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起因不宜简单化地断定为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更不应归纳为“性欲冲动”。因为如果是这种冲动,应当在人的青壮年时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频繁,但事实上这个阶段并非梦的盛产季节。孩提时代倒是更多梦境。许多人一定还记得,童稚时夜尿床上往往先得一梦:急急忙忙地找个场所撒尿,迷迷糊糊睁开眼来,内裤粘着被单已经湿透了。表面看来,也许这里联系着一个“本能”问题:孩子要撒尿,所以会做梦。然而,深入一步审察结论应是:孩子撒尿(将要撒尿或正在撒尿),所以做梦;撒尿完毕,梦即破灭。而大多数不尿床的孩子也都能从反方证明,排除积尿通常是一种意识可控的、无须特别压抑的行为,从而不必通过梦境释放压力以求“愿望的达成”。
那么,如何看待上述童梦呢?如果参照意象思维原理,梦境其实是无意向的意象群体在大脑记忆屏幕上的随机组合与流动。意象为什么无意向?因为意觉在睡眠中保持着半休息状态,不能辨识意义、明确意向而选择合适的意象。那么,无意向的意象又由何而来?前已拟文阐述,意象系由消息触发意觉而生。在意觉半休息而无意向的状态下,产生多重意象而非单一意象(正如一声春雷,从冬眠状态惊醒的不只一条蛇,而是一群动物)。初始的意象在群体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阴阳推移”而造就大脑内部新的消息源,产生新的意觉和新的意象群。当然,也可能从大脑外部传入新的消息,如躯体转动、环境变化等等,促使大脑通过意觉干预意象演变,不断地进行连锁反应,从而不断地发展意象情景,编织出一段又一段、一个又一个大多无法用理性解释的故事。(www.daowen.com)
梦境初起的关节点,在于触动初始意觉的初始消息。以上述童梦为例,孩子膀胱的满溢应当成为构筑初始消息的最大可能。正是这个初始消息,触发意觉而产生初始意象:急于找一个场所撒尿。而基于意象的多重性,即使同一个孩子在相同的身体情况、相同的环境和相同的精神状态下,若在不同时间做梦则撒尿的场所可能不同,撒尿的背景可能不同,撒尿的过程可能不同,撒尿的情绪可能不同,甚至撒尿的主体也可能不同(即甚至不是自己,而是梦见别人撒尿)!它充分表明了梦中意象的多重性与随机性,表明了梦中意觉对意象展示的无意向性(但并不排除意象自身原己存贮在内的潜意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