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宇宙的规则中了解经典引力观中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从宇宙的规则中了解经典引力观中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而言之,惯性质量就是阻止外力对物体进行加速的物理量,就是外力与加速度之间的比例系数。那是因为还有另一种质量,由万有引力定律所规定的质量,我们称之为引力质量。但是要注意,在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M1和M2,与牛顿第二定律的F=ma中的惯性质量m完全不是一回事。于是我们将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

从宇宙的规则中了解经典引力观中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要了解引力波,首先要知晓什么是引力;要了解引力,又先要明白什么是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的原因是力,就是力让物体开始运动,而且还决定了物体运动的速度。听着蛮有道理,你看那板车,你不用力拉它会走吗?要想走得快,岂不要使更大的力气?骆驼祥子对此感受一定很深。

多年以后,有个叫伽利略的人说:“老亚,恐怕不对吧;你看那行进中的板车,你突然撒手,它也会继续运动的。此时板车并不受力啊,说明物体有保持自己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是所谓‘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这就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么多年来,大家肯定有一种感觉,亚里士多德留下那么多理论就是用来被推翻的,反正他说的啥都不对。谁让他太牛,几乎对所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即便不是古希腊第一牛,也至少是榜眼或探花。其实牛人只扮演两种角色,一是让后人膜拜,二是让后人推翻或超越。

1642年,推翻亚里士多德的伽利略去世了,次年一个更牛的人横空出世了,不是别人,正是伊萨克·牛顿

牛顿认为:力的作用不决定运动的速度,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为了描写速度的变化率,牛顿首次引进了加速度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正是这样说的:对物体的作用力正比于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家都知道,正比关系总要有个比例系数,这个系数就是质量。所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形式就是F=ma,其中F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不知大家在中学时代的老师是怎么讲质量的,反正我上中学那会儿,课本上是这样定义质量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我当时就懵了,这语言看似简单,其实无法理解啊。比如质量是30克,什么叫含了30克的物质?用秤称一下,和重量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当然我现在明白,课本不想纠缠这个很深的概念。但现在要了解牛顿的精神,明白什么是引力,就不得不把质量的概念交代清楚。

牛顿刚才说了:对物体的作用力正比于该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而比例系数就是质量m,也就是F=ma。原来质量也就是个比例系数,并非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个比例系数的大小说明了什么?我们把F=ma改写为a=F/m,这个算式告诉我们,一旦外力F大小给定,分母m越大,则加速度a的数值越小。换句话说,质量越大的物体,你越难以改变它目前的状态,因为它惰性特别大,或者说质量大的东西就是特别懒的东西,让它动弹一下不容易。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质量是衡量物质惰性大小的一个物理量,但惰性听起来不太好听,于是就翻译成了惯性,质量m越大,惯性越大,就越能阻碍外力对它的加速,我们把这种质量称为惯性质量。

简而言之,惯性质量就是阻止外力对物体进行加速的物理量,就是外力与加速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有人会纳闷,质量就质量,为什么非要说成惯性质量?那是因为还有另一种质量,由万有引力定律所规定的质量,我们称之为引力质量。

说到引力,那还要从亚里士多德说起,老亚确实了不起,总是给今人当靶子用。古希腊人已经感觉到,地球在吸引着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使各种物体落向地球。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观察得出了一个很直白的结论:越重的东西下落得越快,越轻的越慢。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又是那个伽利略,据说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个实验,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亚老先生的论断再次崩盘

不过顺便说一下,据专家考证,伽利略从未在斜塔上扔过什么铁球,而是在光滑斜面上做滑动木块的实验,从而得出的结果。

伽利略虽然发现了不同重量的物体会同时落地的自然现象,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读者一定要牢记,科学就是要解释自然现象的内在机制,而不是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上。对物理学家来说,还不能只停留在定性的解释上,各种因素要定量解读,多大、多小,这样数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很重要。

当然,伽利略后来去世了,但是牛顿诞生了。英国诗人蒲柏有诗云:“大自然和它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有人说,这诗是不是吹捧得过分了?我觉得没有,牛顿绝对受得起这份褒扬。大家想一想,他竟然能将苹果落地与月球绕地球转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自然现象,统一在万有引力定律中,这简直就是神,男神,一生未婚的男神。

牛顿认为:宇宙万物之间都有吸引力。比如苹果和地球之间互相吸引,地球对苹果有多大引力,苹果就对地球有多大引力,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牛顿这个想法真是太跳跃了,估计刚开始很多人骂他:你个碎碎念的牛顿,你吸引地球的力量难道和地球吸引你的力量一样大?你疯了吗?

但后来大家为啥开始疯狂膜拜牛顿?因为牛顿给出了引力公式,谁不信就去算一算。我们现在来介绍这个公式,大家中学都学过:

F当然是两个物体之间所产生的引力,M1是物体一的质量,M2是物体二的质量,分母上的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而G是一个常数,万有引力常数。也就是说: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两者的质量成正比,而与两者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换句话说,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距离越远,吸引力越小。

但是要注意,在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M1和M2,与牛顿第二定律的F=ma中的惯性质量m完全不是一回事。刚才我们说了,惯性质量体现了物体的惰性,是衡量阻止外力对其加速的能力,惯性质量越大,外力想要改变原有状态越不容易。但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是用来产生吸引力的,而且质量越大,产生的引力就越大,这和刚才的惯性质量完全不一样。所以说,此质量非彼质量,必须要区分开。于是我们将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

我总结一下:所谓惯性质量是指物体阻止外力发生作用的能力,而引力质量是物体自己能够产生多大引力的能力。这两个能力至少从表层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其实,这两个概念之所以区分起来这么费劲,完全是因为它们不应该都叫质量,干脆取两个不同的名字算了,比如一个叫惯量,另一个叫引量不就得了?物理学家为何要这样取名字呢?其中必有玄机。(www.daowen.com)

我们现在用牛顿的公式来定量地解释伽利略的发现,为什么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会同时落地。这在中学的课本上就有,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一个质量为小m的铁球从斜塔扔下,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其大小就为。M是谁的质量?当然是地球的。再考虑地球对m的引力会给它带来多少加速度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F=ma。至此我们得到了两个算式,一个是,另一个是F=ma。

小球m受到的外力就是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所以两个算式左侧的F是一个东西,这样二者的右侧可以相等了,右侧就可以对接起来了。这对接起来的算式是:

两侧都有m,于是就抵消掉了。于是加速度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铁球m所获得的加速度与它自己的质量无关,因为算出的加速度公式中不再有m这一项了。

既然地球对铁球产生的加速度与铁球的质量无关,当然不同质量的铁球会同时落地,只要初速度一样。于是,牛顿用他的两个定律完美地解释了伽利略发现的现象。

以上所讲是对中学课本内容的复述,反正我上中学那会儿就是这样讲的。但刚才的推导过程中其实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不晓得大家注意到没有。

就是两侧都有m,于是就消除掉了,这是有大问题的。刚才我们说,F=ma中的m是惯性质量,而中的m是引力质量,根本不是一回事,凭啥能消掉?牛顿说:肯定可以消掉,因为只有消掉了才能解释不同质量的物体同时落地的现象。

逻辑比较强的同学马上就意识到了,这是在循环论证啊,问你为啥会同时落地,你说两边可以消掉;问你为啥可以消掉,因为同时落地。

牛顿那么聪明,当然知道这不合适,但这的确让他相信——惯性质量就等于引力质量。于是他开始做另外的实验,来检验他的想法。

这就是单摆实验,估计不少人高中都做过,就是用不同质量、不同材料的小球,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小幅振动,结果发现单摆的周期与小球的质量和材料无关,由此说明惯性质量确实等于引力质量。

不过这个实验还是太粗糙,只是在10-3的精度内进行了证实。后来有个叫厄缶的人在1900年开始用扭摆做实验,一做就是二十五年,他一辈子主要就干了这一件事,但很有成绩,将精度提高到10-8。截至目前最高精度是10-12。也就是说,在误差10-12范围之内,惯性质量确实等于引力质量。

肯定会有同学问,在更高精度上,惯性质量还会等于引力质量吗?这谁也回答不了,科学最终要由实验来准确回答。

但是,爱因斯坦同学彻底相信了惯性质量就等于引力质量,并从中得到一个重要启发,还由此引出了等效原理,基于这个原理构建了恢宏的广义相对论大厦,这正是我们下一章要进行讲解的。

但是现在,我们如何在直观上去理解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正好相等呢?当地球以万有引力召唤铁球的引力质量时,为何铁球正好用相等的惯性质量回应了地球?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惰性越强说明了人家势大,内涵大,所以不会被轻易改变,正是这种内涵的东西,它吸引力也越大;相反惰性小,就是墙头草,随便小风一吹就乱摆动,这种东西也缺乏对外的吸引力。

就拿中日两国在近代史来对比吧。为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史学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细节解释,光绪无能啦,康梁书生啦,那都是表象,其实是因为中国的惰性或惯性太大。日本船小好调头,中国这艘这么大的船,要掉个头何其难也。

但也正因为中国的惰性大,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引力也更大。一个真正研究世界史的人,会用多少精力去研究日本史呢?相反,他能不好好看中国史吗?根据汤因比的分类,日本文明不过是中华文明的卫星文明。为啥成了中国的卫星,因为我们惰性大、惯性大,所以产生的引力就特别大,于是日本就成了中国的卫星,绕着中国转。

大家注意,我刚才是在打比方。严格说,打比方只是一种讲解的方式,让大家从感觉上能理解某个抽象的道理,并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真正解决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为何相等的是另一位大神。

牛顿虽然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没有告诉我们引力本身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而且他自己也坦承对此并不知晓。只有等到另一个大神的出现,人类对引力的本质才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引力就不是一种力。

那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