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与超媒体系统就是完成生成并只使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的软硬件的总称。从理论上讲可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表现层——用户接口;超文本抽象机层——节点和链;数据库层——存储、共享数据和网络访问。这是Combell和Goodman提出的一个比较标准的超文本系统结构模型。但由于国际标准尚未形成,所以实际上现有的超文本与超媒体系统大都没有完全遵循这个系统结构模型,或多或少地混入了其他特征。Dexter小组也提出了一种Dexter参考模型。与上述模型比较起来,Dexter参考模型除了术语不同并且更加明确了层次之间的接口之外,两个模型还是基本相似的。图1-2给出了两个模型的层次图。下面,重点介绍Campbell和Goodman提出的HAM(Hypertext Abstract Machine,超文本抽象机)模型。
图1-2 超文本与超媒体系统的两个模型
1988年,Campbell和Goodman提出HAM模型。HAM模型把超文本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用户接口层、HAM层、数据库层,如图1-3所示。
图1-3 HAM模型
1.数据库层(www.daowen.com)
数据库层是模型中的最底层,比普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更为简单,用于处理所有信息存储中的传统问题。首先,它要保证信息的存取操作对于高层的超文本抽象机来说是透明的,即无论高层访问的信息是存储在本地或存储在远地,是存储在一台计算机中还是存储在多台计算机中,数据库层都能保证正确存取。不仅如此,数据库层还要处理其他传统的数据库问题,如多用户并发访问信息的安全性、版本维护以及响应速度等问题。另外,就数据库层而言,超文本的节点和链都是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数据对象。它们各自占据若干比特的存储空间,构成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用户可修改的单元。因此,对于数据库层来说,了解比它的数据对象的信息更多的信息,是很有用的。增加对节点和链的索引和查询信息,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数据空间,并提高响应速度。因此,在超文本数据库层的设计中,实际上用到了大量传统数据库的思想和方法。
2.超文本抽象机层
超文本抽象机层(Hypertext Abstract Machine,HAM)介于数据库及用户接口层之间,这一层决定了超文本系统节点和链的基本特点,记录了节点之间链的关系,并保存了有关节点和链的结构信息。在这一层中可以了解到每个相关联的属性,如每个节点都有“主”属性(如用户修改权限、版本号或关键词等),链则可定义其类型(如基本链,交叉索引链等)、访问权限、版本、条件等。
另外,虽然超文本与超媒体系统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最终标准化工作要求超文本系统之间必须具有相互传送或接收信息的能力,因此必须提供信息转换格式。而HAM层就是实现超文本输入/输出格式标准化转换的最佳层次。用户接口层各个超文本系统又各具风格,不尽相同,因此难以统一。超文本的格式转换比在节点中简单地转换混合数据要困难得多,尽管它也存在非ASCII码信息的非标准数据格式问题(如图形、视频等),但问题是超文本的转换不仅要转换节点中的多媒体混合数据,还要求传送信息之间的链接关系,它可能传送了基本链(如A→B)的信息,但丢失了其他的链接信息。例如有些超文本系统(如Inter-media)就有这样的链,它可以指向在目的节点中一个特殊字符的字符串,而有些超文本系统如Hyperties的指针则指向整个目的节点,那么从Intermedia到Hyperties超文本转换或传送就要丢失一些重要的链接信息。
3.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处理HAM中的信息表现,包括诸如什么命令对用户有效、如何显示节点和链、是否要包括总体图解及多媒体信息的表现组织等。假设超文本系统的HAM层定义了许多种类的节点和链,但用户接口层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规定哪些节点和链是可见的,哪些是不可见的。例如,在辅助教学应用中要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触发答案的链及答案节点对于学生来讲就是不可见的,但对教师却应是可见的。另外,导航工具也是用户接口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用于浏览、查询节点、防止用户迷路的交互工具。它可以用图形化的方式表示出一个超文本或超媒体网络的结构图,与在数据库层中存储的节点和链一一对应,这种导航工具被称之为导航图(或浏览器)。总之,用户接口层是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人—机交互的窗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用户接口层也会越来越接近于人的交互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