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学派认为,德行是倾向于达到理性的、社会性的以及博爱的理想行为,它使人们用意志驾驭情感、用纯粹理性战胜低级本性。在一个社会中,只有人人把有益于社会作为自身本性中最重要的德行,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此看来,斯多葛学派的纯粹理性或德行与佛教的“功德圆满”和涅槃之间,似乎有相通之处。
十分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回过头去对比一下印度哲学与希腊哲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释迦牟尼悲天悯人,看不见人间的美好,而斯多葛学派则无视恶的实在性,看不到人世间充满悲惨;佛教提倡以今生吃苦修行去为来生积善积德,而斯多葛学派则主张率性而生、及时行乐……这两种哲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两种极端的思想。万万没想到,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竟然殊途同归。这在哲学发展史上,也可算作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个例子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两种哲学思想似乎最初还有着共同的基础呢!
赫胥黎指出:其实,印度思想与希腊思想原本是从共同的基础上出发的,只是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度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
回顾人类演化的历史,早期的先民们出于生存斗争的需要,都是十分彪悍甚至粗野的,因为只有威武强悍、勇敢好斗、敢于铤而走险、视死如归,才能生存下来。他们血气旺盛、尚武好斗。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体现。(www.daowen.com)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君王大多重武轻文,他们在战马铁鞍上打下江山。正像毛主席诗词中所写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而印度四部《吠陀本集》第一部的颂诗与希腊《荷马史诗》,也都非常豪放壮阔,歌颂面对战争生气勃勃、充满战斗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去迎接雷霆与阳光……
然而,在文明的影响下,人们变得温顺善良、温文尔雅。活跃的人变成安静的人,粗野的人变成有教养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英雄成了僧侣。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印度的恒河流域,还是在意大利的台伯河流域,东、西方的伦理思想把人们逐步教化成了文明理智、温良恭俭让的公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