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宇宙规则:经典物理中的三维空间距离公式解析

宇宙规则:经典物理中的三维空间距离公式解析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典物理中,空间与时间是完全分离的,所以只需要考虑三维空间,而且它也是平直的,根本没有什么弯曲的概念。平直的三维空间称为欧几里得空间。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如果建立起笛卡尔坐标系,那么空间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xyz的三个数值来表示。现在继续假设甲乙两点挨得特别近,两点间的距离非常小。刚才说的是平面的情况,现在要将之推广到三维欧几里得空间,这样挨得很近的甲乙两点的距离公式是什么呢?

宇宙规则:经典物理中的三维空间距离公式解析

明白了四维时空,现在要了解四维时空的曲率,因为引力波就是四维时空曲率的传播。但曲率是一个纯粹的几何概念,是用来描绘空间弯曲程度的一个数学概念,要了解它,我们要先从简单的平直时空说起。或者干脆就从最简单的经典空间说起吧。

在经典物理中,空间与时间是完全分离的,所以只需要考虑三维空间,而且它也是平直的,根本没有什么弯曲的概念。这特别符合我们的常识,也是牛顿的想法。

平直的三维空间称为欧几里得空间。欧几里得空间,大家千万不要觉得陌生,我们在中学学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都是欧几里得几何,就连解析几何也不过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欧几里得空间中的问题。大家没忘那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吧,互相垂直的XY轴,这是笛卡尔研究出来的,所以又叫笛卡尔坐标系;如果要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那平面直角坐标系就不够了,要再画一个Z轴,垂直于XY轴所形成的平面,这样就形成立体直角坐标系,这当然也是笛卡尔坐标系。

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如果建立起笛卡尔坐标系,那么空间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xyz的三个数值来表示。这里可以先用二维平面来说,再推广到三维空间。

我们现在画一个直角坐标系,就是画一个互相垂直的XY轴,XY轴的交叉点就是原点O,这时我们随便在平面中标出一个点A,就可以用坐标x和y来唯一标定它的位置,即A(x,y),其中x就是这个点距离Y轴的垂直距离,而y就是这个点距离X轴的垂直距离。比如说A(3,4)就是指A点的横坐标是3,即它距离Y轴距离是3,纵坐标是4,即它距离X轴的距离是4。这时我要问了,A点距离坐标系原点O的距离是多少?用勾股定理,也就是3的平方加上4的平方等于5的平方,所以点A(3,4)距离原点O的距离就是5。

现在考虑这个平面上有甲乙两个点,坐标分别是(x1,y1)和(x2,y2),那么甲乙两个点的距离s是多少?无非是将两个点坐标的差值进行勾股定理,于是得出甲乙距离s2=(x2-x12+(y2-y12

我们在中学时喜欢把差值记为希腊字母Δ(delta),所以这里的距离也可以表达为:s2=Δx2+Δy2

现在继续假设甲乙两点挨得特别近,两点间的距离非常小。有人会说,甲乙两点无论距离远近,反正都是s2=Δx2+Δy2,你刻意说这种情况有什么意义?意义大了,但此时不方便说。但请大家注意,在数学上差值特别特别小的情况就不再用Δ来表达,而是用d表示,比如dx就是表达甲乙两个横坐标之间非常非常小的差值。学过高等数学的人知道,这是在说微积分微分。微分就是很小很小的差值,用小写的d来表达。

6-6 微分形式的勾股定理

这样一来,挨得很近的甲乙两点的距离公式,用微分表达式就成了ds2=dx2+dy2。有人会说,怎么s也d了一下?因为距离很近很近。好,大家一定要记住:挨得很近的甲乙两点的距离公式是ds2=dx2+dy2。说白了就是勾股定理,这一定要记住,不然就会越来越费劲。

刚才说的是平面的情况,现在要将之推广到三维欧几里得空间,这样挨得很近的甲乙两点的距离公式是什么呢?当然我们首先要建立立体直角坐标系,有了XYZ轴,才可以对空间中的任意一点给出坐标(x,y,z)。我们把刚才在平面中的公式直接推广到三维空间——挨得很近的甲乙两点在三维空间中的距离公式是:ds2=dx2+dy2+dz2。感觉还是挺顺的,不放心的朋友可以自己推导一下,不过是用了两次勾股定理;或者你洋气一点儿,先用了一次勾股定理,再用了一次毕达哥拉斯定理,中西结合,微分距离终于搞定啦。

6-7 三维空间中的微分勾股定理

说这些到底想干啥?在经典物理学中,也就是在常识中,一个刚体上两点的距离是否会因为刚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刚体,就是在运动中形状和大小都不变,而且内部的各个点的相对位置也不变的物体。比如一个标枪就是刚体,但人就不是刚体,人在跑步的时候,两腿间的距离会不断变化。回到原来的问题,在我们的常识中,一个刚体上两点的距离是否会因为刚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就是说标枪上两个点的距离是否会因为标枪在空中飞行而发生变化?不会,绝对不会。这一点,牛顿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也是这样认为的,亚里士多德更是这样认为的。先别偷着笑,我们要把这个经典的观念用数学严格表达出来。是的,又要说数学公式了,就为真正了解引力波。

现在我们讨论相对速度是v的两个惯性系上的观察者,对某个运动物体的描述有无差异。这听起来很别扭,两个惯性系等等,其实与火车相对地面以速度v匀速行驶,来看地面观测者和火车上的观测者对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描述,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两个观测者的各自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所以需要各自建立笛卡尔坐标系,也就是立体直角坐标系XYZ,分别表达前后、左右、上下。一个坐标系与地面绑定,就是以地面观测者为中心所建立的坐标系;另一个坐标系与火车绑定,也就是以火车观测者为中心所建立的坐标系,下面我们用客车表示。

为了生动直观,我们假设这两个观测者是父子俩,父亲到火车站送儿子去远方。此时客车待发,父子俩依依惜别,儿子从车窗伸出胳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的肩膀,说了一句话,父亲听后,禁不住泪流满面。父亲从来都没有流过泪,这一回终于没有忍住。儿子到底说了啥?有人开始猜测了,儿子说的是:“我要去寻找引力波!”别瞎猜了,还是听我说,是做了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希望大家以这种精神,坚持吃完引力波这道硬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曲率波。

6-8 父亲送儿子,两眼泪汪汪

讲这个故事不只是为了励志,更想告诉各位,地面观测者父亲和火车观测者儿子在火车未启动前,处于同一空间位置,随后客车就沿着地面坐标系的X轴向前行驶了。也就是说,儿子所在的客车坐标系开始以速度v沿着X轴方向向前运动了,那会如何?双方看待事件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我们假设父子的眼睛都很好、看得很远。这时有一辆货车在X轴上反方向行驶过来,那么地面上父亲感受到的货车距离与客车上儿子的感受就不一样。这真是废话,儿子的客车是迎着货车上去的,当然觉得近,而父亲在原地没动,就会觉得货车还比较远。我们把货车在地面坐标系中的坐标表达为(x,y,z,t)。怎么还有时间t?因为货车一直在动,每一个时刻的坐标点(x,y,z)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描述货车还需要时间点,而货车在客车坐标系中就表达为(x',y',z',t')。别忘了,客车在以速度v沿着X轴向前运动。

6-9 地面为参考系时,货车的速度和坐标

6-10 地面为参考系时,货车的速度和坐标

这两组坐标(x,y,z,t)和(x',y',z',t')就是地面上的父亲和火车上的儿子分别对货车时空位置的描述。那么两者的关系应该是:

x'=x-vt

y'=y

z'=z

t'=t

解释一下,因为客车是迎着货车开过去的,所以客车上的儿子所感受的货车距离要比地面上的父亲更近一些。近了多少呢?就是客车速度乘以行驶的时间。这也就是儿子远离父亲的距离,所以有x'=x-vt。为何在另外两个方向上就是y'=y,z'=z呢?因为客车是沿着X轴向前运动的,它在垂直的Y轴和Z轴方向就没有任何运动,也就是儿子与父亲在上下和左右这两个方向并没有发生相对移动,所以就有y'=y,z'=z。

为何t'=t呢?因为父亲和儿子是同时开始计时的。有没有问题呢?估计有读者不愿意了,起始时间一样又如何,前面不是说过,运动物体的时间会膨胀吗?t'是要膨胀的,怎么会等于t呢?你要这样说,我就太高兴了,说明前面没白讲。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说t'=t,因为我们是在讲经典物理。

好,现在把刚才说的四个数学等式放在一起,就是:

x'=x-vt

y'=y

z'=z

t'=t

在经典物理中,我们把这组公式称之为伽利略变换,其表达的是两个相对运动的惯性系之间的变换。这个变换太符合我们的常识了,所以也特别好理解。因为t'总是等于t,所以都没有必要考虑这个等式,根本就不需要写出来,它就在人们的心中,心照不宣,不证自明,仿佛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它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了爱因斯坦的肩膀上,看到了伽利略和牛顿的脑门上,长了一个很经典的瘊子。

在伽利略变换之下,可以发现一个不变量,就是无论地面上的父亲还是客车上的儿子,他俩对货车上某两点之间距离的观测是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距离是坐标之间的差值。虽然处在不同坐标系对于X方向有vt的差别,但做减法时就消掉了。也就是刚才说的,刚体之间邻近两点的距离ds2=dx2+dy2+dz2在不同的参照系下是不变的,即标枪不会因为其飞行而改变其上两点间的距离。

总之,大家记住,在经典物理学中,不同惯性参照系的变换叫伽利略变换,变换过程有一个不变量,就是两个空间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长度是一个绝对量,不会因为参照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种认识是不对的。物理学家为何抛弃了伽利略变换,就是因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我在第五章讲了,这个实验的结果太“雷人”,令当时的物理学家绞尽脑汁想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提出了以太拖曳理论,但都不太靠谱。

这时洛伦兹站出来了,他说:任何物体在相对于以太的运动方向上,其长度都要收缩倍。这下子,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没有测到干涉条纹移动的结果获得了解释。但洛伦兹并没有觉得自己很“二”,可以说他有“二”的行为,但没有“二”的心。他觉得自己纯粹是拼凑,为赋新词强说愁,纯粹是为了解释实验结果而进行的数学拼凑,并没有感觉到这个拼凑中的物理价值。

但是,当小年轻爱因斯坦看到这个拼凑后,如获至宝,直接将洛伦兹变换作为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具体来说,爱因斯坦抛弃了洛伦兹仍坚守的以太基础,直接将洛伦兹变换作为两个惯性系之间的普遍变换,替换了经典物理学中的伽利略变换。

洛伦兹变换,大家应该如雷贯耳,第四章就提到它了,只是当时没说它的数学形式,但今天是豁出去了,不说不行。它的数学形式就是:(www.daowen.com)

真的有点儿复杂。我们把它和伽利略变换比较一下,伽利略变换中x'=x-vt;但洛伦兹变换中相减后还要除以。其中的c是光速,v还是客车的坐标系相对于地面坐标系的速度。大家都知道,火车的速度最多也就时速500千米,这和光速每秒30万千米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就几乎是0,所以就几乎是1,这样的话,洛伦兹变换就退化成了伽利略变换,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感受不到相对论的效应,因为我们生活在低速的环境中。想象一下,如果火车的速度v达到光速的一半,那么就是一个响当当的数字了,这样洛伦兹变换的效果与伽利略变换就完全不一样了。

刚才只分析了第一个等式,第二和第三个等式与伽利略变换完全一样,没必要多说。再看第四个等式,好复杂,好凌乱。但你从中看到了一种气质,就像我们不知道怀素写的什么字,但看到了一种气质:狂、草,又狂又草;那么从这个公式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t变成t'之时,里面蕴含了相对速度v、光速c,尤其是看到了空间坐标x。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时间和空间发生作用了。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时间和空间搅和在一起了,无法分离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四维时空来看待这个世界

在洛伦兹变换下,刚体之间邻近两点的距离在不同的参照系下不再是不变的了,两点距离会发生收缩,就是所谓尺缩效应。比如说一根棒子静止的时候长度为L0,一旦以速度v运动,静止的观测者就会觉得棒子的长度缩短了,具体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不到尺缩效应。谁让光速太大了呢?否则高速旋转的人还不个个都腰细如柳了吗?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静止的人感觉运动中的棒子缩短了,但骑在棒子上的人会觉得棒子的长度一点没变,也就是说一切都是相对的。

其实这也挺好理解,有时你觉得人家穿大红大绿挺俗气,但人家自己觉得挺好,如果你真的能进入人家的心理状态,你也会觉得大红大绿挺好。你看别人大口吃泡菜时,自己嘴里的牙齿都觉得很酸,但人家本人并没有觉得酸。就是这个道理,万物一理,岂有他焉?

总之,洛伦兹变换导致了尺缩效应,这意味着,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刚体之间邻近两点的距离在不同的参照系下观测,会出现不同的数值。

研究自然规律,就是要在纷繁变化中寻找其中的不变量。破坏了一个不变量,一定会有一个真正的不变量在等着我们。但我先不讲,让大家喘口气。

你一边喘气,我一边给你引进一个人物,他就是爱因斯坦的大学数学老师——闵科夫斯基。

话说爱因斯坦在十七岁上了苏黎世工业大学,成天翘数学课,躲在宿舍学物理,这令闵科夫斯基很生气,直接就骂爱因斯坦:“你这个懒狗,我的数学课都不好好听,将来会有啥出息!”

谁成想,爱因斯坦毕业后没多久(1905年)就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令闵科夫斯基很吃惊,原来是阿尔法狗加贝塔狗?转念一想,“这娃当年没好好听我的数学,他咋就能搞出狭义相对论?”狐疑中把学生的论文拿过来一看,发现论文里面确实只用了一些很简单的数学。

在闵科夫斯基看来,爱氏的理论虽然在物理上极具突破性,但在数学形式上不怎么优美——看,当年没好好听老师的课吧。于是闵科夫斯基觉得有必要帮一下这个老翘课的学生,于是开始研究相对论,最后果然把狭义相对论的颜值大大提高了。

具体是这样的:洛伦兹变换虽然破坏了两点距离ds2=dx2+dy2+dz2的不变性,但是发现了一个新的不变量,大家猜猜这个新的不变量里面增加了谁?有人可能就喷了——我们读懂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还让我们猜没讲的,把我们当啥了?其实还真不太难,想一想洛伦兹变换与伽利略变换的不同就可以猜出来。就是两点不同,洛伦兹变化中出现了光速c,再者洛伦兹变化中时间t与空间x混合在一起了,所以这个新的不变量中必然会有光速c和时间t。原因在于,大家都在变,那么把所有变量都凑在一起,就有可能造出一个不变量。

具体来说,这个不变量就是:

dx2+dy2+dz2-c2dt2

这个量不就是原来经典物理的不变量减去c2dt2吗?也就是两点空间距离再减去c2dt2

有点儿意思,虽然在不同惯性系下邻近两点的空间距离变了,但是如果让它减去c2dt2,那么就是一个新的不变量。这正体现时空一体的新理念。

这是洛伦兹变换中自然引出的推论,但闵科夫斯基作为一个数学家,感觉这个新的不变量看着不顺眼,不具有数学上的对称性。四个微分相互加减,前面是三个平方相加,看着挺美,后面突然是减法,感觉不爽,而且减去的dt2还乘了一个系数c2,也不太美气,咋办?那就变一变呗,这对搞数学的人是容易的一件事,他直接搞了一套新的符号,把这个东西整容了。

具体是这样的,他把x1替代x,x2替代y,x3替代z,这些还真没啥,关键是最后一项——减去c2dt2怎么处理?他让x4替代ict。各位朋友,i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1开平方是多少?-1开平方是虚数,是虚数单位i,那么i2=-1。这样,一旦让x4=ict,意味着dx42=-c2dt2。经过这样一番改头换面,洛伦兹变换下的新不变量dx2+dy2+dz2-c2dt2。就变成了:dx12+dx22+dx32+dx42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美、很整齐?仿佛这个不变量就是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不变量的一个直接推广而已。

肯定会有人发问,做这个整容有啥意思?意思很大,这里先说点小意思——从数学上来说,我们原来把xyz作为一个空间点,或者说把(x1,x2,x3)作为一个空间点,现在可以很自然地将(x1,x2,x3,x4)作为一个空间点。当然前三个是空间坐标,最后一个x4是ict,是时间坐标,但闵科夫斯基写成这种形式,让我们从心理上觉得,空间与时间至少在形式上是对等的,从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风马牛不相及的传统观念

我们现在把这种四维时空称为闵科夫斯基空间,简称闵空,它与我们熟悉的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简称欧空)是很不一样的。欧空就是我们中学学的那种几何空间,或者说常识中的三维空间。闵空与欧空的差异不在于几维,我们完全可以把三维欧空拓展到四维,就是画一条垂直于正方体的直线,不就可以形成第四维了吗?什么?这没法想象?我也想象不来,就是想表达,欧空也可以超过三维,但都是空间维度,而闵空是多了一个时间维度。

所以,闵空与欧空的差异在于欧空是纯空间,而闵空引入了时间维度。

换一种方式说,闵空把时间视作了第四个维度,而且将时间与三维空间融为一体,从而将物理世界视作四维时空。在四维时空中发生的每个事件,都可以用时空坐标来定位,也就是xyzt,或者说是x1x2x3x4,这就是世界点。既然如此,两个事件之间就会有一个间隔,如同三维空间中的两点有一个直线距离一般。三维空间的距离ds2=dx12+dx22+dx32,那么四维时空中两个事件的间隔不就可以定义为ds2=dx12+dx22+dx32+dx42吗?注意,这是定义,换句话说,是一种规定,但这个规定听起来很有道理,就是三维空间距离在四维时空中的延伸。正是闵科夫斯基的整容,才使得这个延伸显得特别自然。

而且这个规定,也就是两个事件的间隔,在洛伦兹变换下还是不变量。于是闵科夫斯基非常亢奋地宣称:这是四维时空中两个事件的一个绝对间隔,无论在哪个惯性系下计算,它的数值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绝对间隔就相当于三维空间中两个点的直线距离。

闵科夫斯基好强啊,不愧为爱因斯坦的老师。但学生对老师的这个数学处理是什么态度呢?起初是很不以为然的,爱因斯坦觉得闵科夫斯基用数学掩盖了定律背后的物理意义,用x4代替ict,搞得大家都忘了x4里面蕴含了时间t。正因为这样,有些相对论书中还是不用闵科夫斯基的那套符号,还是用那个事件间隔的表达式,即:

ds2=dx2+dy2+dz2-c2dt2

这样看着虽然颜值不高,但是心里很踏实、很安全。

爱因斯坦一开始不喜欢他老师这一套美妙的数学形式,但四年之后,他认识到,要想搞广义相对论,没有闵空这套东西根本就没法往下走。爱因斯坦此时眼含泪水,想对老师说一声:“闵老师,我错了。”但他已无处可说,因为老师已经去世了。

这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徒欲尊而师不在。

好了,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相对论,向闵老师、爱老师致敬。

现在我们要讲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一块硬骨头,它就叫“度规”。这是通往引力波的一个拦路虎。

度规就是在一个坐标系中,用来描述一段很短的线段长度的方式,换句话说,度规就是定义在某个坐标系中度量两点之间长度的规矩。说得好抽象,其实就是在说啥是长度。你拿根棒子说很长,我反问你,凭什么说它长,长度的定义是什么?我还觉得我手中的桃子很长,因为把这桃子皮剥下来,切成细丝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周。当然,这是故意抬杠,目的是为了让你思考长度的定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长度的定义还是有共识的,只不过大多数人表达不出来,其实就是两端之间的直线距离。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在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中,两个邻近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连接两点的直线的长度。若建立笛卡尔坐标系,这两个邻近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就是:ds2=dx12+dx22+dx32。这就是欧几里得空间的度规,也就是对两点之间距离进行度量的规矩;换句话说,在欧几里得空间,就是这样度量长度、度量距离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距离ds的平方正好就等于dx12+dx22+dx32,为什么其中没有dx乘dy,或者dx乘dz的二次项存在呢?幸亏没有,若要有了就太麻烦了。好了,反正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度规就是ds2=dx12+dx22+dx32

同样,在四维闵科夫斯基空间的度规,正是刚才讲过的事件间隔:ds2=dx2+dy2+dz2-c2dt2;也就是说,闵空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距离,当然我们叫事件间隔就是用这个公式来度量的,就是闵空的度规。

大家再想一想,这个公式里为何也没有dx与dy、dz或dt的乘积项呢?若要再出现个dx乘dt,那才叫热闹。

这样看来,三维欧空的度规与四维闵空的度规还颇为相似,都没有交叉项的存在,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平方。

但两种度规有一个本质的差异,就是闵空引入了时间,这使得闵空度规中有一个时间项,而且这一项是带负号的。这使得闵空中的事件间隔ds2可以是正的,也可是是负的。在欧空中这有点不可想象,距离ds2怎么能是负的?可以说,狭义相对论中的各种光顾陆离、各种不可思议,都可以视作闵空或度规中的减去c2dt2在作怪。

无论如何,闵空度规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交叉项。原因在于,它处理的是平直的时空;一旦时空弯曲,度规中就会出现交叉项,就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好了,刚刚经历度规洗礼的伙计们,我们要不要一起去迎接这个挑战,到广义相对论的百花园转一转,看看那弯曲的空间里一切是否平权?如果你愿意,我们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