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意象释卦:从德行的仁义到人道的仁义

《周易》意象释卦:从德行的仁义到人道的仁义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孔子将方法之道提升到本原之道是为了突出道的神圣性与必然性,那么,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义,使之从一般的德行提升到崇高的人道,则是为了从根本上启发人的理智与觉悟。然而,到了孔子晚年,他对仁义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居人道核心的仁义,相对相成。以体言之,仁为阳,义为阴;以用言之,仁为柔,义为刚。上述多层架构的道德大厦,飘扬着仁义交织的人道大旗,巍然兀立于天地之间,发人深省,促人感悟。

《周易》意象释卦:从德行的仁义到人道的仁义

如果说孔子将方法之道提升到本原之道是为了突出道的神圣性与必然性,那么,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义,使之从一般的德行提升到崇高的人道,则是为了从根本上启发人的理智与觉悟。因为孔子传述《周易》,推究天人,目的在于假天之名,求人之实,“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论语》说仁,俯拾皆是。第一篇《学而》就有多种说法:“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矣仁!”“泛爱众而亲仁。”接着讲仁与礼乐的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但是,究竟什么是“仁”,孔子并无前后一致的回答。或曰:“仁者,其言也讱。”或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而说得最恳切、最明白的则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总之,《论语》里的“仁”,仅仅表现为一般的德行,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一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其时孔子的心目中,可以列入一流的从政之士,最主要的标准是“不辱君命”。至于“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只能列入二流。而“孝悌”恰恰是“为仁之本”。所以,“仁”虽重要,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却未被《论语》明定为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准。至于“义”,其价值与功能大体与“仁”相似,“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而,到了孔子晚年,他对仁义进行了全新的定位。《易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三才密切相依,人才居中而涵肩负天地大任之精义。天道地道,归根结底不能离开人道。诚若《易传》所言:“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人道者,人之本原也,人之成为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也。在实践中,人道即是人德的核心,人德的中枢,人德的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居人道核心的仁义,相对相成。以体言之,仁为阳,义为阴;以用言之,仁为柔,义为刚。阴阳合体而刚柔同德,成为《周易》道德体系的纲领。如果说《论语》的道德论述是零散的、堆砌的、语录式的,《易传》的道德论述则是完整的、周密的、哲思型的。它以精妙绝伦的手法构筑起多层次的道德平台。第一层次是总体把握的“四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善之长”意在“体仁”,“嘉之会”意在“合礼”,“义之和”意在“利物”,“事之干”意在“贞固”(坚守正道)。第二层次是具体行为准则的“九德”:“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第三层次是观象明道的卦德,以六十四卦为载体,以《象传》为导引,可谓卦卦寓道,爻爻见德。第四层次是随时而论,因事而议。例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等等。上述多层架构的道德大厦,飘扬着仁义交织的人道大旗,巍然兀立于天地之间,发人深省,促人感悟。(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