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子:避免得罪世臣大家,德教纵行天下

孟子:避免得罪世臣大家,德教纵行天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说:“从事政治并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有影响的世臣大家就行了。世臣大家所敬慕的,举国上下没有不敬慕的;一国的人所敬慕的,天下的人都会敬慕。因此,德教就能纵行天下。”

凡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离娄[1]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3]之聪,不以六律[4],不能正五音[5];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6]。’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7]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8]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9]。’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10]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班那样的技巧,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借助六律,也不能校正出五音;即使有了尧、舜那样的政治素质,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理好天下。现在有的诸侯虽然有仁爱之心和爱人的声誉,但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他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他施政不能成为后代效法的榜样,因为他没有实行前代圣王之道。所以说,只有好的愿望还不足以治理好天下,有好的政策也不一定就能够实行。《诗经》说:‘不要偏离不要遗忘,一切都要遵循原有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则从未出过错。圣人已用尽了眼力,又使用圆规、曲尺、水准器、墨线,制造出方的、圆的、平的、直的各种器具,那些东西就用之不尽了;圣人已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就用之不尽了;圣人已绞尽脑汁,又施行仁政,那么仁爱便可遍行天下。所以说,筑高台必须要依靠丘陵,挖深池必须要凭借川泽。治理天下不根据前代圣王之道,能说是明智吗?因此只有仁人才适宜在领导地位。不仁的人如果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广大群众。在上的没有道德准则,在下的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百姓不相信法度,君子触犯了义理,小人触犯了刑法,国家还能生存下去简直太幸运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不足以危害国家;田地不开辟,物资不富裕,不足以危害国家。如果在上的缺乏礼义,在下的缺乏教育,各处豪强纷纷反叛,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诗经》说:‘上天正要降下动乱,不要这样饶舌多言。’饶舌多言就是啰唆。事君没有义,进退没有礼,一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啰唆。所以说,要求君主行仁政称得上‘恭’,向君主陈述善事以抑制他的邪念称得上‘敬’,如果认为君主不能行仁为善,这就是‘贼’。”

【原文】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11]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12]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13],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4]。’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要当君主,必须奉行君主之道;要当臣子,必须尽臣子之责。这两者只要都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对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百姓。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就是实行仁政和不实行仁政。’对百姓太残暴,就会身死国亡;太软弱,就会任人摆布,让人削弱国家政权。死后的谥号也只能叫‘幽’‘厉’之类的恶名,即使有孝子慈孙,经历百代也更改不了。《诗经》说:‘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远,这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15];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16]。”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施行仁政,之所以丢了天下是因为不施行仁政。国家的衰败与兴盛、生存与灭亡皆同一道理。天子不仁,就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仁,就保不住他的封国;卿大夫不仁,就保不住他的祖庙;士人和老百姓不仁,就保不住他的性命。现在有的人害怕死亡,却不愿守仁义之道,这就好像害怕喝醉却偏要去喝酒一样。”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孟子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就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对别人够好吗?我管理别人而没有管好,就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够智慧吗?我礼貌地对待别人,可别人却怠慢我,就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对别人够有礼貌吗?所以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都要多反省自己,自己做得好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诗经》上说:‘永远要遵从天命,自己努力才会幸福’”

【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译文】

孟子说:“人们常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则是个人。”

【原文】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17]。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译文】

孟子说:“从事政治并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有影响的世臣大家就行了。世臣大家所敬慕的,举国上下没有不敬慕的;一国的人所敬慕的,天下的人都会敬慕。因此,德教就能纵行天下。”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18],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19]。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20]。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21],祼将于京[22]。’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23]?’”

【译文】

孟子说:“当天下政事步入正轨的时候,道德不高的人受道德高的人役使,不太贤能的人受非常贤能的人役使;天下政治混乱的时候,势力小的人受势力大的人役使,势力弱的人受势力强的人役使。这两种情况,都取决于天意。顺从天意的生存,违背天意的灭亡。齐景公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那就只有绝路一条。’他因此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到吴国去。如今弱小的国家以强大的国家为师却以接受大国的命令为耻辱,这好比学生以接受老师的命令为耻辱一样。如果真以此为耻辱,最好以周文王为师。以周文王为师,强大的国家只需要五年,弱小的国家也只需要七年,一定可以统治天下。《诗经》说:‘殷商的子孙不止十万。上帝既已授命于周文王,他们就都是周朝的臣子。他们对周朝行臣子之礼,可见天意没有常规。殷商的臣子俊美机敏,到周朝都城参加洒酒的祭祀仪式。’孔子说:‘仁德的力量是不能按人数多少来计算的。君主如果喜好仁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如今有的人想无敌于天下却又不讲仁德,这好比热得难受又不肯去洗澡一样。《诗经》说:‘谁能够因炎热难熬,却偏偏不去找水洗澡呢?’”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24]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25];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26]。’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难道可以和不仁的人讨论问题吗?这些人看到别人有危险而无动于衷,发国难财或是在人贫困时借机取利,把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当乐趣。如果可以和不仁的人讨论问题,那怎么会发生家败国亡的事情呢?有小孩子歌唱:‘沧浪的水多么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多么混浊呀,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学生们听好啊!水清就洗帽缨,水混浊就洗脚,这是水本身所决定的。’所以人一定先有自招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家一定先有自己破败的原因,然后别人才会搞垮它;国一定先有自取讨伐的理由,然后别人才会攻打它。《太甲》说:‘上天造的孽,还可以躲避;自己造的孽,逃也逃不掉。’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27]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28]者,鹯[29]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30]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31]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夏桀和商纣之所以丢了天下,是因为百姓不再支持他们了;百姓之所以不再支持他们,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获得天下的办法是:获得百姓的支持,就能享有天下。获得百姓支持的办法是:获得民心,就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要获得民心的办法是:满足百姓的需求,不勉强他们做他们不想做的事。百姓归附仁德,就好比水向下流,兽向旷野奔跑一样。所以把鱼赶进深池的是水獭,把鸟雀赶进树林的是鹞鹰,替商汤和周武王把百姓驱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如今天下有好仁德的君主,那么别的诸侯就会把百姓送到他身边。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都不行。现在这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好像要用三年的陈艾治愈七年的病一样。如果平常不积德,一辈子也不能如愿。如果不下决心立志实行仁政,一辈子都要经受忧辱,以至于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说:‘这样能把事情办好吗?到最后还不是一起坠入无底的深渊。’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32]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放任自流的人,不能和他一起交谈;对自己丧失信心的人,不能和他共事。一开口讲话就破坏礼义,这就叫作放任自流;自己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以义行动,这就叫作对自己丧失信心。仁是人类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让最安心的归宿空着而不去居住,放着最正确的道路不走,可悲啊!”

【原文】

孟子曰:“道在迩[33]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34],而天下平。”

【译文】

孟子说:“道理近在咫尺却往远处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去做。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太平了。”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35],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孟子说:“职位低下又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就不能把老百姓治理好。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更谈不上得到上级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办法,如果侍奉父母而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就更谈不上得到朋友的信任了。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也有办法,如果扪心自问的确没用心付出真情,肯定不会讨父母喜欢。要使自己诚心诚意也有办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了。所以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如果心诚到了极点而不能使别人感动,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心不诚是不可能使别人感动的。”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36],闻文王作[37],兴曰:‘盍[38]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译文】

孟子说:“伯夷避开商纣王,住在北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来了,就说:‘怎么不去投奔他呢!我听说西伯(周文王)是善于安置老人的。’姜太公避开商纣王,住在东海边,听说周文王兴起来了,就说:‘怎么不去投奔他呢!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安置老人的。’伯夷和姜太公两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老人,他们都归于周文王,这等于天下所有的父老都归于周文王了。天下的长者都去投奔周文王,长者的子女还能到哪里去呢?诸侯中间有实行周文王的政治的,在七年之内,就一定可以掌握天下的政权了。”

【原文】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39],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40],连诸侯[41]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42]者次之。”

【译文】

孟子说:“冉求给季康子当家臣,不仅没能改变季康子的德行,反而使税粮比原来多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配做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帮助那些不行仁政的君主聚敛财富的人,都是为孔子所唾弃的,更何况是替那不实行仁政的君主去卖力攻城略地的人呢?为争夺土地而战,尸横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城里血流成河。这就是所谓为争夺土地而杀人,即使判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们的罪过。所以好战的人应该判最重的刑罚,以连横合纵怂恿诸侯打仗的人应该判轻一点的刑罚,对开垦草莽强制百姓耕种土地的人应该判再轻些的刑罚。”

【原文】

孟子曰:“存[43]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44];胸中不正,则眸子眊[45]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46]哉?”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掩饰不了一个人内心的丑恶。心思纯正,光明磊落,眼睛就会明亮;心怀叵测,眼睛就会灰暗。听一个人讲话时,要观察他的眼睛,一个人的善恶怎么能够隐藏得起来呢?”

【原文】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47]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48]哉?”

【译文】

孟子说:“对人彬彬有礼的人不会侮辱人,省吃俭用的人不会掠夺人。侮辱人又掠夺人的君主,唯恐别人不顺从自己,怎么能做到讲礼貌、重节俭呢?讲礼貌、重节俭这两种品德难道可以靠声音和笑脸表现出来吗?”

【原文】

淳于髡[49]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50]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能有体肤之亲,这是礼制吗?”

孟子回答说:“这是礼制。”

淳于髡问:“如果嫂嫂掉到水里,那么该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回答说:“嫂嫂掉到水里而不去拉她,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能有体肤之亲,是守礼制;嫂嫂掉到水里而用手去拉她,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问:“现在天下的人都掉到水里了,您为什么不拉他们上岸?”

孟子回答说:“天下的人掉到水里,要用道去援救他们;嫂嫂掉到水里了,才用手去拉她。你难道要我用手去援救天下人吗?”

【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51]。‘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52]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呢?”

孟子回答说:“这是因为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确的道理,如果这样做毫无效果,执教的人就会发火。他一发火,那就伤感情了。儿子会这样说:‘您用正确的道理教导我,您自己的言行合乎常理吗?’这样父子之间就伤感情了。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了。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使父子之间不会因为互相劝勉而彼此责难。劝勉从善而互相责备,会使父子间产生隔阂,父子间一产生隔阂,就会导致恶果。”

【原文】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晳[53],必有酒肉。将彻[54],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55]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56]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译文】

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操守最重要。自身不失去操守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我听说过。自己多行不义却能够侍奉父母的人,我从未听说过。侍奉的事有谁做不到呢?侍奉父母,是最根本的。操守的事有谁办不到呢?能坚持自身的操守,是最根本的。曾子侍奉他的父亲曾晳,每餐一定有酒肉。要撤除时,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如果曾晳问还有没有剩菜,曾子一定回答:‘有。’曾晳去世后,曾元侍奉曾子,每餐也一定有酒肉。要撤除时,就不问剩下的给谁了。如果曾子问还有没有剩菜,曾元便说:‘没有了。’想将剩余的酒菜下顿饭再拿给曾子吃。这个只能叫作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侍奉父亲,才能叫作顺心适意之养。侍奉父母能够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原文】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57]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译文】

孟子说:“那些执政的小人不值得去谴责,他们执政不好也不值得去批评。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够去纠正君主的过错。君主仁,就没有人不仁;君主义,就没有人不义;君主正直,就没有人不正直。纠正了君主的过错,国家也就安定了。”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58]之誉,有求全之毁。”

【译文】

孟子说:“有意料之外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诽谤。”

【原文】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会轻易发表言论,是因为他们觉得不用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www.daowen.com)

孟子说:“人的缺点就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原文】

乐正子从于子敖[59]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

曰:“昔者[60]。”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译文】

乐正子跟随王子敖到了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问:“你也来看我吗?”

乐正子回答说:“先生为什么这么问呢?”

孟子问:“你来了几天了?”

乐正子回答说:“昨天来的。”

孟子说:“昨天来的,那么我这么问难道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之所以这么晚才来拜访您是因为没安排好住所。”

孟子说:“你听说过找好了住所才来求见长辈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原文】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61]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译文】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跟王子敖到齐国来,只不过是为了吃喝罢了。我没有想到你学习古人之道竟是为了吃喝。”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62],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

孟子说:“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不生养后代为最大的不孝顺。舜没经过父母允许就娶了妻子,是担心自己后继无人,君子认为这就像禀告过父母一样。”

【原文】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63]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际内容是侍奉父母;义的实际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实际内容是明白什么是仁义而不违背它;礼的实际内容是能够不失其节地奉行仁义;乐的实际内容是要以行仁义之事为乐,这样就会产生乐趣,乐趣一产生就会不可抑止,不可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原文】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64]厎豫[65],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译文】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附自己,把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附自己看得像微不足道的小草,恐怕只有舜。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不可以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不可以做儿女。舜竭尽全力来侍奉父母,他父亲瞽瞍由衷地高兴,天下的人都受到了感化,瞽瞍高兴了,天下的父子的伦常也由此确定了,这就叫作大孝。”

[1] 离娄:人名,古代目力极强的人,能在百步以外看清秋毫之末。

[2] 公输子:名班,鲁国人,因此又叫鲁班。

[3] 师旷:晋平公的太师,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

[4] 六律:指古代十二音律中的六个阳律。

[5] 五音:中国音阶之名,即宫、商、角、徵、羽五音。

[6] 率由旧章:率,循、遵循。旧章,原来的典章制度。

[7] 揆(kuí):度量,估量。

[8] 度:法度。

[9] 泄泄:多语的样子。

[10] 陈善闭邪:陈,陈述、讲说。善,善道,即仁义。闭邪,堵塞邪说异端。

[11] 至:极、最。

[12] 暴其民甚:暴,残暴、暴虐。甚,过度、过火。

[13] 幽、厉:古代谥法认为“幽”和“厉”都是恶谥,是给那些暴虐的国君的谥号。

[14]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鉴,镜子。意思是,殷商有一面可借以对照的镜子,就是离它不远的夏朝。

[15] 宗庙:供奉祖先的家庙,这里借指卿大夫的采邑。

[16] 犹恶(wù)醉而强酒:犹,好像、好比。恶,厌恶、怕。强,强制、勉强。犹恶醉而强酒,好比怕醉却偏要勉强喝酒。

[17] 巨室:卿大夫之家。

[18] 小德役大德:役,役于。小德役大德,道德不高的人要被道德高的人役使。

[19] 女于吴:女,嫁女的意思。女于吴,即把女儿嫁到吴国。

[20] 其丽不亿:丽,数量。亿,古代数词,一亿等于十万。其丽不亿,它的数目不下十万。

[21] 殷士肤敏:肤,美、漂亮。敏,聪明。殷士肤敏,殷代的臣子都漂亮聪明。

[22] 将于京:,也作“灌”,祭祀的一种仪式,用酒洒地来迎接鬼神。将,助、助祭。京,周的都城镐京。将于京,在周朝的镐京,执行助祭,洒酒迎接鬼神。

[23] 濯(zhuó):洗。这里指洗浴。

[24] 沧浪:水名。

[25] 缨:帽缨,即系帽子的丝带。

[26] 活:这里的意思是“逃”。

[27] 圹:旷野。

[28] 爵:通“雀”。

[29] (zhān):一种鹰类猛禽,像鹞鹰。

[30] 艾:一种草本植物。草叶干燥后搓成绒,可用来灸病。

[31]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善、好。载,则、就。胥,相、互相、一起。溺,溺水、淹死。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怎么能办好,不过是一起落水淹死罢了。

[32] 非:诋毁,破坏。

[33] 迩:近。

[34] 长其长:第一个“长”字,引申为尊敬。第二个“长”字,意思是长辈。

[35] 不获于上:上,上级、上司、国君。不获于上,意思是得不到上司的信任。

[36] 居北海之滨:居,住、住在。滨,水边、海边上、水边上。

[37] 作:兴起。

[38] 盍:何不。

[39] 宰:家臣。这里指孔子的学生冉求,在季氏家做家臣。

[40] 服上刑:服,服刑、受罚。上刑,最重的刑。

[41] 连诸侯:联结诸侯。指合纵或连横。

[42] 辟草莱、任土地:辟,开辟、开垦。草莱,荒地。任,负担。任土地,是指负担耕稼的责任。

[43] 存:察。

[44] 眸(móu)子焉:眸,眼中瞳仁。,明亮。

[45] 眊(mǎo):眼睛看不清东西。

[46] (sōu):隐匿,躲藏。

[47] 恶(wū):同“乌”,怎么、哪里。

[48] 为(wèi):表现,做作。

[49] 淳于髡(kūn):复姓淳于,名髡,齐国人。

[50] 权:变通。

[51] 反夷矣:夷,伤感情。反夷矣,反而伤感情了。

[52] 易:换、交换。

[53] 曾:姓曾,名点,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

[54] 彻:撤除、撤去。

[55] 曾元:曾参的儿子。

[56] 亡:无,没有。

[57] 适:通“谪”,谴责、责备。

[58] 不虞(yú):虞,预料。不虞,没料到。

[59] 子敖(áo):王驩的字,齐王宠臣。

[60] 昔者:昨天。

[61] 啜(bū chuò):食、吃。啜,饮、喝。

[62] 不孝有三:不孝的事有三样:阿谀曲从,陷亲于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63] 节文:调节文饰。

[64] 瞽瞍(gǔ s6u):舜的父亲。

[65] 厎(zhǐ)豫:致、招致。豫,乐、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