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系著名的“华侨之乡”。数以千万计的中原后裔离乡背井,足迹踏遍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客不成埠”之说,是众多客家儿女到异国他乡的真实写照。他们身居海外,心系故园,报效祖国的心愿和对故土亲人的情怀长存不灭。因国家抗击日本侵略者,中断了他们与祖国亲人的联系和沟通,互无音讯。梅县很多侨眷侨属,生活处于极其艰苦的境地。“两地相思苦,亟欲盼团圆。”海外赤子们无时不在惦念着故乡亲朋好友,侨眷们亦日夜牵挂着天涯海角游子们的安危。在这样的情势下,沟通成为当务之急,开展华侨统战工作也迫在眉睫。
于是,已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温集祥向上级党组织建议,利用梅县强民体育会在南洋社会的声望和广泛影响,他以梅县强民体育会会长身份,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到中国港澳及南洋慰问侨胞、沟通侨情。温集祥这个建议,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赞赏,同意温集祥远行。
1946年夏,为争取远赴中国港澳和南洋的合法身份,温集祥巧妙地得到由梅县新任县长陈淦亲自签名的介绍信。温集祥在启程前,颇费苦心写就一篇题为《战后梅县概况》的文章,托水客先行带出,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各国华人报纸上发表。这篇署名为梅县强民体育会会长温集祥的文章,在华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温集祥来访的消息不胫而走,华侨闻之无不兴高采烈,翘首以盼。印尼成立了“为桑梓社会福利” 和“振兴梅县体育事业”筹募委员会。在泰国曼谷,梅县强民体育会创始人之一林立起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无上光荣,喜极而泣,并立即成立了一支客属足球队,准备在温集祥来到之时披甲上阵,与当地球队展开一场表演赛。
温集祥顺利到达了第一站曼谷。在“老气牯”林立起的安排下,加入泰国客属足球队与当地一支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吸引了大批华侨前来一睹“梅县球王”的风采。到新加坡,温集祥受到著名侨领胡文虎的热情欢迎,观看了一场“文虎”足球队对英国海军足球队的比赛,让温集祥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强民队击败英舰队扬眉吐气的情景。在印尼雅加达,梅县华侨更多,强民会会员也不少,有夺取首届梅县“抗日救国鼎”大赛冠军的门将曾广锡,有逆转宝安队蝉联省运会冠军的主力前锋丘振基、曾官桂等人。在他们的积极串联下,组成了一支以梅县强民体育会会员为主的梅县足球队,和当地一支足球队进行友谊赛。梅县球王温集祥的披甲上阵,在雅加达引起轰动,人们纷纷赞道:“梅县足球、强民足球果然名不虚传。”
温集祥在所到之处和各阶层的华侨接触,首先津津乐道的就是足球。“梅县球王来了”“梅县强民体育会会长来了”,这几乎成了当地人奔走相告的口头禅、见面语。他们知道梅县队蝉联广东省运会冠军,知道强民队打败球王李惠堂领衔的五华队,甚至还知道强民队勇夺“汉魂杯”“横扫湘桂”。足球,成了温集祥和侨领及广大侨胞接触、认识、建立感情、深交的媒介和催化剂,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足球外交”。温集祥万万没想到,当年在家乡足球场上的耕耘,多年后竟然在海外侨胞群体中结下如此丰硕的果实。
在印尼雅加达华侨公会为温集祥举行的盛大欢迎会上,雅加达有名望的侨领、知名人士几乎悉数到场,包括刘家琪、刘宜应、李友三、徐育梅、刘羡华、刘桃元、林琼光、李恩绅、林载诚等。侨领刘宜应在欢迎会上的讲话中,大部分的时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讲足球,说到兴奋处,竟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正是这位刘宜应,后来成了温集祥的挚友,在温集祥的“统战”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拉上其侄子刘家琪,将在印尼辛苦奋斗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全部家产带回祖国,举家在广州、梅县安居乐业。他们的举动在华侨社会引起很大轰动。不久,刘宜应出任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开了“华侨当父母官”的先河,对广大华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梅县足球还威震南粤,只要梅县队出征广州,刘宜应必定跟随助阵,还必定要在广州华侨大厦请队员们美餐一顿,以增强队员们的体力,充分体现了刘宜应深深的足球情结。
印尼华侨公会举行欢迎大会后,侨领们纷纷把来自家乡的使者请到家里做客,谈足球、叙家常。其时,抗战胜利不久,国共两党矛盾愈演愈烈,内战一触即发。潜伏在东南亚的国民党特务对温集祥若明若暗的共产党员身份早有戒备,社会上也有所传闻,因而难免让一些侨领、华侨对接触温集祥有所顾虑。一天,早就认识温集祥的雅加达《申报》主编林琼光,介绍温集祥认识侨领梅县人李恩绅。李恩绅是印尼进步侨领之一,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在华侨社会颇有威望。李恩绅了解到温集祥的难处后,拍着胸口说:“我是鲁智深,晚上我请客,温会长,你放心,保证你不会空手回去。”
是晚,李恩绅说到做到,请来了刘宜应、刘家琪、李友三、徐育梅、刘羡华、刘桃元、林琼光、林载诚等侨领,在他家里设宴。
酒过三巡,李恩绅才开口说道:“今天晚上,我请诸位来寒舍小叙,吃家乡菜、讲家乡话、说家乡事。梅县强民体育会温集祥会长代表家乡父老,万里迢迢来看望我们,说明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大家都知道,梅县足球打出了名堂,蝉联了省运会的冠军,又勇夺汉魂杯,横扫湘桂……足球为我们梅县人争了光荣、长了志气;但现在梅县公共体育场的条件还很简陋,场地不平,没有草皮,也没有下水道,一下大雨球场就变成小鱼塘……严重影响了梅县足球运动的发展。故此,陈淦县长委托温会长筹募资金,修整体育场,这是个善举。但有人担心温会长是什么共产党,想出钱,又怕遭连累。我看大可不必担心。一来,我看温会长不像共产党,像踢球的,像水客。二来,你们看,陈淦县长都敢对县党部书记黄毅说,只要能做对梅县有益的事情,什么人我都敢委托。好了,不说那么多了,我首先带头捐二百万元,如果日后有什么事,就说我李恩绅带头的。”
李恩绅一席煽情、有针对性的讲话,结果真是立竿见影,就在这饭局上赴宴者无一不认捐,一共捐得两千余万元。温集祥十分高兴。其实事前李恩绅和温集祥作了深入交谈,温集祥借李恩绅的威望说出了自己要说的话。
梅县县长陈淦收到温集祥从海外汇回的两千多万元,喜出望外,马上在东较场铺设草地、开地下水道,还在四周围起了1米多高的人字形通心栏杆。这一座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东较场规模和设施也就更加完善了。
温集祥首次远走南洋历时两个多月,结识了不少侨领和华侨朋友。回到梅县后,温集祥又向陈淦县长建议,东较场北端靠西的外面,还有一大块空地可以拿来建体育馆,他很有信心募捐到兴建梅县体育馆的经费。温集祥再次出发到南洋之前,技术人员已经将梅县体育馆的建设图纸画好了。(www.daowen.com)
1947年春,温集祥带着梅县体育馆建设规划图纸,再次来到南洋。印尼雅加达有位华侨富商,姓丘名佐荣,梅县西阳人,十分爱好体育。1945年夏天日本投降前夕,他曾率领印尼华侨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国运动会,在上层社会和体育界颇有名望。其胞弟丘陶荣,乃香港巨商。丘氏昆仲皆急公好义。温集祥在印尼由一位侨领介绍认识丘陶荣,丘陶荣听到梅县强民体育会会长造访,十分高兴,即把温集祥请到自己的豪宅热情接待。丘陶荣仔细向温集祥询问家乡情况,特别是体育和足球运动发展情况,彼此一见如故,谈笑风生。晚上家宴时,丘陶荣对温集祥说:“集祥兄,我平素爱吃鸡尾,在家里吃鸡尾是我的专利,今晚我就把鸡尾敬奉给从家乡远道而来的贵宾你吃了。”说完亲自把鸡尾夹给温集祥。
温集祥笑纳,说道:“谢谢丘先生厚爱,其实我也喜欢吃鸡尾。看来,我和丘先生真是有缘,不仅对体育、对足球有共同爱好,连吃鸡尾也趣味相投。”丘陶荣、温集祥彼此幽默的对话,引起在场客人、家人笑声不断,气氛十分融洽和谐。
饭后,温集祥把兴建梅县体育馆的设计图纸拿给丘陶荣看,边看边介绍:“体育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楼;第二部分为室内篮球场,同时可作露天剧场;第三部分为后楼,作健身房。”
丘陶荣边听边点头,甚感兴趣,即刻表示,他和胞兄丘佐荣乐意承担前楼的全部费用,首期先付一万美金,希望尽早动工。温集祥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握着丘陶荣先生的手,激动地说:“十分感谢丘先生兄弟的义举,我代表梅县体育界和父老乡亲感谢你们,我们将在前楼用大理石刻上你们兄弟的芳名,以志永存,让千秋万代铭记。这是梅县历史上第一座体育馆啊!”
第二天,当地华侨报纸均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特大喜讯,成为当时一则“爆炸新闻”。因为,一举为家乡体育事业捐赠如此巨款的尚属破天荒,不同凡响。温集祥将此款汇回给梅县县长陈淦后,梅县体育馆筹委会立即组织动工。可惜,梅县体育馆前楼刚刚建成第一层,便半途而废。直到1958年,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到梅县考察,见这一半途而废的建筑好生奇怪,便向当时梅县有关领导问个究竟。得知来龙去脉后若有所思,然后毅然决然地说:“国民党时代既然可以建起前楼,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不能续建,把全部工程完成呢?”不久,陶铸书记指示由地方政府拨款,按原来的设计图纸把它建成。叶剑英元帅还为其题了“梅县体育馆”五个大字,用镏金大理石刻,镶嵌在体育馆门楼正上方。
梅县强民体育会会长温集祥,自1946年后组织关系就由梅县转到香港南方分局,在华南分局方方书记、饶彰枫副书记直接领导下工作。用华南分局领导的话来说,温集祥的主要任务就是“添丁发财”的统战工作,温集祥也因此成了“职业革命家”。这期间强民体育会会务工作的重担,就落在副会长蓝淦和骨干张学基、杨运粦、邹应荣等人身上。
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让沉闷多时的体育和足球运动重新活跃起来,梅县举办了一次颇具规模的综合运动会。仅足球这一项目的比赛,就吸引了30多支中学足球队和七八支社会足球队参加,堪称梅县足坛一大盛事。强民足球队在队长温集祥缺席的情况下,依然以全胜战绩获得冠军,继续保持强民在梅县足坛的领先地位。
1947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时隔11年之后,又在广州拉开帷幕。梅县足球队依然以强民体育会为主组队参加。由于好些县都想拿个好名次,便争相用巨资聘请香港甲组球员加盟。相比之下,土生土长的梅县队技战术水平就难免显得稍逊一筹,加上正在东南亚忙于“添丁发财”的梅县队队长、中锋、灵魂人物温集祥未能回来参战,踢得十分艰苦,梅县队未能取得三连冠而屈居亚军。
强民体育会在近20年的生存和发展中,为梅县足球运动做出了非凡贡献,在梅县足球界和各阶层人士中,不仅具有崇高的威望,而且越来越富有吸引力。就在那时,梅县体育界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不小的事件。最出名的是梅州中学体育主任陈宜焕,率领一批学生投奔强民体育会,其中有泰国归侨学生曾雪麟、印尼归侨学生潘培根(新中国成立初期八一队主力右边锋、广州部队足球队主教练)等;接着县立中学、梅州师范及梅州女子师范等学校的体育教员邓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南红队主力门将)、钟惜松、古映霞等,也带领一批得意门生投奔强民体育会。
1947年冬,强民体育会会长温集祥(后排左起第7人),赴南洋慰问侨胞、沟通侨情回国向梅县党组织汇报工作后,率领强民足球队一行赴丙村进行访问比赛。图为出发前在梅城强民体育会会所温清利家私店前合影留念
这时,强民体育会未雨绸缪,为了培养接班人,保持强民足球在全县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别出心裁地组建“百磅足球队”(队员体重100磅以下)。队员有曾雪麟、潘培根、杨霞荪(新中国成立初期八一队主力左边锋,后为四川、新疆、梅县足球队教练)、张崇阶(又名张逸,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部队足球队主力前锋,后为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教授)、张腾云(台湾木兰女子足球队三夺亚洲杯冠军原主教练)、罗波(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东军区足球队主力前锋)、杨友标(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军区主力后卫)等。这批当年强民“百磅足球队”的成员,新中国成立初期驰骋在中国足坛的骁将,都是在梅县强民体育会摇篮里孕育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