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先生在歌词第三章伊始,提出了大学教学的一个根本性要求:“思睿观通。”此语源出《周易·系辞传》:“聪明睿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在“有文有质,有农有工”的综合大学里,怎样做到知见睿思而观得会通?歌词作出的解答是“兼总条贯,知至知终”。
“条”是条理,重在纵向疏导;“贯”是贯串,重在横向沟通。纵向疏导要求围绕学业,攻之以专;横向沟通要求跨越院系,会之以通。专,教学主约;通,教学主博。正确地处理好纵与横、专与通、约与博的关系,这就是全面把握“条”和“贯”的对立统一,兼而容之,总而揽之,达到条理井然,融会贯通。
专反映知识的深度,通反映知识的广度。一般认为,中小学教学应着重于通,大学教学则应着重于专。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研究的对象分类越来越细,科技研究的手段方法越来越专,而社会化大生产也要求工艺技术与组织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必须注意,面对这种专的表象趋势,绝不应当忽视通的本质联系。实际情况提醒我们:无论科学技术或社会人文研究,专的巍峨大厦总是与通的宽厚基础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时至今日,微观研究小到粒子始终不能离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宏观研究大到宇宙同样不能离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为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任何物质都不能离开运动变化,都不能离开相关的力、能以及与时空对应的速度,从而必须沿循由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提供的研究通道前行。这条宏伟的通道关联着众多学科,关联着渊博的知识领域,其实可称作是一条集专为通、以通导专的康庄大道。马一浮先生才显五章,学贯中西,认为现代学校的根本缺陷在于学术分科很多,学者往往执著于某一褊狭领域,抓不住一个根本的东西,也不能融会贯通。他深有感触地说:“古人论学主通,今人论学贵别。今之所谓专家者,得之于别而失之于通。因此,读书之道,不能为分歧多变的现象所迷惑,要从中抓住一个根本的东西。”“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大学》所谓知本知至,便是这个道理。知本是知其所从出,知至是知其所终极。”所以,《校歌》紧接“兼总条贯”,提出了“知至知终”的明确要求。“知至知终”源于《周易·文言传》:“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它告诉我们,知道应该达到的目标而去努力达到它,就可以掌握先机,顺时有为。知道如何进入圆满完成的境界而能及时圆满地告一段落,就可以保持行为中正,存涵道义。总之,“兼总条贯,知至知终”,当系大学教学中必须要抓住的“一个根本的东西”。“条”中寓通,“贯”以致通,“知至知终”皆在通。通者,专之合也。专者,通之分也。分合之间,条理贯通,以臻于系统地研究学问而深刻地把握精髓的功夫。由此,回应前文“念哉典学,思睿观通”,可见马一浮先生教学思想的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就根本上看,“思睿”在“观通”,而“观其会通”则缘于“天下之动”。因为天下事物始终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千变万化的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唯有“观其会通”,方能会集个别,归纳一般;通过一般,辨识个别。《周易》云:“天下之动,贞乎一者也。”正是马一浮先生期望大学教学“思睿观通”的根据。(www.daowen.com)
马一浮精通国学,尤其精通五经之原的《周易》。综观《浙大校歌》歌词,通篇渗透《周易》精义(详见拙作《想象的智慧·校歌精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从大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准则到方式方法,从形而上之道到形而下之器,无不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易道辩证法。它发人深思,促人猛省,更激励人们沿循大学教学的改革之路,不断地革故鼎新,求是求真。
(原载《浙江大学报》2008年12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