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宇宙规则:黎曼与爱因斯坦揭示的引力与空间弯曲

宇宙规则:黎曼与爱因斯坦揭示的引力与空间弯曲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狭义相对论看来,万有引力公式最大的问题是,其分母上的距离平方会依赖于参照系的选择,不同参照系会因尺缩效应观测到不同的距离。所以说,当爱因斯坦发现,各种物体在某个引力场中的轨迹线完全一样时,马上脑洞大开,觉得这就是一种几何。但这条直线在二维空间的投影却成了弯曲的,所以在平面地图上就会显示出一个向北极方向弯曲的曲线。这就是质量造成了空间弯曲,空间弯曲反过来指挥物体的运动。

宇宙规则:黎曼与爱因斯坦揭示的引力与空间弯曲

爱因斯坦构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极其艰辛,用了八年时间。为何用了这么长时间?一则是其本身的物理目标特别宏大,要达到广义相对性的要求,要在任何坐标系中实现数学形式的等价性;再则是所用到的数学工具极其复杂艰深,已经逼近了爱因斯坦智商的临界点。好在爱因斯坦凭着执著和坚持,终于将之搞定,我觉得这里应该有掌声。若非八年坚持,哪里有引力波预测?

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场的理论,因此其最大的目标就是改造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在狭义相对论看来,万有引力公式最大的问题是,其分母上的距离平方会依赖于参照系的选择,不同参照系会因尺缩效应观测到不同的距离。而爱因斯坦的目标是:建立一套不依赖于参照系选择的引力方程,也就是说它在任何参照系下,无论惯性系还是非惯性系,这个引力场方程都有相同的数学形式。

但这个引力到底如何处理?爱因斯坦又想起了伽利略,想到了比萨斜塔,为什么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会同时落地,就是把铁球换成金砖、银弹、铅球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加速度去落地。小爱进一步又想:若在真空中斜抛一个物体,无论是煤块、木块还是豆腐块,只要抛射角一致、初速度也一样,它们画出的空间轨迹也是完全一样的抛物线,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就说明物体在引力场的运动方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吗?那和谁有关?这些相同的轨迹都是在空间中划出来的,那就一定和空间的几何有关。笔者在这里说得很轻巧,其实一般人真想不到,爱因斯坦以其非凡的直觉洞察力得出判断:引力其实是一种几何效应。这个想法特别大胆,而且极具创造性,这不是仅仅靠“二”能产生的,更不是靠理性的逻辑推理所能运作的。我们现在可以通过“马后炮”式的分析去理解它。

6-12 爱因斯坦关于引力的大胆猜想

大家想想,我们在中学学过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根线时,有没有说这是金线还是棉线?画出一个立方体时,有没有说这是木头块还是豆腐块?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数学,不与物质本身发生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几何。所以说,当爱因斯坦发现,各种物体在某个引力场中的轨迹线完全一样时,马上脑洞大开,觉得这就是一种几何。引力场就是浮云,这不过是一种几何效应。

那么斜抛物体为何会展示抛物线呢?因为时空是弯曲的,是地球的质量令周围的时空弯曲了,物体在弯曲的空间只能弯曲着走。按照这种思路,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一直按轨道太阳转,因为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三十三万倍,把周围的时空搞得很弯,弯得地球只能绕着它转悠,乐此不疲。

这里不妨把前面讲过的滚床单例子再说一遍。四个人扯平一个没有摩擦力的床单,在其上滚动一个玻璃球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现在,我们在床单中央放一个铅球,床单是不是就被压弯了?这时你再滚动一个玻璃球,它就会绕着铅球转,因为床单形成了一个弯曲的空间。我们感觉玻璃球此时在走弯曲的路线,但是对玻璃球来说,它自己就是在走直线。这是怎么回事?这里要展开一下。

就拿飞机的航线来说。十多年前,我经常在温哥华和北京两地飞来飞去,一开始我很纳闷,飞机为什么不走直线距离,老是绕着走,难道它是想多收费吗?大家可以看一眼世界地图,北京在温哥华的西侧,稍稍偏南一点儿。所以我在温哥华一上飞机,就想着飞机应该向西南方向飞才是直线距离,但发现机舱屏幕上显示,飞机是在向西北方向飞,一会儿到了阿拉斯加,一会儿又穿越了白令海峡。飞行员难道吃错药了吗?但每次回北京,都是这个航线。是不是为了避免撞机才这样?事实上,我错了,无知真可怕,飞机这是在走最短的路线。地球是圆的,地表是个弯曲的空间曲面,不是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那种平面。大家若有地球仪的话,一眼就能看明白,距离赤道越近的地球越往外鼓,距离北极南极越近的地球表面越收缩,但投影到平面地图上后,这一点就被歪曲了。所以从温哥华起飞的飞机要向北飞,因为越往北,地球表面距离越窄小,距离越近。

6-13 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轨迹,铺成平面来看是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

说得再确切一些。在地表上,连接温哥华和北京这两个点的曲线有无数条,走哪条线路最近呢?就是走连接这两个点的地球大圆。大圆,大大的圆。就是这两个点与地心所形成平面在地表上截出来的圆周,沿着大圆周走,就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对于飞行员来说这就是直线。但这条直线在二维空间的投影却成了弯曲的,所以在平面地图上就会显示出一个向北极方向弯曲的曲线。

所以,无论床单上是否放了铅球,对于滚床单的玻璃球来说,它走的都是短程线,是最短的距离。而短程线的样子是由床单的几何形状所决定的,但是床单的几何形状又是由铅球的质量所决定的。这就是质量造成了空间弯曲,空间弯曲反过来指挥物体的运动。

但是,床单只是一个二维曲面,这不过是一个生动的比喻而已,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是四维时空。

一说到四维时空,大家想到了谁?是谁第一次将时间和三维空间融合为一体?将物理世界视作四维时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闵科夫斯基。现在我们又要麻烦闵老师登场了。

在三维空间,每个坐标点都表示为(x,y,z),而且经典物理学认为,三维空间的距离ds2=dx12+dx22+dx32是坐标变换下的不变量,但狭义相对论将它推翻了,告诉我们会有尺缩效应,运动中的尺子长度会收缩。现在,我们拥有了闵科夫斯基引入的四维时空,每个坐标点就是(x,y,z)再加上时间t,它代表什么?时空中的一个点,也就是有时间和地点,你说代表什么?代表时空中的一个事件,闵科夫斯基将之称为世界点,两个世界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两个事件之间的间隔即ds2=dx12+dx22+dx32+dx42。当然这是经过闵老师调整之后的公式,恢复其原貌就是ds2=dx2+dy2+dz2-c2dt2。这个事件间隔是洛伦兹变换下的不变量,也就说,无论在哪个惯性系下观察这个事件间隔,其数值都一样。于是闵老师将之称为绝对间隔,它就相当于三维空间中两个点的直线距离。

世界点一运动,划出一条线,这条线就叫作世界线。想象一下,四维时空中一个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划出一条世界线,好抽象。

我举个例子,大家马上会有体会。首先我们要画一个笛卡尔坐标系,就是相互垂直的X轴、Y轴、Z轴,但是别忘了还有时间轴T。怎么画?三个互相垂直的XYZ轴,这谁都会,但要再画一个垂直于XYZ轴的T轴,这谁也不会,毕加索也不行,怎么办?我们理解多维时空的一个办法,就是将之投影在三维时空,甚至投影在二维时空。现在假设读者要么静止不动,要么沿着X轴运动,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在纸上画出Y轴和Z轴。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横线作为X轴,再画一条垂直线作为T轴,这就是一个二维时空。而且,读者就在这个二维时空之中,你的世界点开始于原点,也就是x=0、t=0的那个点。现在开始计时,你完全静止不动,你的世界线是一个什么样的轨迹?你静止不动,是说你在空间位置上不动,所以你保持了x=0的状态,但是时间在流逝,你的世界点在时间轴上一直在行进,所以你的世界线就是那个时间轴。

现在,你要重新开始走世界线。这一回,你就不是静止在那里了,而是沿着X轴匀速地往前走,那么你的世界线是什么样的?你在X轴方向进行空间的行进,同时你在T轴方向进行时间的行进,两个综合一起,你走出的世界线就是一条斜线,一条处于X轴和T轴之间的一个斜线。这就是你的世界线。如果你不是匀速走的,而是有加速度,这个世界线就是一条曲线。如果你在二维时空中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妨再把Y轴和Z轴加进来。此时T轴就没有地方放了,你就想象时间永远指向你纸面的上方。然后,你随心所欲地在整个空间走来走去,但是时间的箭头一直指向前方。是的,世界线永远从过去走向未来,这条蜿蜒的世界线就是一个人、一个物体的整个生命史。

6-14 一维空间的世界线(www.daowen.com)

我们现在来画地球的世界线。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以太阳为坐标原点,这就相当于太阳在空间位置上没动,但它会沿着时间轴画出一个直直的世界线。而地球一方面要沿着时间走,同时还要在空间中绕着太阳转,而太阳的世界线就是时间轴;所以地球应该是以太阳的世界线为中轴,螺旋般地绕着时间轴向前行进。如果画在纸面上,就是太阳沿着向上的时间轴在走,地球环绕着时间轴螺旋式地向上走。这就是地球的世界线。

有人说,地球这样走累不累?不累。为什么?不是因为月亮妹妹在凝视着它,是因为它走的就是短程线,对它来说这是最省劲的路线。宇宙万物都不傻,都会选择最短的路径来行进,除非有外力干涉。我知道马上会有人来反驳我:地球不正是受到太阳引力干扰,才那样螺旋式地走的吗?如果你真的这样想,你已经落伍了,爱因斯坦已将引力转化成了弯曲的时空。哪里有什么引力,引力是你的错觉,其实那是弯曲的时空。地球在弯曲的时空是不受干扰的,它以最方便、最省劲的模式走了短程线,只不过在我们三维空间的人看来它走的是椭圆罢了。

6-15 太阳和地球的世界线

读到这里,肯定有朋友恍然大悟,原来牛顿与爱因斯坦就是用两个等价的方式来刻画宇宙的规律,一个是引力,另一个是弯曲时空。真的等价吗?若果真等价,狭义相对论还会取代牛顿力学吗?引力波还会让爱因斯坦去预测吗?大家想一想,到底哪里不等价了?在闵科夫斯基空间我们明白,时间和空间已经融为一体,一旦空间弯曲,时间也必然弯曲,时空之间互相影响,这是牛顿绝对时空观所无法想象的。所以弯曲时空与牛顿引力概念的关键区别在于,时间是否与空间发生相互作用。

但是,我刚才在讲地球的世界线时,并没有脱离万有引力的枷锁,将之完全几何化。面对爱因斯坦的重大任务,就是要用一套几何的语言来替换引力。

有人会说,他老师闵科夫斯基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就是闵科夫斯基空间(下文简称“闵空”)。但闵空是闵老师为了整合狭义相对论而提出的,在狭义相对论中不考虑引力,虽然闵空增加了时间轴,但仍然是一个平直的空间,并不能描绘弯曲的时空。估计有人不解了,平直的空间里可以放入曲面,为什么不能用呢?道理是这样的,地球是圆的,地表就是个圆面、曲面。尽管可以放在平直的空间去看待它,但问题是,若让你从北京走到莫斯科,你准备怎么走?刚才我们讲过,选择大圆上的弧线。但是,按照欧氏几何就是:两点之间直线最近。难道你准备挖一个直线的地道,从紫禁城通向克里姆林宫吗?或者你从北京坐飞机去纽约,非要走平直空间的直线,就算飞行员答应你,你问问地球答应不?难道地球会为你张开一个虫洞吗?所以在这里,欧氏几何或闵氏几何都束手无策了。所以对于曲面几何,必需一个新的几何学。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要将引力转化为弯曲的四维时空,需要四维的弯曲几何,他直接就晕了,因为他数学不行。要是牛顿面临这个情况,就会直接建立一套他要用的数学体系,就如同他当年要研究变速运动,就直接建立了微积分一般。此时的小爱或许有点后悔上大学时不好好听数学课,更加怀念闵老师了。斯人已去,但同窗仍在,他就去找同班的格罗兹曼;格同学一听,脸上露出怪怪的微笑,说道:“还真是刚出来了一门几何学,专门是研究弯曲空间的;不过,就凭你那数学功底,你够呛能看懂。”这格同学真是小看爱因斯坦了。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新出来的几何学就是黎曼几何,是由罗巴切夫斯基、里奇、黎曼等人创立的。爱因斯坦如获至宝,回去钻研了一通黎曼几何,结果是,套不进他自己的理论,爱因斯坦果然是“够呛”。

大家想想为什么?除了爱因斯坦数学不好以外,还因为黎曼几何只是一个弯曲空间的几何,而爱因斯坦要的是弯曲时空的几何,这是不太一样的。因为时间轴毕竟和空间轴有区别,在闵空中,绝对事件间隔是ds2=dx2+dy2+dz2-c2dt2。也就是时间轴为这个不变量带来了一个负号,这是黎曼几何没有考虑的。因为黎曼一帮子人是为了数学的兴趣而缔造的弯曲空间的几何学,不是为相对论量身打造的,所以爱因斯坦想穿戴黎曼品牌,老是套不进去。

可以说,此时爱因斯坦的智商已经到了临界点。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我的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这样艰难地奋斗过,而且我对数学充满了敬佩,它那精妙的部分至今在我简单的头脑中还只能是一种奢望!同这个问题比起来,原先的相对性理论(狭义相对论)不过是儿童游戏。”

现在我要讲黎曼几何了,各位肯定有不理解之处。但有人说,既然爱因斯坦都穿戴不了黎曼品牌,你还讲黎曼品牌干啥?小爱最终还是穿进去了,因为他后来得到一位高人的点拨,大家可以猜猜这个人是谁。

好了,接着讲黎曼几何。首先,要明确目标,就是要把引力转化为几何效应,用弯曲时空来替代引力。我们说,越大的引力对应着越弯曲的时空,所以需要一个数学量来表达弯曲的程度。大家一定要明白,数学和物理是定量的学科,不能只说大小,要说多大多小。同时,两门学科对定义的要求极高,尤其是数学,对定义到了极其苛刻的程度。我们现在就是定义一个数学概念,让它来描绘空间弯曲的程度,它的名字就叫曲率

对于曲率,我们还是有直观上的感觉。从最简单处开始说,比如沿着圆周走,走上一段后就会感觉到它的弯曲。那么请问,半径越大的圆弯曲得越厉害,还是半径越小的圆弯曲得越厉害?这不难回答,当然是越小的圆弯曲得越厉害。比如圆的半径只有5米,走上两三步就能感受出弯曲,但如果半径是1千米,得走上一二百米才能感受到弯曲。如果圆的半径是10亿千米呢?你走完一生,都误以为是在走直线。所以古人为何以为地球是平的?就是因为地球半径太大。

好了,现在可以给出圆周的曲率定义了。大家可以先画一个圆,然后在圆周上选取两个邻近的点A和B,那么AB两点之间就夹了一段圆弧S;然后在A点和B点分别做切线,这两条切线就会相交,形成四个夹角,因为对顶角相等,所以就是两种夹角,我们现在要选取的不是对着圆弧的夹角,是另一个夹角,将它记录为θ,那么曲率就定义为夹角θ除以弧长S。我们用R来表示曲率,那么R=θ/S。大家会发现,若两个点AB弧长相等,则越大的圆夹角θ越小,说明大圆的曲率很小;相反越小的圆则夹角θ越大,说明曲率很大。如果得出相反的结论,一定是把夹角选错了,不是对着圆弧的夹角。这就是圆弧的曲率定义,它可以推广到任何平面曲线上。

6-16 一维的圆弧的曲率定义

现在升一级,二维曲面的曲率咋定义?先给大家一个直观的二维曲面印象。想象一个用橡皮做的围棋盘,正常情况当然是一个平面,这时一个顽皮的孩子上去就把它弄弯曲了,这就成了一个二维曲面,棋盘上横竖的交叉线也跟着弯曲了,那这个曲面也应该有曲率,怎么定义?再想象一下立体围棋,相当于一个魔方,还是橡皮做的,正常的情况它是一个立方体,里面横竖上下的交叉线都是直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平直的空间。但那个顽皮的孩子又来了,把这个魔方一般的立体围棋盘弯来弯去,整个立方体三维空间就弯曲了,它也对应一个曲率,又如何定义?是不是觉得脑汁有点不够用了?但还没完,还要把魔方立方体变成四维的,而且第四个维度还是时间,这就已经超出人脑结构所能想象的了,但我们还要把它弄弯曲,然后定义它的曲率。现在明白为什么爱因斯坦都有点控制不住了。

但爱因斯坦是个有福之人,他搞不定的地方总是有人为他铺路,为他铺下通向引力波的道路。让我们沿着爱因斯坦的道路继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