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演论:大自然的演变与生物演化原理》

《天演论:大自然的演变与生物演化原理》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即使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身也都会不断地变化着,这就叫生物的演化。下面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物种起源》里介绍过的生物演化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吧。通过赫胥黎的这番思考,我们看清了生物演化原来是一种自然过程,就像从一粒种子发育成为一棵树或从一个鸡蛋孵出一只小鸡那样,完全不需要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干涉,从而破除了人们对上帝造人或女娲造人的迷信。

《天演论:大自然的演变与生物演化原理》

孔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如果光读书而不思考的话,就会稀里糊涂没有收获。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思考了,而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某些杰出人物的奇思怪想。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一般人见了,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牛顿却要去胡思乱想:为什么苹果不是往天上掉呢?达尔文时代,人们普遍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可达尔文偏偏对此有一脑子的疑问,并找出了大量证据,推翻了这一信条。同样,赫胥黎也特别喜欢思考。

有一天,赫胥黎独自待在伦敦南郊家中的书房里,往窗外远望,他看到了外面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一座座美丽的花园,一对对悠闲的男女在夕阳下散步、遛狗,远处还有一大片长满野草的荒地……他为眼前的这片美景深深地陶醉了。突然,他好奇地想道:2000多年前,在罗马大将恺撒还没有带领兵马到达这里之前,此地大概还从未被人类开垦,还处在所谓“自然状态”中。那么,这里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时候这里还没有房屋和花园,全是像远处遗留的那片荒地一样,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原生态”荒原,上面长满了野草和矮树,它们为了在贫瘠的土地上占据各自的生存空间而相互争斗着。此外,它们还要跟夏季的干旱和冬季的霜雪做斗争,还得抵御一年四季从大西洋和北海不断吹来的狂风。各种鸟兽和昆虫也经常来骚扰和摧残它们。它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死的边缘挣扎。

尽管如此,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野草和灌木,仰仗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坚忍不拔地活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它们就是这样在不断的生存斗争中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种族。

这种状况在恺撒到来之前的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间,也是如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繁生在这里的小黄芩,就是那些远古时代使用石器的原始人类所采摘、踩踏过的小黄芩的后代。如果再往更远古的时代追寻的话,它们的祖先在冰河时期寒冷的条件下,比现在还要茂盛呢。小黄芩只是一种微小的草本植物,它的祖先能够忍受冰期的严寒而存活下来,这说明它比现有的属种生命力更强呢。跟这种低等植物漫长的历史比起来,人类文明史只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可是,如果赫胥黎进一步告诉你,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你会相信吗?

当然,赫胥黎这样讲不是没有根据的,他发现:只要用铁锹挖起外面地表上那一层薄薄的草皮,就可以暴露出下面白颜色的石头。这种石头叫白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用的粉笔,就是用这种石头做的。这种石头跟附近海岸边悬崖峭壁上的白色石头一模一样,是由无数个螺壳与蚌壳的碎片组成的。如果放在显微镜下,有时候还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小螺壳呢。

原来这块地方在远古时期曾经是海洋生活在海洋里的螺蚌外壳堆积起来,跟沉积在海底的其他泥沙胶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层一层的白垩。科学家们测定了这些白垩岩层的地质年龄后发现,在白垩形成与草皮出现之前,曾经历过几千万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由于地壳的变动,先前的大海变成了陆地。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它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的河,水很快就流走了,等你下次再踏进这条河时,流来的却是新的水。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河水川流不息,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换句话说,世上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变化才是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你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几年不见的亲戚或朋友来访时见到你,一定会对你以及站在你身旁的爸爸妈妈说:“瞧这孩子转眼间长这么大了,要是在外面碰上,我们保准都认不出了。”如果你是女孩的话,他们肯定会加上一句:“真是女大十八变,越长越好看啦。”其实,这不单纯是句寒暄的话,常常也是实情。爸爸妈妈整天跟你生活在一起,你成长中的缓慢变化,他们并不觉得明显,但这些缓慢微小的变化积累下来,对几年未见的亲友来说,就感到十分明显喽。

前面我们提到的小黄芩也是这样,由于它们的变化也非常缓慢,因此亲眼看着它们“一岁一枯荣”的人们,也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变化的,只有把它们跟生活在冰河时期的小黄芩祖先类型比较,才能看出明显的变化来。

同样,研究白垩中的螺蚌化石的古生物学家也发现:这些生活在海水中的螺蚌,经历了千百万年,也发生过很多缓慢的变化,比较明显地反映在螺蚌壳的形状以及表面花纹的变化上。

看来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即使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身也都会不断地变化着,这就叫生物的演化(又称进化)。下面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里介绍过的生物演化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吧。

下面我们来温习一下《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前四章的要点:

1.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个个不一样”,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会出现可遗传下去的变异;

2.在生物界没有生一胎、二胎的规定,因此,所有的生物都趋向于无限制地进行繁殖;

3.大自然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都是有限制的;(www.daowen.com)

4.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大自然中生存斗争无处不在;

5.每一个微小的变异,只要对生物有利就会被保存,凡是有害的就会遭到清除,这就叫“自然选择”。

没有第一点,就不可能有演化;没有第五点,就没法解释为什么有的变异会消失,而另一种变异会取代它;没有第四点,自然选择的动力就会消失。

我们前面提到的小黄芩,是外表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草本植物,它在冰河时期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胜利地延续了下来,一直到今天还在茁壮地生长着,而那些跟它同时代的猛犸、披毛犀等庞然大物却早已绝灭了。按照生物演化论的观点,小黄芩能够生存下来,就证明了它是生存斗争中的胜利者。

通过赫胥黎的这番思考,我们看清了生物演化原来是一种自然过程,就像从一粒种子发育成为一棵树或从一个鸡蛋孵出一只小鸡那样,完全不需要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干涉,从而破除了人们对上帝造人或女娲造人的迷信。

赫胥黎真不愧为科普大师,他通过前面所描述的这一番遐思,就把达尔文理论的基本内容解释清楚了。他还曾从一支粉笔说起,向英国的煤矿工人讲清楚白垩是如何形成的,而且介绍了整个英国地质历史,并讲述了英国的煤矿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严复在翻译前面这一节内容时,是分成三节来介绍的,并不时插入自己的想法。除了赫胥黎对达尔文理论深入浅出的解读之外,真正使《天演论》在近代中国声名大噪的原因,是严复译文的优美以及他在每一章节译文后面写的按语。例如,他把生存斗争翻译成物竞,把自然选择翻译为天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朗朗上口,迅速流传开来。

“适者生存”一词来源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达尔文从《物种起源》第五版开始,才在华莱士的建议下,开始采用“最适者生存”作为“自然选择”的同义词。达尔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斯宾塞很快借着这一表述,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学推广到社会领域。斯宾塞因此变成了公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从而也成了严复心目中的偶像

小贴士:斯宾塞(1820—1903),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教育以及阶级斗争中,因此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斯宾塞认为“生存斗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概念不仅适用于生物界,而且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比如,他公开反对当时英国政府救济穷人的政策,他认为穷人是生存斗争中的弱者,应该让他们自生自灭地被淘汰掉,政府不应该帮助他们。由于斯宾塞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作为他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斯宾塞这一观点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你们说达尔文冤不冤?他为此不明不白地背了个黑锅。

相比起来,赫胥黎比达尔文还要冤呢!本来赫胥黎写《进化论与伦理学》这本书的目的,是批驳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替达尔文申冤,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远方的中国有一位老夫子严复,把他的书翻译成中文,并塞进了自己的“私货”,硬是把它变成一本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书。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赫胥黎这是躺在地上中了枪,他若是晚死几年并知道这件事的话,肯定要被活活地气死。

过去,中国人家逢年过节,为了驱灾避邪,都会在门上贴一幅《钟馗打鬼图》。“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样,严复也是看中了赫胥黎书中列举的大量生物演化论的通俗比喻,因此借赫胥黎的书作为平台,来宣扬斯宾塞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阶级斗争学说,以此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100多年来,由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多数人误认为它就是赫胥黎的原意呢。在本书中,我力争把赫胥黎的原著与严复的评论分开来介绍,这样你们既了解了赫胥黎的原著,也明白了严复“篡改”的苦心。

在赫胥黎原书第一节之后,严复用按语非常精练地总结了达尔文理论的精华,同时很快就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搬了出来:斯宾塞用进化论的原理论述了人类社会群体的生存法则,这是欧洲自人类出现以来所产生的最轰动的杰作。有眼光的人应该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有限,那些善于谋生的人能够掠取大量资源而生活富足,而没有本事的人就感到生存困难。当今世界的各种竞争如此激烈,必然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下面我们继续跟着赫胥黎的原著,看看他究竟想讨论些什么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