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戊戌年间中国教育团体的起步、1905 年的合法化发展,到1915 年,与新文化运动相伴随,包括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等在内的一批教育社团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发展已经成熟,教育团体规模大,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活动空间相当开阔,社团章程、运行机制、活动内容等方面更显得专业化和常态化,以至有人称1915年至1935年为中国教育社团发展的“黄金时期”[34]。这些都显示,1915年是中国现代教育社团走向成熟的时间节点。
1910 年创办的尚志学会,大力引进法国文化,商务印书馆在1918 年出版了《尚志学会丛书》,后来这一丛书一直到1937年都有新书编辑出版。
随着地方教育会的出现和规范化,建立全国性的教育组织成为可能,这是现代教育社团成熟的重要基础和标志。1906 年,教育会章程颁布后,除原来已经存在的江苏学务总会等改组成教育总会外,其他省区的教育总会也相继成立。到1911 年,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浙江、河南、奉天、湖南、云南、直隶、贵州、山西、广东、四川和湖北等省建立起省一级的教育总会。[35]而全国性的中央教育会迟迟未能建立,各省教育总会大为不满。1909年在江苏学务总会的带领下,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出现在教育界的视野之中,江苏教育总会“逐渐成为不仅在江苏而且为全国的教育领导中心”[36]。学部受此刺激,也成立了中央教育会相抗衡。两者的先后组建,开了教育界与教育行政机关角力之先河。
江苏教育总会关注全国教育事业,其章程明言“联络各省教育总会,以期共同进化合于国民教育之宗旨”[37]。时任江苏教育总会会长的张謇对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团体有深刻的认识,认为但凡经营每一种事业,“均须有世界之眼光,而后可以择定一国之立足地;有全国之眼光,而后可以谋一部分之发达”[38],为江苏教育总会牵头组建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10年3月,江苏教育总会响应第二次国会请愿风潮,号召各省教育总会及学界选派代表进京请愿,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在江苏教育总会的号召下,各省教育总会及学界在这次国会请愿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初年,中国社团发展达到鼎盛,据不完全统计,从武昌起义到1913 年底公开成立的党会有682 个,但这一时期政治领域的社团是热点,政治类的社团312 个,教育类的社团增加不多,仅28 个,学术类的社团也只有52 个[39],显示教育变革的思潮尚未兴起。(www.daowen.com)
进入民国时期,地方教育会一类的教育社团都由官方教育行政人员直接参与或控制。其宗旨为研究教育,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并协助政府推行教育法令。清末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省级教育社团江苏教育会于1912 年进行了改组,由黄炎培等主持会务。
1915 年9 月15 日,《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创刊,《新青年》的作者群虽未以社团的名义出现,但从已有文献资料看,他们组织紧密,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虽各自见解不同,成分多元,其间发生过各种摩擦,甚至相互观点对立,却能为共同的使命分工合作得很有效率,共同承担了宣传新文化运动的责任,宣扬科学、民主、自由理念,具有一些社团的性质,其核心社员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普通成员有吴虞、杨昌济、刘文典、沈尹默、吴敬恒、傅斯年、罗家伦、易白沙、陶孟和、张慰慈、王星拱等。直至1920年《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胡适与陈独秀分道扬镳,这个没有明确组织体系的社团才实质性终止。
1915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建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全国多数省教育会建立并开始发生作用,运行逐步规范。1915年2月5日,颜福庆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7 月获得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1916 年2 月7 日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举行第一届大会,此后一直发挥着显著影响。1915年中国科学社、通俗教育研究会、留法勤工俭学会等多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社团建立。上述史实总体上显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中国的现代教育社团步入成熟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