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义之天:《周易》今论及意象释卦

道义之天:《周易》今论及意象释卦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笔者认为,从孔子的博大心胸出发,“天”应指道义。由此看来,“主宰之天”最终还应回归于“道义之天”。尽管如此,他仍抱定道义之纲,绝不怨天尤人,坚持“下学而上达”。这样的志趣、这样的品行,“大概也只有天知道了吧”!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道义之天:《周易》今论及意象释卦

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天”与《易传》中的“天”,就义理层面说是完全一致的,但《易传》以独具一格的风貌,视“天”为道德性命之源。

人们对“天”的认识,一般可分为自然的、道义的和主宰(神灵)的三种意涵。《论语》中,孔子涉及“天”的语句共八处,其中自然之“天”如下两处: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8·19)

其他六处,既若主宰之“天”,又若道义之天,需要作些剖析而下判断。

1.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

这是孔子在卫国时回答大臣王孙贾的话。王孙贾问语中的“奥”(神)与“灶”(神)均系隐喻,孔子答话中的“天”同样是隐喻。有的学者认为“天”指卫灵公,不无一点道理。但笔者认为,从孔子的博大心胸出发,“天”应指道义。

2.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

从字面上看,“天生德于予”,似乎“天”成了万能的主宰者。但细加体会,这里的主宰者其实是“予”:“我有天生之德,你桓魋再凶暴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此语表现了面对危难,大义凛然。此时,他所要强调的始终是“德”,“天生”只是德的形容词而彰显德的崇高,伟大与内蕴战无不胜的力量,以增强弟子们知难而进的信心与勇气。可以认为,孔子借此机会又因时因地地进行了一席生动、现实的道义教育

3.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这里的“天”,确实表现出“主宰之天”的特征。然而,孔子唯有根据道义才能断定:“天”是不会丧斯文的,所以匡人对他是无可奈何的。由此看来,“主宰之天”最终还应回归于“道义之天”。

4.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

这句话里的“天”,是拟人之“天”,似乎“天”具有知觉。而究其语言环境,其实是孔子在感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发出的叹息。尽管如此,他仍抱定道义之纲,绝不怨天尤人,坚持“下学而上达”。这样的志趣、这样的品行,“大概也只有天知道了吧”!

5.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这是孔子为表白自己急切中迸发的赌咒。这里,“天”虽披着神灵外衣,但更突显其公正之心。“天”之所厌者,即道义之所贬者。如此看来,神灵之“天”始终离不开道义之“天”。

6.吾谁欺?欺天乎?(9·12)

这是孔子因子路等人违反丧礼而恼怒中说的一句气语。孔子认为自己并非公侯,死时不应配臣奉侍而子路却令门人为臣,是一种僭礼的欺骗行为,所以才发出“我欺骗谁?欺骗天吗”这样强烈的言词。而上述“欺天”之言,实则道义之言。

以上六处说“天”的文句,或直接赋“天”以道义,或让人领悟“天”与道义息息相关。其实,即使在前述两处自然之“天”的文句中,同样充满着道义的浩然之气。第一处“天何言哉”揭示着自然之天通过四时运作,百物生长而行道义的不言之教;第二处“唯天为大”则通过赞颂天的伟大而赞颂以天为道义准则的尧的英明。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在《周易大传》中孔子对“天”生动而丰富的描述如下。

(一)自然之天

1.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彖上·乾》)

2.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彖上·乾》)

3.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彖上·坤》)

4.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彖上·屯》)

5.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彖上·豫》)

6.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彖上·豫》)

7.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彖上·剥》)

8.七日来复,天行也。(《彖上·复》)

9.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彖上·坎》)

10.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彖上·咸》)

11.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彖上·恒》)

12.天地睽而其事同也。(《彖上·睽》)

13.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彖下·姤》)

14.天地革而四时成。(《彖下·革》)

15.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彖下·丰》)

16.天地节而四时成。(《彖下·节》)

1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上·乾》)

18.云上于天,需。(《象上·需》)

19.天与水违行,讼。(《象上·讼》)

20.风行天上,小畜。(《象上·小畜》)

21.上天下泽,履。(《象上·履》)

22.天地交,泰。(《象上·泰》)

23.天地不交,否。(《象上·否》)

24.天与火,同人。(象上·同人)

25.火在天上,大有。(《象上·大有》)

26.天在山中,大畜。(《象上·大畜》)

27.天下有山,遯。(《象下·遯》)

28.雷在天上,大壮。(《象下·大壮》)

29.泽上于天,夬。(《象下·夬》)

30.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象下·姤》)

31.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象下·中孚》)

32.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系辞上》第一章)

33.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系辞上》第一章)

34.《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上》第四章)(www.daowen.com)

35.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系辞上》第四章)

36.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第四章)

37.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系辞上》第六章)

38.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辞上》第七章)

39.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系辞上》第九章)

40.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系辞上》第十章)

41.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系辞上》第十一章)

42.仰则观法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系辞下》第二章)

43.飞龙在天……本乎天者亲上。(《文言·乾·九五》)

44.飞龙在天,上治也。(《文言·乾·九五》)

45.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文言·乾》)

46.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文言·乾·九三》)

47.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文言·坤·上六》)

48.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第一章)

49.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第二章)

50.乾,天也,(《说卦》第十章)

51.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说卦》第十一章)

52.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上》)

53.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下》)

(二)道义之天

1.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彖上·需》)

2.小往大来,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彖上·泰》)

3.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彖上·否》)

4.其德刚健中正,应乎天而时行。(《彖上·大有》)

5.天道下济而光明。(《彖上·谦》)

6.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彖上·临》)

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彖上·贲》)

8.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彖上·复》)

9.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彖上·无妄》)

10.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彖上·大壮》)

11.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彖上·家人》)

12.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彖下·归妹》)

13.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彖下·中孚》)

14.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彖下·兑》)

15.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象上·大有》)

16.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系辞上》第十一章)

17.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系辞上》第十一章)

18.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系辞上》第十二章)

19.天地之道,贞观者也。(《系辞下》第一章)

20.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文言·乾·九五》)

21.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文言·乾·用九》)

22.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文言·乾·九五》)

23.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文言·坤》)

(三)主宰之天

1.大有上吉,自天祐也。(《象上·大有》)

2.天命不祐,行矣哉。(《彖上·无妄》)

3.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上》第二章)

4.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上》第十二章)

5.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下》第二章)

上述涉“天”文句合计八十一处,可谓浓墨重彩。它表明,孔子晚年已由以《论语》为窗口的“修齐治平”说教向以《易传》为庭堂的道德哲理阐述发展。而对于天地的认识,显然成为从形而下的实践向形而上的认识升华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这种道德哲理是借助阐释《周易古经》而展示其真理性与权威性的,所以更须与作为经典基石的门户卦乾坤密切联系起来。孔子认为:“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系辞上》第十二章)乾坤是什么?乾坤物化为天地,玄化为阴阳,内化为刚柔,外化为动静。孔子指出:“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第六章)由此可见,天地与乾坤融和贯通,既系《易》之缊,又系《易》之门。缊者,精义要旨之宝藏也。门者,登堂入室之通道也。而坤随乾转,地承天行,对天的认知同时包涵了对地的体察,所以,在《周易大传》阐明的道德哲理体系中,“天”必然地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得到广泛发挥与大力阐扬。

尽管《易传》的“天”更加广大玄深,多姿多彩,但与《论语》一样,它集中地显示着道义的意涵。上列二十三处经过归类的“道义之天”自不待言,即或五十三处“自然之天”,绝大多数也都与道义相缘。因为在孔子的心目中,天地自然皆本乎道义。人居天地之间,三才均循道义而一脉相通。所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其逻辑发展便是“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仿此,“天行健”则启示人们“自强不息”,“地势坤”则启示人们“厚德载物”……看来,如果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也许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吾道一以贯之”,但“道”的涵义则远远超越了曾参所理解的“忠恕而已”,因为这个“道”深深地切入了世界的本原。

最后,《易传》中还说到五处“主宰之天”,其共同特点是“天”都具有“祐”或“不祐”的意志。在这里如何评价孔子对天的理念,关键在于对“祐”的释义。什么是“祐”?孔子明确地解答说:“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系辞上》第十二章)他告诉我们:“天祐”即“天助”。天助谁?天助顺天者。即对顺天而动、顺时而行、顺道义而为者,天必祐之。于是,我们又通过孔子的阐释,把天的主宰性转化为一以贯之的道义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