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大智慧:耳聪目明,彰察无惑

《周易》大智慧:耳聪目明,彰察无惑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周易》体现了“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的品格。慧见于耳为聪,见于目为明。聪,能够据《周易》的描述听音识义。据此,《周易》又由辨言审人引申至观行察义,充分发挥耳朵加眼睛的作用,并且诱导读者从两个角度求得耳聪目明。这就表明他获得了《周易》的精要,感以知人,心以知己。君子汲取《周易》大智慧则可以耳聪目明,彰往察来,乱世不惊,盛世不惑,入世不染,遁世无闷。

《周易》大智慧:耳聪目明,彰察无惑

孔子认为,《周易》体现了“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的品格。聪明睿知,慧也。神武而不杀,慧而仁也。慧见于耳为聪,见于目为明。聪,能够按《周易》的忠告审言辨人:“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聪,能够据《周易》的描述听音识义。《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孔子从中听出精义,他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据此,《周易》又由辨言审人引申至观行察义,充分发挥耳朵加眼睛的作用,并且诱导读者从两个角度求得耳聪目明。一个是正听正看,即听人言而观人行,从人们的言语中识别真相,判明是非;从人们的行为中察觉因果,分清善恶。一个是反听反看,即听己言而观己行,了解自己说的话人们会怎么反应,赞成呢还是反对?自己干的事人们会怎么评议,欣赏呢还是厌恶?反听反看比之于正听正看,显示着更广更深的聪明智慧。而体现《周易》最高智慧境界的,则是用心听,用感看。心听感看,面对的不是直接的、具体的事物表象,而是经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模拟加工后的卦爻图象。《周易》作者把世界万物及其运动变化归纳为六十四种类型与状态,即六十四卦(非常有趣的是,1953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利用电脑辅助“熵”的研究,恰恰也建立了六十四个工作站来模拟六十四个原子,结果表明虚拟世界的物质运动与现实世界吻合,从而开创了现代模拟技术的先河)。诚如《周易·系辞传》所言:“是故《易》者,象也;彖(tuàn卦辞)者,材(裁断)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上述卦象,包涵着时间和空间的渗透交织,包涵着阴阳消长与运动变化,包涵着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包涵着系统整体与六个组成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程序规则。它们甚至还可以纵向转化(综卦),横向旁通(错卦),形成错综复杂的体系,堪称全世界最古老的模拟技术,最原创数理模型。“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显然,《易》受命回答释疑解难的音响是无法用耳朵听到的,只能用心去听,求得“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同样,《易》随机描述的事物发展情状也是无法用眼睛看见的,只能以感代观。因为“《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心,明理也。感,悟道也。《周易》的智慧正在于明白道理,自觉地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写给其胞弟们的信中,提到家仆陈升“一言不合而去”。为什么?他查阅《周易》,《旅卦·九三》告诉他:“丧其童仆。”《象传》阐述道:“以旅与下,其义伤也。”对此,有关易学家解释道:“‘以旅与下’者,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亦将视主人如逆旅矣。”曾国藩毕竟聪明人,怦然心动,感而叹之道:“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而已,故人不尽忠。以后余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这就表明他获得了《周易》的精要,感以知人,心以知己。或谓《周易》这种自我观照功夫,略似佛家的禅定。如《心经》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周易》照见的则是“阴阳相摩,刚柔推移”以及由此感知的思想颤动。佛家观照强调端坐、静寂、心无挂碍,因为“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周易》观照则强调“《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要求读书、明理、观象、察变,进而正思得意,达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佛家汲取般若大智慧,可以“波罗密多”,即使自己并帮助别人过渡到极乐世界的彼岸。君子汲取《周易》大智慧则可以耳聪目明,彰往察来,乱世不惊,盛世不惑,入世不染,遁世无闷。“因贰(疑)以济民行”,“吉凶与民同患”。这是一种何等精妙的意境、何等高尚的志趣、何等宽广的情怀啊!(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