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子论人之羞耻心的重要性》

《孟子论人之羞耻心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说:“有没有羞耻心对人来说太重要了,狡诈善变的人根本毫无羞耻可言。不把赶不上别人作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论人之羞耻心的重要性》

凡四十六章。

【原文】

孟子曰:“尽[1]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2],修身以俟[3]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如果能竭尽心志向善,就算得上是禀承天性。认识了人的本性,也就是认识了天命。坚守自己善良的天性,努力做好人才是对待天命的正确态度。不管能活多久,都能坚持修身养性、正视命运,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正确态度。”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4]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去做,所接受的就是正命。所以了解命运的人,不会站在有可能倒塌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正命;因为犯法而被处死的人,所接受的就不是正命。”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尽力去追求,就能得到;放弃,就永远都得不到。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索,因为能否获得取决于我自身的努力。追求有一定的办法,能否得到却要听从于命运,这是无益于收获的探索,因为我所追求的东西不一定属于我。”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5]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我都具备了。扪心自问,如果自己克尽职守,了无遗憾,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如果能坚持推己及人的原则行事,就达到了仁德最好的捷径。”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6]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看惯了的事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一生沿着这条路走去,却不了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太多了。”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是最可耻的。”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7]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

孟子说:“有没有羞耻心对人来说太重要了,狡诈善变的人根本毫无羞耻可言。不把赶不上别人作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8]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

孟子说:“古代那些贤德的君王,由于喜欢行善而忘记了自己的权势,古代那些贤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自己的路而忘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们如果对他们不恭敬、有失礼之处,就见不到他们几次。连面都见不上几次,何谈让他们向自己俯首称臣呢?”

【原文】

孟子谓宋句践[9]曰:“子好游[10]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句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教你游说的方法:不管是否能被人接受,都能自得其乐。”

勾践说:“怎样做才能自得其乐呢?”

孟子回答说:“尊崇德,喜爱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因此,士人在穷困潦倒时,不要失掉义;得志时不能忘本,要恪守正道。穷困潦倒时不失掉义,所以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违背道义,就不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古代的人,得志时,能把恩惠施给百姓;不得志时,就努力修养自身,以此立身处世。穷困就独善其身,得志就兼善天下。”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11]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等周文王出现以后再奋起的,是普通的百姓。至于豪杰一类的人才,即使没有周文王,也照样能奋起。”

【原文】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12],如其自视欿然[13],则过人远矣。”

【译文】

孟子说:“用韩、魏两家大臣的财富来充实他,如果他仍不自满,那么,他就远远超出一般人了。”

【原文】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译文】

孟子说:“如果在使民众长治久安的基础上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很劳苦也不会怨声载道。因为保全大多数人而杀人,那人虽然被杀,却不怨恨杀他的人。”

【原文】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14]如也。王者之民皞皞[15]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16],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17]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译文】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其乐融融。圣王的百姓,怡然自得。百姓被杀了,也不怨恨;得到利益,也不认为是酬劳。百姓天天向善,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圣人经过的地方,百姓受到感化;圣人停留之处,他的精神无处不在,和天地相合,难道可以说这是小小的补益吗?”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18]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19];善教,民爱之[20]。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语言,不如仁者的声望更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更得民心。政治好,百姓守法;教育好,百姓热爱。好的政治能取得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能赢得百姓的心。”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21]。孩提之童[22]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就能做到的,这是本能;不用思虑就会知道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智慧。两三岁的儿童没有不爱父母的,等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别的原因,因为爱父母、敬兄长是做人的常理。”

【原文】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译文】

孟子说:“舜住在深山之中,和树木山石相处,和鹿、猪同游,他看起来和山里人没什么区别;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看到一件好事,就像江河决了口,哗哗地没有人能阻止得住一样。”

【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要我不想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了。”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23]者,恒存乎疢疾[24]。独孤臣孽子[25],其操心也危[26],其虑患也深,故达。”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技术和才智,是因为经常处于灾患之中。只有那些不受重视的远臣庶子,他们常常有危机感,所以时时警惕,对祸患考虑得深远,因此能通达事理。”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译文】

孟子说:“所谓侍奉君主的人,是侍奉某一君主就极力讨君主喜欢的人;所谓安定国家的臣,是以安定国家为快乐的人;所谓天民的人,是他的道能被世人接受,然后他才将道付诸行;所谓圣人,是端正了自己,外物便随之端正的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27],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28]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不包括以德使天下人归服。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是第一件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地,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不包括以德使天下人归服。

【原文】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29]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30],见于面,盎[31]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译文】

孟子说:“君子希望拥有广阔的领土、数不尽的臣民,但他并不以此为乐。君子希望成为天下的核心,安定四海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但他的本性不在于此。君子的本性,即使是他的理想已经为世人所接受也不能有所增加;即使是穷困隐居,他的理想也不能有所减少,因为本性已经固定了。君子的本性,由于仁、义、礼、智的根扎在他的心里,所以它表露出的神色纯和而温润,且显于颜面,反映在肩背,以至手足四肢,四肢并不说话,但一举一动,却让人一目了然。”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伯夷避开殷纣,住在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来,就说:‘为什么不去投奔西伯呢?我听说西伯是最会赡养老人的人。’姜太公避开殷纣,住在东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来了,就说:‘为什么不去投奔西伯呢?我听说西伯是最会赡养老人的人。’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那么,仁人就跑去投奔他。占地五亩的房屋宅地,在墙下栽植桑树,一个妇女养蚕缫丝,老年人就有足够的丝绵衣穿了。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老年人就不会没肉吃了。给一个男人一百亩地,他就能养活一家八口。所说的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就是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民栽桑、养禽畜,引导百姓去奉养老人。五十岁的人,没有丝绵穿不暖;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不饱饭。吃不饱、穿不暖,就叫作受冻挨饿。文王的百姓中,没有受冻挨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些。”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畴[32],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33]。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译文】

孟子说:“种好田,减轻赋税,就能使百姓过上好日子。按时食用,依礼消费,财物是用不完的。百姓离开水和火就不能生活,晚上敲别人门向人要水和火,没有不给的,为什么呢?因为水和火很充足。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粮食多如水火。粮食像水和火一样多,百姓哪能不仁爱呢?”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34]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35]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36]不达。”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太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不怎么大。所以,见到过海洋的人,对大江大河便不屑一顾;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一般的议论他也很少看得上眼。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汹涌的波涛。日月同辉,小缝隙也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把坑洼灌满不会继续向前流;君子立志行道,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显贵。”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37]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38]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39]也。”

【译文】

孟子说:“鸡叫就起床,努力不懈去行善的人,一定是舜一类的人。鸡一叫就起床,努力求利的人,一定是盗跖一类的人。要明白舜和盗跖没有别的差别,只是一个求善、一个求利罢了。”

【原文】

孟子曰:“杨子[40]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41]利天下,为之。子莫[42]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为我,即使从自己身上拔一根汗毛能救天下,他都舍不得。墨子主张兼爱,即使体无完肤,只要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主张中道。能掌握中道,就离真理不远了。如果掌握了中道,但不懂得灵活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为什么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呢?因为它损害仁义之道,以一概全,片面理解问题。”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佳肴,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琼浆玉露。他品尝不出饮食真正的味道,是因为饥渴得太厉害了。难道只有嘴巴、肚子受饥渴的损害吗?人心也有类似的损害。如果人不是欲望太强烈的话,那么,就不会因为赶不上别人而忧虑了。”

【原文】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43]。”

【译文】

孟子说:“柳下惠不因为让他做高官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原文】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44]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就好比挖井,挖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就是一口废井了。”

【原文】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译文】

孟子说:“尧、舜行仁义,是出于本性;商汤和周武王是靠亲身去体验,努力推行;五霸就是假借仁义之名,来谋私利。然而久借不还,怎么知道他不是真有仁义了呢?”

【原文】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45]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46]也。”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过:‘我不愿亲近违背道义的人,因此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很高兴。太甲改过自新,又恢复了他的王位,百姓很高兴。’贤人作为臣下,君主不好,就可以放逐吗?”

孟子说:“如果像伊尹那样是为了让君主走上正路,就可以;倘若不是,那就是篡位了。”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47]。’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哪!’可是君子不种庄稼,为什么可以不劳而获呢?”

孟子说:“君子住在某一国家,那君主任用他,国家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年轻人听从他,就会孝敬父母、兄长,忠诚守信。这能算不劳而获吗?”

【原文】

王子垫[48]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49]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译文】

王子垫问:“士应该做什么?”

孟子回答说:“士要使自己志行高尚。”(www.daowen.com)

王子垫问:“怎样才叫作高尚?”

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不是仁;不是自己所有,却拿过来,不是义。房子在哪里呢?仁就是啊!路在哪里呢?义就是啊!住在仁的房子里,走在义的道路上,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原文】

孟子曰:“仲子[50],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如果逾越常理把齐国交给他,他一定不会接受,人人都相信他会如此。但是,这不过是舍弃一筐饭、一碗汤的义呀!人的罪过没有比丢弃父兄、君臣、上下再大的了。因为他有小节操,就推断他有大节操,怎么可以呢?”

【原文】

桃应[51]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52]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53]然,乐而忘天下。”

【译文】

桃应问:“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逮捕他。”

桃应问:“那样做,舜不会阻止吗?”

孟子回答:“舜怎么会阻止呢?逮捕他是有根据的。”

桃应又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舜应把天子之位视如破草鞋赶快扔掉。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逍遥快乐,把天下事抛到九霄云外。”

【原文】

孟子自范[54]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55]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56]。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国都,远远地看见齐王的儿子,长叹一声说:“环境改变人的气度,奉养改变人的体质,环境真是重要啊!他难道不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又说:“王子的住所、车马和衣服,和常人没什么不同,为什么王子却像那样呢?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影响了他。何况住在‘仁’这样天下最广大的居室里的人呢?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东南城门下呼喊。守门人说:‘这不是我的君主啊!为什么他的声音这么像我的君主呢?’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只是环境相似罢了。”

【原文】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57]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译文】

孟子说:“养活人却不爱护人,和养猪没什么区别;爱护他却对他无礼,等于畜养野兽和牲畜。恭敬的心应是在奉养之前就有了的。光有恭敬的形式,没有恭敬的实质,君子不应拘泥于这种毫无意义的形式。”

【原文】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译文】

孟子说:“人的身形、容貌是天生的;只有成了圣人,才能使心灵和外表一样美。”

【原文】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58]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不为者也。”

【译文】

齐宣王想缩短守孝的时间。公孙丑问:“为父母守一年的孝,不是比不守孝强些吗?”

孟子说:“这就好比有个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地扭吧!你只教导他孝父母敬兄长就是了。”

有个王子死了母亲,王子的师傅替他请求守孝几个月。公孙丑问:“像这样的事,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王子是想把三年的孝守完,但有人拦阻他,使他不能尽孝,但是,多守一天总比少守一天好。我以前的话是对那些没人禁止他守孝,自己却不去守孝的人说的。”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59]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60]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五种教育的方式:有像及时雨水滋育生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使后人自己学习的。这五种,就是君子用来教育人的方法。”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

公孙丑说:“道就是又崇高又完美的了,可要行道却势比登天,似乎是不能达到的。为什么不使它变得几乎可以达到的那样,好让人们每天努力地追求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标准,羿也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开弓的标准。君子拉满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路中央,引导有能力的人跟随而来。”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61]。未闻以道殉乎人[62]者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就为实现道义而鞠躬尽瘁;天下政治混乱,就宁为道而献身。没听说过为了迁就什么人就牺牲道义的。”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63]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64]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时,您似乎该对他以礼相待,您不回答他的发问,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回答问题有几条准则:倚仗权贵发问,倚仗贤能发问,倚仗年纪大发问,倚仗有功劳发问,倚仗老交情发问,我都不回答。滕更占了两条。”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65]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原以为不可能中止的事却停下来,如此看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对于应该厚待的人却亏待了他,那就没什么人不会刻薄对待。前进太迅速的人,后退也快。”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善待它;对于百姓,善待他们却不亲近他们。君子爱护亲人,从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从而爱惜万物。”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66]、小功[67]之察;放饭流歠[68],而问无齿决[69],是之谓不知务。”

【译文】

孟子说:“智者无所不知,但应该抓住当务之急;仁者无所不爱,但应先爱亲人和贤德的人。尧、舜的智慧不能了解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了解什么是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遍及所有人,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德的人。如果不能实行三年的丧礼,却仔细讲究缌麻三个月、小功五个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就叫作不识大礼。”

[1] 尽:竭尽、发挥到极点。

[2] 夭寿不贰:夭,夭亡。寿,长寿。不贰,不两样,即都一样。意思是人应达观,对长寿、短寿都应一样对待。

[3] 俟(sì):等待。

[4] 桎梏(zhì gù):古代给犯罪的人手脚带的刑具。这里比喻因犯法而被处死。

[5] 强恕(shù):强,坚持不懈。恕,恕道,即推己及人的原则。

[6] 不著: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7] 机变:机,机巧。变,变化、变幻。机变,狡诈善变。

[8] 亟:屡次,多次。

[9] 宋句践:人名,其人不详。

[10] 游:游说。

[11] 兴:感动奋发。

[12] 附之以韩、魏之家:附,增加、增强。家,大夫称家。韩、魏之家,晋国六卿当中的韩氏和魏氏两大家。这里有两家财富的意思。

[13] 欿(kǎn)然:视盈若虚的样子,即毫不自满。

[14] 虞:虞,同“娱”。 虞,欢乐兴奋。

[15] 皞皞:怡然自得的样子。

[16] 庸:功劳。这里指酬功、酬谢。

[17] 君子:这里是指圣人。

[18] 仁声:可作二解,一是仁德的音乐,一是仁德者的声望。译文从后者。

[19] 善政,民畏之:善政,好的政治。畏,怕、畏惧。意思是百姓守法,不敢怠慢。

[20] 善教,民之爱:善教,好的教育、教化。爱之,爱它、热爱它。意思是,由于教化,民风淳朴,上下相亲,百姓乐此民风,所以对教育真心喜爱。

[21] 良能、良知:这是两个哲学词汇。良能是指与生俱来的能力,那是不用学就有的能力。良知是指与生俱来的智慧,因此不用思考就会知道。

[22] 孩提之童:孩,小儿的笑。两三岁小儿已经会用笑来表意,让大人提抱。这里指两三岁的小孩子。

[23] 德、慧、术、知:德,德行。慧,智慧。术,技术。知,才智。

[24] 疢(chèn)疾:灾患。

[25] 孤臣孽子:孤臣,孤立的大臣。孽子,妾生的儿子,即庶子。

[26] 危:不安、危机感。

[27] 故:事故,灾病。

[28] 怍(zuò):惭愧。

[29] 大行:通行,通达。

[30] (suì)然:润泽的样子。

[31] 盎(àng):显现。

[32] 易其田畴:易,治。田畴,田地。意思是种好庄稼。

[33] 至足矣:至,极。足,充足。矣,也。这个“矣”字不译作“了”,而解释上句,所以译为“……的缘故”。至足矣,极充足的缘故。

[34] 东山: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35] 容光:小缝隙。

[36] 成章:章,乐竟为一章,即一曲奏完了,叫一乐章。这里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程度。

[37] 孳孳(zī):即“孜孜”,勤勉不懈的样子。

[38] 跖(zhí):盗跖,春秋时期郑国的大盗。

[39] 间(jiàn):异,不同,差别。

[40] 取:这里是主张的意思。

[41] 摩顶放踵(zhǒng):摩,磨。顶,头顶。放,至、扩展到。踵,足跟。摩顶放踵,从头到脚遍体鳞伤,也不足惜。

[42] 子莫:人名,鲁国的一位贤人。

[43] 介:节操。

[44] 轫(rèn):通“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45] 狎(xiǎ):亲近。

[46] 篡(cuàn):篡夺,篡位,篡权。

[47] 不素餐兮:不白吃饭哪。

[48] 王子垫:齐国的王子,名垫。

[49] 恶:何,哪。

[50] 仲子:陈仲子,齐国人。

[51] 桃应:人名,孟子的弟子。

[52] 敝(xǐ):,也作“屣”,草鞋。敝,破草鞋。

[53] 訢:同“欣”,快乐。

[54] 范:地名,在今山东范县东南。

[55] 广居:宽广的房子,比喻仁。

[56] 垤(dié)泽之门:宋国的城门,即东南门。

[57] 将:送,奉。

[58] 傅:师傅,老师。

[59] 达财:达,通达。财,通“才”。

[60] 私淑艾(yì):私,私自。淑,取。艾,通“刈”,收获。私淑艾,私下获取。

[61] 以身殉道:道,可理解为今天所说的“主义”。意思是,君子守道,不惜为道而死。

[62] 以道殉乎人:为私利,为迎合世俗或权贵,不惜放弃、破坏,甚至歪曲道。

[63] 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名更,是孟子的学生。

[64] 挟(xié):倚仗。

[65] 锐:利,这里引申为迅速。

[66] 缌(sī):指缌麻三个月的守孝服。

[67] 小功:守孝五个月,此指孝服。

[68] 流欼:饮,喝。

[69] 齿决:用牙齿把干肉啃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