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意象悟道:揭示孔子传述的证据》

《《周易》意象悟道:揭示孔子传述的证据》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学者认为,《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及其生平的权威著作,但它很少有关《周易》的言辞,所以孔子传《易》缺乏根据。事实上,只要细加分析,通过《论语》完全可以读出孔子对《周易》高度崇尚的心情,读出孔子对《周易》认真研讨的态度,读出孔子对《周易》深入理解的体验。这表明孔子不仅研读《周易》,而且联系自我经历,进行过深刻的反思。须知《论语》以如此大段的文辞反映孔子对《周易》的看法,分量是很重的。

《《周易》意象悟道:揭示孔子传述的证据》

一些学者认为,《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及其生平的权威著作,但它很少有关《周易》的言辞,所以孔子传《易》缺乏根据。

事实上,只要细加分析,通过《论语》完全可以读出孔子对《周易》高度崇尚的心情,读出孔子对《周易》认真研讨的态度,读出孔子对《周易》深入理解的体验。

第一,《论语·述而》云:“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谓“如果多给我几年时间,五十岁以来就认真研习《周易》,就可以不犯重大过错了”(有人借《鲁论》“易,读如亦”,将“读音如亦”纂改为“字义如亦”,并将逗号标点移至“学”后,来论证孔子从未研学《周易》,既于文理不通,亦违“十有五而志于学”之说)。这表明孔子不仅研读《周易》,而且联系自我经历,进行过深刻的反思。看来,孔子五十岁后步步高升,一时喜形于色,但至五十四岁被迫抛井离乡,周游列国,有时竟至“累累如丧家之犬”,其间不可能不存在错失。所以,避免大过是他的人生体会,也是他作为过来人对学生提出的希望。欲求“无大过”,应当早学《易》。这一点,他在《系辞传》中的多次强调足以印证。诸如“无咎者善补过也”,“震无咎者存乎悔”,“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等。“无咎”就是“无大过”。

第二,《论语·子路篇》谓,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周易·恒卦·九三》爻辞,孔子以此启导教育学生,足见其对《周易》的崇尚与经常研习而熟记心头。但是,疑孔论者抓住“不占而已”四字,认为孔子既称“不占”,表明他并不看重《周易》,有关经文只是“顺口说说”而已。这实在是蓄意曲解。须知《论语》以如此大段的文辞反映孔子对《周易》的看法(其间已略去许多师生之间问答的情节),分量是很重的。想当年,巫医是一项社会尊重的高门槛职业,巫以解疑,医以治病,直接关联着人生安危。一般说来,巫者多通《易》理医道,医者亦知筮占《易》理。他们要求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不能恒久地坚持道德诚信的人是不可以担任巫医之职的。那么,对这种人怎么办呢?孔子的答复是“不占而已”,即不去向他们占问,不去向他们求助罢了。而并不是说孔子自己“不占罢了”。孔子在《系辞传》中宣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当然,孔子倡行的不是陷入迷信之占,而是阐扬义理之占。诚若他在《帛书·要》中所言:“吾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同途,同行占卜之方法;殊归,各有自己的目的。孔子的目的就是安于居“《易》之序”,即按《易》所昭示的规律、秩序平安地生活;乐于玩“爻之辞”,即依卦爻文辞兴致盎然地玩味、探究其内容与义理。对此,东汉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鲁国打算讨伐越国,占筮得《鼎卦·九四》,爻辞为“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子路单就字面分析,认为行军必当用足,足被折断,自属凶险。而孔子判断说:“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出征果获大胜。看来,孔子是站在道义立场上作出的理性结论。也许,他还会建议鲁君注意训练水兵呢?(按:《论衡》此例,史书未见其事。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有载:孔子为解齐国侵鲁之危,要求门生挺身而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贡请行,孔子许之。”为此子贡曾赴越国说服勾践,共图战伐之策而获大捷。司马迁记曰:“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王充所言“伐越”,是否为“用越伐吴”之误?)(www.daowen.com)

第三,《论语》引子贡之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从侧面反证孔子晚年对《周易》引出的性与天道很有研究且给一些弟子讲解;只是子贡因经商等事所羁,不能像周游列国期间那样随侍孔子左右,于是发出了“不可得而闻也”的感叹。

第四,《论语》中孔子有关仁义道德、齐家治国等言辞与思想,以至于对颜回德行的评价,都可以从《易传》中发现类似的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