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梅州:重塑梅县队球乡筑梦

梅州:重塑梅县队球乡筑梦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在这四位队员最后以梅县“足球之乡”大局为重,回到梅县足球队怀抱,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梅县足球的再次腾飞做出积极贡献。仅仅一年之后,梅县队又在省里站稳了脚跟。新组建的梅县足球队首度亮相,就夺亚军。1962年,全国乙级足球联赛中南赛区比赛在梅县举行。赛事最后,梅县队和广西队进行决赛,争夺冠军。1964年,梅县足球队根据省体委指示,代表广东青年队参加全国乙级足球联赛杭州赛区比赛。

梅州:重塑梅县队球乡筑梦

1957年,为备战第一届全运会,成立广东青年队,省里把梅县一批后起之秀“割青禾”般全部上调到广州,致使梅县运动员出现严重的“断层” 现象;加上梅县被命名“足球之乡”之后有点“翘尾巴”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梅县足球竟然输给历史上从未输过的兴宁、五华。这个现象惊动了省体委高层。为此,省体委主任秦元邦亲自写信给梅县体委主任林金新,批评梅县足球“夜郎自大”,走下坡路,要求找出原因,制定措施,尽快改变和“足球之乡”荣誉不相称的局面。

林金新主任拿着秦元邦主任的信,诚惶诚恐跑到梅县县委直接找到第一书记张正甫。张正甫看罢秦元邦的信,沉思良久,旋即决定召开县委常委会,就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中共梅县县委第一书记张正甫亲自念完秦元邦的信后,说:“这封信虽然是直接写给县体委,但实质上是在批评我们县委,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提出整改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把梅县足球重新搞上去,继续保持和发扬足球之乡的优势。”张正甫的表态和决心,把足球界和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又重新调动起来。为此,中共梅县县委、县政府决定:重新组建梅县足球队,保证物资供应,请求省体委派温集祥回梅县出任梅县足球队总教练,全面主持组建梅县足球队和训练工作。

这回,温集祥可真是“临危受命”了。有人私下对他说,基层足球不太好搞,要三思而行,但当省体委决定派温集祥回梅县时,温集祥还是乐于从命。他想,自己是“足球之乡”培育出来的,也为梅县“足球之乡”的形成出过一份力,今天,“足球之乡”的足球事业需要他,他应该义无反顾。

正当温集祥准备走马上任之时,他偶然在广州华侨大厦碰见了在印尼时的朋友林载诚。故友重逢,分外高兴。温集祥三句不离本行,将梅县足球的现状、将来和困难,以及他将回家乡重新组建梅县足球队的情况一一道来,还请林载诚回印尼后动员老朋友捐赠一些足球用品回来,支持家乡足球事业。林载诚回印尼后到处游说,说他见到了“曾有古”(温集祥在印尼华侨朋友中的昵称)如何如何。不久,林载诚就把印尼华侨朋友捐赠的300双足球鞋、300只足球和200套足球服亲自送回梅县。林载诚说,印尼华侨对家乡的足球运动十分关心、十分热心,他们都乐于捐赠,就是希望梅县队能和以前一样打出成绩来。香港一位爱国同胞听闻此事,也捐赠了100只足球。

温集祥回到梅县后才得知,中共梅县县委、县政府就梅县足球队工作再作出一项决定:由主管文教的县委书记张志姚、副县长陈秉铨和县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罗文瑾三人组成梅县足球领导小组,全权代表县委、县政府抓梅县足球,并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招兵买马,广集人才。教练方面,除请回温集祥出任梅县队总教练外,还请回在武汉中南红队的张宏元和王海华以及原四川、新疆足球队教练杨霞荪一起回来充实教练组,担任助理教练;队员方面,把广东队的梁辉元和温绍均借回梅县队,将刚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的张启鼎调回梅县队,加上梅县体校原有的一批年轻运动员梁通发、黄龙光、陈恒粦、李金昌、古晚芳、余柏荣、叶淼贤、彭友恩、刘新生、邓镇昌、陈晋干、李元申、张吉祥等重新组建梅县足球队,可谓是群贤毕至。

这里,有件往事值得一提。当时,梅县体校有四名队员跑到广西队效力去了。梅县县委领导知道后,心急如焚,不禁大怒:这还了得!县委立即派县体委主任林金新星夜兼程到广西去把四名运动员要回来,还向林金新立下“军令状”:如果这四名运动员要不回来,你林金新自己也别回梅县来了,留在广西去当体委主任!林金新当时真出了一身冷汗。好在这四位队员最后以梅县“足球之乡”大局为重,回到梅县足球队怀抱,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梅县足球的再次腾飞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保证物质供应,争取社会支持。其时,恰逢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但为了“足球之乡”的荣誉,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保证对足球队在粮食及肉类等副食品方面的供应。与此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特别是争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支持。那时,印尼归侨、时任梅县副县长的刘宜应和刘家琪等,曾给予梅县足球队大力支持。(www.daowen.com)

三是根据总教练温集祥建议,对训练方法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提出“练就三场球的体力打一场球”的口号和目标,确定大打攻势足球的指导思想。每天清晨,不管天气如何队员们都坚持从东较场跑到三角地再跑回东较场,来回近一万米,再进行其他训练。温集祥还自己撰写了一首歌词:长跑一万,变速八千,算得什么……队员们边跑边唱。许多老球迷和群众不禁赞道:似乎又见当年强民、梅县足球队刻苦训练的精神和风采。如此大的运动量,队员们确实辛苦,但挺过来了,并尝到了甜头,都说打一场比赛太轻松了。仅仅一年之后,梅县队又在省里站稳了脚跟。

新组建的梅县足球队首度亮相,就夺亚军。1962年,全国乙级足球联赛中南赛区比赛在梅县举行。赛事最后,梅县队和广西队进行决赛,争夺冠军。结果双方战成0∶0不分高下,梅县队只因净胜球比广西队少一个而屈居亚军,但人们看到了这支梅县队上升的势头和大有可为的前景。

1962年冬,国家足球队正在广州集训。温集祥向省体委建议,由省体委出面邀请国家队到梅县访问,作示范表演,推动梅县“足球之乡”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足球运动。

国家队接受了广东省体委的邀请,于1963年元宵节期间,由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李凤楼亲自率领,杨秀武任领队,年维泗和陈成达任教练的国家队到梅县访问。国家队阵容十分整齐,一代名宿悉数前来,有张俊秀、张宏根、方纫秋、史万春、王陆、陈复赉、丛者余、哈增光、高筠时、徐福生、陈家亮、陈克亮、张京天等,令“足球之乡”球迷大饱眼福,目睹了当时中国足坛一代顶尖高手的风姿,对梅县足球队和梅县地区群众性足球运动的影响十分深远。

1964年,梅县足球队根据省体委指示,代表广东青年队参加全国乙级足球联赛杭州赛区比赛。省政府秘书长娄光奇、省体委主任秦元邦亲临督战。最后一场冠亚军决赛,如梅县队胜则获冠军晋升甲级,若平或负都与冠军和升甲无缘,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生死战”。比赛行将开始前,梅县队队员正准备从运动员休息室走向球场时,但闻秦元邦洪亮而有力的声音:“喂!大家听着,我已经给你们准备好棺材了,你们放心去踢吧!”队员们闻之,开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很快就心领神会,大家会心一笑,昂首阔步走进球场。

梅县队众战将,不仅展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气概,还收获了“练就三场球的体力打一场比赛”的大运动量硕果,个个跑不死,打出了高水平,一举拿下了这场球,登上冠军宝座,从而跻身全国甲级队行列,如期实现了重新组队时立下的目标。1965年,梅县队还被国家体委指定,专程从梅县前往广州与刚刚杀入世界杯前八名的朝鲜足球队进行一场友谊赛。这对一支县足球队来说,不仅是难得的荣誉,也是对梅县足球实力和水平的认可。随后梅县队里的梁通发、李金昌、古晚芳、陈恒粦、杨干昌5名骁将,又被上调至广东足球队,延续梅县、梅州籍球员占据广东队半壁江山的景观。

20世纪60年代重新组建的梅县足球队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绩,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又让梅县“足球之乡”慢慢“香”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