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意象释卦:从不变到可变

《周易》意象释卦:从不变到可变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天的参与下,命的必然性内涵进一步加强。即面对乾道变化的客观规律,要求人们与之相适应,以变应变,不断端正对于性命的认识、期望与实践方向,力求达到保合大和的理想境界,以利坚守正道。但是,《易传》更强调自己变革自己的命,当然是变革恶命,争取善命。其理论纲领则是《彖传》提出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这就是《易传》关于在运动变化中把握性命的辩证法。

《周易》意象释卦:从不变到可变

“性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传统哲学的一个热门命题。《论语》说“性”不多,说“命”不少。“性”一般指人的本然品质,人与人之间相差无几,所以孔子在《论语》中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着眼于生理角度,他老人家又得出结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则解释为“食,色,性也”。关于“命”,《论语》将其描述为某种神圣的必然:“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所以,君子要“畏天命”。而孔子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与天结合起来,命以天为本,天以命为能。实际上,《论语》中所云“天生德于予”,“天之将丧斯文也”,“不怨天,不尤人”等言辞中的“天”,基本上均与“天命”同义。天以命显,命执于天。在天的参与下,命的必然性内涵进一步加强。《礼记》云:“天命之谓性。”汉代的董仲舒解释道:“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唐孔颖达说:“性者,天生之质,有刚柔迟速之别。”北宋程颐则认为:“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概而言之,以《论语》为理源的性与命都是天生的必然,不可改变,也无法改变。

然而,孔子在研究、运用和阐述《周易》的过程中终于发觉,随着乾坤的推移运作,性命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他在《彖传》中鲜明地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即面对乾道变化的客观规律,要求人们与之相适应,以变应变,不断端正对于性命的认识、期望与实践方向,力求达到保合大和的理想境界,以利坚守正道。《系辞传》在论述“一阴一阳之谓道”后,紧接着提出:“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并明确指出:“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朱熹对此解释说:“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谓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这显然受着孟子“性善论”的影响,有失偏颇。因为倘若“成性”是“本成之性”,何必“存而又存”。所以,《易传》所说的“成性”,不是“本成之性”,而主要指“本成之性”基础上的“养成之性”。养成之性即后天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寓善恶于其中。本成之性即先天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无善恶可分。后天之性可以变化,先天之性亦绝非一成不变,否则,生物如何进化?古猿又怎么演进为人?现代科学揭示,人性的奥秘蕴藏于基因。而《易传》的哲思则告诉我们:只有“存而又存”地不断修习养成善良的品性,才能打开人类道义的大门,并且在不断的品德积淀中更新去恶从善的人性基因。(www.daowen.com)

性可以变,命呢?按照《论语》的观点,命受之于人,施之于天。而天是拥有超人力量的,必须“畏天命”。“天生德于予”也好,“天厌之”也好,“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也好,都是确定不移、不可更变的天的意志。但必须指出,《论语》所反映的这种天意或天命,绝不是神灵的天意或天命,而是道义的天意或天命。如果说神灵的天意必定是头脑糊涂的人的想象,那么道义的天意常常是坚持正统的人的想象。而正统的基本观念植根于对“君权天授”的确认或默认,恰恰从本质上否定与背离了在权利面前人人平等的道义原则。于是在道不我行或德无善报的情况下,坚持正统者只能倡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或慨叹“天丧予,天丧予”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周易》的启迪下,孔子晚年的“天命观”出现了重大的突破,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此天命已非莫名其妙的天意,而应当被理解为自然规律、社会准则和人的历史使命了。自然规律表现为天道,社会准则表现为人道,人的历史使命则表现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对这种“道”,《易传》赋予了“阴阳变通”的哲理意义,其基础是“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要掌握“命”,就要尽可能地修养好“性”;而要修养好“性”,就必须“穷理”,即极其深入地探究并实践阴阳之道,变中求通,达到“顺时、当位、居中、得正”,逢凶化吉,转否为泰,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天命不可违”的僵死教条。孔子以史为鉴,借卦明义,在《彖传》中情不自禁地为必要的社会变革击节赞赏:“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在这里,孔子鲜明地把“命”与“天”区分开来:“命”是可革的,“天”是要顺的。所谓革命,不是革客观规律的命,而是革背弃道义、违反天道与人道者的命。命可以变革,甚至君王的命也可以变革,何况其他人呢!但是,《易传》更强调自己变革自己的命,当然是变革恶命,争取善命。其基本方法就是《系辞传》所说的“趣时”、“通变”、“极深而研几”、“彰往而察来”、“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即与时俱进,适应变化,深入观察研究时机,由已知推求未知,通晓阴阳变化的道理而推知未来人事发展的可能结果,吉则趋之,凶则避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其理论纲领则是《彖传》提出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正性,提高人的素质;正命,力求趋吉避凶。正性可以正命,正命先须正性。这就是《易传》关于在运动变化中把握性命的辩证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