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岭头庵右侧的王公庙,追溯五帝庙祀

岭头庵右侧的王公庙,追溯五帝庙祀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岭头村的王公庙会不会是“五公庙”?哪怕是修建了王公庙的岭头村民们,也是含糊其词了。王公庙位于岭头庵(圆觉寺)的右侧,庙宇相对岭头庵而言,显得矮小,却正是典型道教建筑的特征。让我们奇怪的是,福州地区的诸多庙宇中,并没有找到第二座的“王公庙”。因而,这王公庙里奉祀的可能就是“五帝”。这些蛛丝马迹,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拂去历史掩埋在王公庙上的风沙。

岭头庵右侧的王公庙,追溯五帝庙祀

岭头村的王公庙会不会是“五公庙”?

考据比较严谨的《长乐六里志》,提到岭头的时候,写了“五公庙”,并没有写“王公庙”。同样在这本书里,提到五公庙的时候,也是含糊的一句“在岭头圆觉寺。祀神未详其名。”

这就让岭头村的这座庙,与其他地方的庙相比较,使人觉得好像一样,又似乎不一样:一样的地方无非在于奉祀的都是神;不一样的地方,却是说不出奉祀的是什么神。

到了现在,更是说不清楚了。毕竟经过了“破四旧”运动之后的重修改造,原来的神像早就已经物是人非了。哪怕是修建了王公庙的岭头村民们,也是含糊其词了。

王公庙位于岭头庵(圆觉寺)的右侧,庙宇相对岭头庵而言,显得矮小,却正是典型道教建筑的特征。庙宇前后两座厅堂,所祀诸神都坐在后座厅堂。仔细看所祀诸神,呈现出的雕塑风格,具备着福州一带道教寺庙里“雕像小、人物多”的特点,与漳港显应宫后座厅堂所祀诸神在雕塑风格上有明显的一致性。

让我们奇怪的是,福州地区的诸多庙宇中,并没有找到第二座的“王公庙”。如果是“五公庙”,与之相近的则有“五灵公庙”或者“五帝庙”。

“五灵公”或者“五帝”,在福州地区有两种说法,一是奉祀的是张为显灵公、钟为应灵公、刘为宣灵公、史为扬灵公、赵为振灵公等五灵公,在福州则称“五帝”,掌管民间瘟疫、传染病等。这里有一个悲壮的故事:传说大明崇祯年间,泉州的晋江张元伯、惠安钟士秀、南安刘元达、安溪史文业、同安赵光明等五位举子同赴省城赶考。就在他们借宿福州南门外白龙山时,在睡梦中听到五瘟神奉天帝之命,投毒于水井中,想让全省城之人因瘟疫而惨死。于是第二天,这五位举子就劝阻百姓取水。为了让百姓相信,他们投井受毒,牺牲自己。百姓感激他们的义举,于是雕塑金身,立庙奉祀。

另一种说法是在清朝何逑撰的《闽都别记》中提到的,“五帝”是指台江的水猴、水鸟、蛤蚌、鲈鱼、水蛙等五怪,宋元时期,这五怪变身为“五通神”,脸分红、绿、黄、白、青五色,衣穿五色,皆戴金冠,时常出游于江面。民众慑于五帝的威严,凡是住在江滨的人们就建“五帝庙”,一年四季,祭祀不断。(www.daowen.com)

而岭头的王公庙,就位于上洞江边上。因而,这王公庙里奉祀的可能就是“五帝”。因而,王公庙里的高照上写的“五位灵公”也许正是它暗藏的答案。

有趣的是,镶嵌在右侧墙中的石碑,字迹虽然有的已经泯灭,但仔细辨别,可以看到碑文上方写着“郑姓”,碑文里有着“孝”“思”为辈份的名字。这种行文风格的碑和岭头村大王宫的石碑十分相似。

这些蛛丝马迹,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拂去历史掩埋在王公庙上的风沙。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王公庙的建筑风格,石碑右侧有个门洞,那本该是一扇边门,不知道何时被何人堵上,也不知何人又在何时把何处的石碑移来此处。而对应的左侧边门,却被封堵得连门洞都找不到了。

实际上,不管“五公”还是“五帝”,从百姓的角度来看,都是环境卫生的保护神,值得崇拜。但是,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正应该是岭头村那些善良朴素的村民们。即使是“祀神未详其名”,也不妨碍村民们对平安、对健康、对幸福的向往。每年春节期间的游神,都是一路锣鼓喧天,从村里走到王公庙,恭恭敬敬请出祀神,巡游遍岭头村的各个角落,然后再在喧天锣鼓声中,恭恭敬敬地将祀神送回王公庙。

我想,王公庙也好,五公庙也好,漫天诸神不一定都能记住每位信徒的姓名,所以信徒们即便无法记住诸神的姓名也无可厚非。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甚至相互信仰,正是福州地区的百姓对崇贤文化与神缘文化的巧妙结合,这是人与漫天诸神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