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卦震:《周易》震卦意象释卦及应对剧烈变动之道

卦震:《周易》震卦意象释卦及应对剧烈变动之道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卦名《序卦传》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而以八卦象征家庭,乾坤为父母,则震为长子。震卦之象,一阳起于下而载双阴,所以说“震起也”。卦象震为上下二卦皆同之重卦。六三阴柔,不中不正,居下卦震之顶而与居上卦震之底的九四阳刚相比,时刻处于震动之境,惶惶不安。卦德震卦体现地震、雷击等自然演变以至社会人事领域发生剧烈变动时的应对之道。卦主震之发生,原在阳动于下。

卦震:《周易》震卦意象释卦及应对剧烈变动之道

卦名 《序卦传》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杂卦传》曰:“震起也。”“器”指鼎,鼎用来祭享。在一般情况下长子主祭,故谓“主器者”。而以八卦象征家庭,乾坤为父母,则震为长子。如以八卦体现物性,则震又象征“动”。震卦之象,一阳起于下而载双阴,所以说“震起也”。

卦象 震为上下二卦皆同之重卦。象征龙、雷、长子、足,性动。《象传》曰:“洊雷,震”。“洊”(jiàn)如“兼”,程颐释曰:“洊,重袭也。上下皆震,故为洊雷。”卦辞云:“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虩(xì)虩”,顾虑不安之貌;“匕”(bǐ),古时饭勺;“鬯”(chànɡ),古时祭祀用酒。“匕鬯”代表“主器者”,即长子。“震来虩虩”,地震(或雷击)来临,一片恐慌。《彖传》认为“恐致福也”。因为恐惧,人们才会警惕,认真研究对策以求福安。而“笑言哑哑”,谈笑自若,表明人们已有准备,所以《彖传》说“后有则也”,即人们经过恐惧、警觉之后,研究出了一套对付地震的办法。至于“震惊百里”,《彖传》的解释是:“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即远者惊恐,近者惧怕,(通过现实的严峻锻炼)就可以成为真正合格的主祭者,走出乡里担负起保家卫国之重任。

初九阳刚得正,当震之始,能够恐惧戒慎,所以可保吉祥。爻辞云:“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象传》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与《彖传》同。

六二阴柔,顺时守中,震来虽遇惊险,终得平安。爻辞云:“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即地震到来发生危险,思忖度量(亿通忆,涵思量之义),当丧失财产(“贝”为古代货币),逃登九重高山。不去追逐失物,七日之后仍可获得。《象传》认为“震来厉”是由于“乘刚也”,即六二阴柔居于初九阳刚之上。初九当震之始,六二难免危险。

六三阴柔,不中不正,居下卦震之顶而与居上卦震之底的九四阳刚相比,时刻处于震动之境,惶惶不安。爻辞曰:“震苏苏,震行无眚。”程颐解曰:“苏苏,神气缓散自失之状……若因震惧而能行,去不正就正,则可以无过。眚(shěnɡ),过也。”《象传》指出:“震苏苏”,震得神情恍惚,是由于“位不当也”。

九四阳刚不正而与阴柔不正之六三相比,上受双阴重压,下有双阴反挤,如同身陷泥坎,不能自拔。爻辞云:“震遂泥。”程颐释曰:“遂,无反之意”;“泥,滞溺也”。震入泥中而未能反身自救,则显滞溺之状。《象传》认为“震遂泥”,表明“未光也”,即九四未能光大阳刚应有的刚健自强之德。(www.daowen.com)

六五阴柔,居上卦震之中,前进则达震顶,回来又入震源,往来皆有危险。故爻辞云:“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即地震之时,往来皆危,经思考(亿同忆)不会发生损失,于是举行祭祀(据李光地诠释:“《春秋》凡祭祀皆曰‘有事’”)。《象传》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因为六五震时坚守中道,虽行动危险而仍能办成其事,没有大损失。

上六以阴柔之体而居震之极,惊惧莫名。爻辞云:“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程颐释曰:“索索,消索不存之状……其惊惧之甚,志气殚索也。”“矍矍,不安定貌。”大意谓震时惊惧抖索,目光游移不定,出行将遇凶险。但地震(或雷击)不会伤到他的身体,而会伤及邻居,没有灾祸。如此时进行婚嫁,则将产生怨言。《象传》指出:“震索索”是由于上六未能掌握中道,“中未得也”。“虽凶无咎”则是“畏邻戒也”,即畏惧邻居受震而加强了自身的戒备,所以虽凶险而无祸害。

卦德 震卦体现地震、雷击等自然演变以至社会人事领域发生剧烈变动时的应对之道。核心还是两个字:中正。所以《象传》提出“君子以恐惧修省”。有所畏惧,知所戒慎,进修德业,反省自我,襟怀坦荡,事有良策,则地震雷劈,又何惧哉!而总结经验教训,事前严谨防范,当收未雨绸缪之功。

卦主 震之发生,原在阳动于下。初九以阳居震之底,刚正坚实,中比六二,兼成卦与主卦之主。

卦变 如初九由阳转阴化成初六,震卦变为豫卦()。从而生动地表明,消除震源关键在于做好基础工作,达到下顺和(坤)而上有为(震),如《象传》所言:“雷出地奋”,“作乐崇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