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易》:心平气和,和谐共融

《周易》:心平气和,和谐共融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语不偏,行为不歪,人心自然从公趋平。行仁守位,这是《周易》以人为本观念的又一重要体现。心平则气和,气和则人宁。“履,和而至。”《周易》崇尚天人之和,因而强调“顺天”,顺从自然规律。《周易》崇尚社会之和,因而强调“顺以则”;“顺以巽”;“顺以位”;以求近者亲比,远者呼应,上下互补,举止适宜,谦和有节,损益得当。总之,阴阳平衡,则和在其中了。

《周易》:心平气和,和谐共融

《周易》认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那么,圣人用什么来感动人心呢?《周易》提出两个字:中正。中即不偏,正即不歪。言语不偏,行为不歪,人心自然从公趋平。照杨万里的说法,“唯中能中天下之不中,唯正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万变通。”从而天变不足畏,人变不足惑。什么“非典”啊、洪害啊、雪灾啊,只要各级领导坚持中正,身先万民,一切困难障碍无不迎刃而解。什么次贷危机,证券风波,以至赵贪腐、钱贿赂、孙失信、李缺德、刘羚羊、周老虎等等,只要当政者坚持中正,实事求是,一切困惑疑虑终将烟消云散。杨万里理解的“中正”主要就智与德而言,其实《周易》的“中正”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周易》最赞赏的“中”是“时中”,即人们的思想、行为、政策、措施适合时宜,恰到好处,做到“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周易》最讲究的“正”是“位正”。一不错位,即阴不居阳,阳不处阴。二不越位,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三不窃位,即不能心怀叵测、颠倒上下乘承。四不虚位,即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而应身处其位,恪守其职。《周易》指出:“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行仁守位,这是《周易》以人为本观念的又一重要体现。

心平则气和,气和则人宁。《周易》的理想世界是“万国咸宁”,理想境界是“保合大和”。而“保合大和”的根本途径恰恰在于阴阳和合,刚柔通气。《周易》认为,如果“乾”高高在上而“坤”低伏于下,天归天,地归地,阴阳两气背离,表现为《否卦》形态,则“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即人道闭塞,不利正行。反之,“乾”下而“坤”上,天地相交,阴阳沟通,构成《泰卦》格局,必然“吉亨”,即结果将会吉祥顺通。《周易》从“和”出发,阐述周详精到。《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个“礼”在《周易》中以履卦为象征。它形象地揭示:“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履和自当求顺。《周易》崇尚天人之和,因而强调“顺天”,顺从自然规律。《周易》崇尚社会之和,因而强调“顺以则”(规范、法律、秩序);“顺以巽”(谦虚逊让);“顺以位”(理顺关系);以求近者亲比,远者呼应,上下互补,举止适宜,谦和有节,损益得当。总之,阴阳平衡,则和在其中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