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008年是我国旅行社双向开放和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01年,旅游业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饭店、餐饮、景点等已充分与国际接轨,旅行社的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加入WTO的重点谈判内容。为了履行“入世”承诺,国务院在2001年12月重新修改了《旅行社条例》,增加了“外商投资旅行社的特别规定”,就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设立条件、注册资本、中外方出资比例、分支机构设立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条例》降低了合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金标准,取消了一家外国投资者只能设立一家旅行社的要求。中外双方只要符合《条例》中规定的条件,即可申请设立合资旅行社,经营入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2003年6月,由国家旅游局和商务部联合制定、发布了《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进一步降低了外商投资国内旅行社的门槛,放宽了对其的限制。原本规定外商控股或外商独资旅行社注册资本不少于400万元人民币,降低为“注册资本不少于250万元人民币”;原本规定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方设立控股或独资旅行社的范围限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5个城市,修改后的《暂行规定》取消了此条规定。同时,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将逐步放开合资旅行社中外方出资比例限制,在2003年底以前允许外商在合资旅行社中控股,在2005年底前允许成立外商独资旅行社。在一系列的政策开放下,2003年12月1日,中国首家外资控股旅行社——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隆重开业;紧接着第二天,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日航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日航国旅)在北京成立。在接下来的数年,又有几十家国际旅行社企业进入中国。
这一时期,在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中国旅行社业也在积极地对内开放。2002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到2002年底,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达到了131亿美元,特许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行社的数量也由原来的68家猛增到528家。[7]对内开放还体现在国旅、中旅、中青旅、广之旅、春秋国旅等一批有实力的旅行社通过并购、特许经营、合同代理、联盟等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潜规则”。(www.daowen.com)
截止到2008年年底,中国的入境游客达到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 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 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全国旅行社数量达到20 110家,比上年末增加1 16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 970家,比上年末增加173家;国内旅行社18 140家,比上年末增加994家;外商投资旅行社28家,比上年末增加7家。2008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521.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 665人民币.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际缴纳税金11.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9%。[8]无论是从出入境总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行社的数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都可以看出,在旅游业和旅行社业的双向开放下,即便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旅游业在这一阶段仍持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