,子孙多时要分离’。你就记住我这几句话,别的我也不能多说。”(www.daowen.com)

“鸭母郑”低头琢磨老者的话,一抬头,却不知道老者去了哪里。

他心想,反正死马当作活马医。就带着剩余的鸭母一路沿着水路向南。这天,他到了岭头这个地方,歇息在古寺岭头庵。他一看这地形就是一个“畚箕”的样子,心里一动,想着老者说的地方莫不是就是这里?再问一下寺里的住持,果然这里的山就叫卧牛山、麒麟山。

于是,“鸭母郑”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就把这个村命名为“岭头村”。说起来,真有趣,在这里放养的鸭母都长得特别快,特别好,还经常生出双黄蛋,“鸭母郑”的生活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随着日子的安定,“鸭母郑”一家也发展得特别快,短短的时间这里就有了10 多户人家。水草毕竟有限,而且岭头村这个地方耕地多沙质,土壤极贫瘠,粮食产量低,村民常常要为温饱而发愁。

这个时候,年已古稀的“鸭母郑”想起了当年老者说的最后一句话“子孙多时要分离”,突然恍然大悟,于是就把族人召集了起来,鼓励他们外出创业。果然,岭头村外迁的村民较多,也都发展得较好,这就和畚箕穴的“畚箕满了,就要倒出去”本意相契合。

实际上,真正能改变一个村、一个家族面貌的,决不是一个“地理”所能解决。一个村、一个家族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勤劳。解放前的岭头村,是一片萧条荒凉、人丁不旺、五谷不丰、交通闭塞、商贾不达之地。解放后,依靠着党的政策,岭头村走上勤劳致富的小康之路,日子越过越红火,把“畚箕穴”变成了“聚宝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