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首占风华·岭头郑氏的由来与迁徙谜团解析

首占风华·岭头郑氏的由来与迁徙谜团解析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岭头郑氏何时从福州城门迁来,却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因为在城山郑氏于1992年编修的《带草堂城山郑氏族谱》中,并明确记载由哪一支迁出。岭头郑氏的世系表行也与福州城山明显不同。岭头郑氏的世系表行为“淑世文良,尚宗尧舜。永维孝思,守忠与顺。天赐元亨,先昌应凤”,在城山世系表行中查不到。可是岭头郑氏迁来的时间不可能再往前推50年左右,即1600年左右迁来。

首占风华·岭头郑氏的由来与迁徙谜团解析

村里郑氏有160 多户,相传是福州城山(即今城门一带)迁居而来,至今福州城山郑氏有宗族事情,都会邀请岭头郑氏参加。

但是,岭头郑氏何时从福州城门迁来,却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因为在城山郑氏于1992年编修的《带草堂城山郑氏族谱》中,并明确记载由哪一支迁出。倒是在光永厅、康永厅中的堂号“带草堂”与福州城山郑氏相一致。

岭头郑氏的世系表行也与福州城山明显不同。岭头郑氏的世系表行为“淑世文良,尚宗尧舜。永维孝思,守忠与顺。天赐元亨,先昌应凤”,在城山世系表行中查不到。

根据目前村里几块碑刻,可以推算出几个信息:

一、光永厅的碑刻中,写着始迁祖为“淑恭公”;而康永厅的碑刻中,写着始迁祖为“淑公”。因此,岭头郑氏始迁祖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其中就有“淑恭公”或“淑公”。淑恭公、淑公极有可能是“淑”字辈的兄弟。又或者这“淑恭公”或“淑公”,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二、大王宫的碑刻中写着,大王宫修建于道光六年(1862),碑刻上的人名都是“维”“孝”“思”三个辈份。可见在1862年,村里已经无“永”字辈的老人。而《长乐六里志》的《人物·耆寿》中记载了80 岁以上的老人,并无岭头郑氏。(www.daowen.com)

三、大王宫的碑刻中,写着岭头郑氏于顺治年间从城山迁来,顺治年间大概在1644年至1661年之间。村里的两个祖厅,都是村里九世祖“永”字辈的兄弟修建(一个是光永、一个是康永),即光永厅、康永厅,都是修建于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大概在1736年-1795年之间。往前倒推,就会发现,以一代25年计算,以顺治元年(1644)迁来,乾隆六十年(1795)修光永厅、康永厅推算,这里面仅隔150年,不可能会繁衍九代。

四、村里的老人讲,原来的祖屋大门门楣上,是有“户对”的,而且祖屋比较矮小。有“户对”且房屋矮小,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所以老人讲,他们祖上应该是明朝就已迁来。可是岭头郑氏迁来的时间不可能再往前推50年左右,即1600年左右迁来。因为在明末清初,岭头村所在的大象山、罗汉山一带曾是倭寇活动比较猖獗的地方,并不适合一个家族居住。

五、综上所述,可以推断,淑恭公、淑公迁来之时,是带着整个家族一起迁来也就是淑恭公、淑公的孙子,也就是岭头村的三世祖——“良”字辈当时已经出生。查《带草堂城山郑氏族谱》,各世代之间并无明显年份记载,查找起来,多有不便。但查其11世的人物,多在南宋末年(1250-1276)左右,以一代25年计算,迁来岭头的应是在城门郑氏25 世至27 世左右的人物。

这么一大家族从福州城门迁出,在城门族谱中却无记载,也是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