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与智:明德谦诚,智见达

德与智:明德谦诚,智见达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寓于知,谓之明德;智基于德,谓之真智。“明明德”是“亲民”与“止于至善”的前提,而“亲民”与“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的逻辑发展。一切学问、知识、智能,均包涵于浩瀚莫测的天地之际。谦则诚,诚则明,明则达,达则德化而智见。诚然,明德睿智见于谦而并不止谦。看来,道与器的合一,是事物本质的合一;礼与乐的合一,是社会和谐的合一;而德与智的合一,则是人的品性的合一或全面素质的合一。

德与智:明德谦诚,智见达

怎样看待大学之“大”?歌词借《庄子·秋水》典故,开门见山,一语挑明:“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怎样看待大学之“学”?歌词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之说,伸展为“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大不自多”,就是谦虚。“际于天地”,就是学问的无限空间。前者为德,后者为智。智者,知也。德寓于知,谓之明德;智基于德,谓之真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亲民”与“止于至善”的前提,而“亲民”与“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的逻辑发展。“明明德”必然地要落实到“格物致知”,以期真正发挥道德对于塑造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力量和积极作用。

明明德,对面向知识海洋的大学师生来说,特别要彰明谦虚之德。《周易·系辞传》云:“谦,德之柄也。”柄即抓手,也可说成载体。打开谦虚的心灵之门,知识之流才有可能源源而至。诚如《秋水》中北海之神所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然而,他从来没有“以此自多”,以此感到满足。因为他明白自身只是广大世界的沧海一粟,“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一切学问、知识、智能,均包涵于浩瀚莫测的天地之际。非谦不足以究其奥而探其博。谦则诚,诚则明,明则达,达则德化而智见。所以,德智兼备,同出于谦。《易》曰:“谦,君子有终。”坚持谦逊虚心,君子必会取得德修智进的好结果。反之,如果将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割开来,甚或在指导思想以至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上使之水火不容地对立起来,怎么能达到大学教学造就人才的目的呢?(www.daowen.com)

诚然,明德睿智见于谦而并不止谦。谦,形而上可以求道,形而下可以成器。器以道立,道不离器。道与器分而为二,合则为一。同样的,“《乐》以和神,《礼》以明体”(《汉书·艺文志》),礼与乐分而为二,合而为一。《周易·系辞传》告诉我们:“谦以制礼”,“礼(履)以和行”。看来,道与器的合一,是事物本质的合一;礼与乐的合一,是社会和谐的合一;而德与智的合一,则是人的品性的合一或全面素质的合一。由此续读马一浮先生的歌词首章:“形上为道兮,形下为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其中蕴藏的辩证法,鲜活而实在地跃然纸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