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混输系统的设计及运行,今后将要进行的工作和主要研究趋势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1)中试环路系统或流动安全实验系统的建立
建立大型的以天然气、原油为实验介质的中试环路系统,开展针对目标区域油气田油品物性的流动安全实验系统。目前墨西哥湾、北海、巴西都建立了一定功能的实验环路系统,通过从实验室、中试到现场大型试验研究系统,一方面有效地保护自己油气田的资料信息,并针对性地开展流动安全实验研究工作,有效降低新产品在海上油气田使用中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产品测试的窗口,为新设备的设计与选择提供可能,通过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真正服务于油气田现场需求。目前各主要研究结构、国际石油公司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实验研究体系。
2)流动安全预测技术研究
主要是通过实验研究,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对基本压力、温度等流动参数及物性参数进行预测,为工艺设计和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大型实验研究和现场数据不断收集、完善、整理的基础上,已有一系列软件、经验公式,如OLGA5、PIPEFLOW、PIPESYS等。
3)复杂工况(段塞流、蜡、水合物)的在线监测与预防
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蜡、水合物、段塞流等的形成机理和条件;对停输启动、清管等特殊作业过程进行分析和指导;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确定蜡、水合物、段塞、沥青质、水垢等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参数,研制基于各种原理的在线监测系统和控制技术;在弄清管壁结蜡机理、水合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管道的防堵技术,包括降压技术、保温技术、注入化学药剂技术、机械清管技术。
4)复杂工况的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www.daowen.com)
研究混输系统出现故障后如何进行水合物、蜡、漏蚀等问题在线检测以及恢复正常生产的技术手段。
5)流动优化与管理技术研究
流动安全保障要保证流动无堵塞,其涉及油气中的水合物、蜡、沥青质、矿物结垢和其他固态物质(如砂)等,它们容易堵塞管道,并容易在输送设备和油罐内沉积,而过度的沉积会影响阀门和仪器等的正常工作;还要控制油气管道输送工况,优化流动行为,降低运行费用,如泡沫过多、乳化及固体沉积等不稳定现象会使流动能耗增加、化学稳定性变差,从而使油井产量降低,致使生产成本增加。研制高性能的流动改性减阻材料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6)海底混输管道多相流腐蚀问题研究
由于混输管道输送介质成分复杂,运行工况及流动状况不稳定,因而对管材内腐蚀的分析评价十分困难。影响海底混输管线多相流腐蚀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多相流的流速流型(环状流、层流、段塞流、弹状流等)、环境介质组成(CO2、H2S、Cl-等介质组成含量,矿化度,油品类型,砂粒类型和含量等)、管道布置方式和几何形状(平管、立管、斜管、突扩突缩、弯管等)、材质类型和添加化学药剂品种,都会对多相流腐蚀的腐蚀速率和腐蚀形态造成巨大影响。目前,国内外都是通过试验对一些主要因素如H2S、CO2、、、Cl-、流速、含水量等进行模拟研究,一般都没有对油气水多相混输的流体特征及该条件下管道的内壁腐蚀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尤其是对油气混输中常常出现且可能对管壁产生严重腐蚀的段塞流进行研究。有关专家已对段塞流的产生、发展及流体力学特征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也初步探讨了多相流体对管壁的力学作用特点及可能导致的腐蚀机理,但不够完善和系统。对多相条件下管壁的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重大问题尚未取得突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7)高效的水上、水下油气集输处理技术研究
随着流动安全技术的不断深入,对水下油气集输处理系统和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10多台水下增压泵站已经投入使用,水下湿式压缩机将投入使用,水下分离器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水下段塞流捕集器正在试验中,深水水下油气采出液处理及回注技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