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宇宙的规则:经典时空观及挑战

宇宙的规则:经典时空观及挑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先谈牛顿的时空观。这就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理论为什么好理解,正因为他的绝对时空观符合我们的常识;但常识不是科学,这一点牛顿很懂,所以他也想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时空观。直到他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出现了一个人物,名曰马赫,开始挑战了。

宇宙的规则:经典时空观及挑战

我们先谈牛顿的时空观。

所谓时空观,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物理性质的认识。我们平时生活中谈事情必须要依托于时间、地点,比如某甲说:“我昨晚十点在家看电视。”这样大家就会有一个明晰的信息。但到底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二者的关系又如何,这种最基本的问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回答的,要给出纯粹的定义那更是不可能的。

但牛顿不是一般人,所以他就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时空观:第一,时间是独立存在的,均匀地流逝,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也就是说时间是绝对的,这很好理解;第二,空间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任何物体,即便宇宙万物都消失了,空间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空间也是绝对的,这也很好理解;最后,时间与空间互不影响,这就更好理解了。北京和纽约这两个不同空间的时间还能不一样?分别在地面和飞机上的手表走时还能不一样?这就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说形象点,在牛顿看来,时空就好比是一个大舞台,宇宙万物就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给你这个舞台,演员得以在其上表演,但你的表演影响不了这个舞台;你们都不来表演,我这个舞台依然存在,空间和时间不会因为宇宙万物的运行和生灭而发生任何改变,空间和时间之间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各管各的事。这就是绝对时空观。

牛顿理论为什么好理解,正因为他的绝对时空观符合我们的常识;但常识不是科学,这一点牛顿很懂,所以他也想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时空观。但绝对时间很难下手,牛顿也是柿子先捡软的捏,先证明一下绝对空间的存在。

思路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运动是相对的,若坐在平稳飞行的飞机上,就会觉得飞机没动,但地面上的人会觉得这架飞机飞过去了;也就是说飞机相对于地面在飞动,但相对于飞机内的乘客,它就没动,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我们经常会说: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话也对也不对。相对于他坐的椅子,也就是以椅子为参照物,他是没动;但是若以太阳为参照物,那会如何?太阳黑子会觉得他动得很猛,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还在自转,他咋能一动没动呢?此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道理。总之,运动是相对的,你要说谁动了还是没动,一定要有一个参照物。

但是,若果然有绝对空间的存在,就会有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这种运动就可以叫绝对运动。若能证明某个运动是绝对运动,也就是说这个运动不依赖于任何参照物,那不反过来就证明有绝对空间的存在了吗?

于是,牛顿设计了一个很朴实的实验,史称“水桶实验”。先找一个木桶,然后倒上半桶水,把桶放稳当,此时桶里的水面是平平的,然后突然让水桶顺时针旋转起来,水桶刚一旋转的时候,桶内的水没有反应过来,并没有跟着一起旋转,所以水面还是平面的。桶转了一段时间后,水反应过来了,你转我也要转。当然这是在拟人化,其物理原因就是桶内壁的摩檫力开始带动水一起旋转,于是水面就逐渐形成了凹陷,而且越来越凹陷下去,直到水与桶的转速一致。一旦水与桶的转速一致,水与桶之间就相对静止了,水相对于地面在转动,但是相对于桶,水是不转的。而此时的水面也形成了稳定的凹面。

估计有人听得不耐烦,会说这些都是生活常识啊,有什么意义呢?还是让牛顿回答你:这就说明绝对空间是存在的。牛顿是这样解释的:水桶刚开始顺时针旋转时,水没反应过来,但此时的水相对于桶壁已经开始逆时针旋转了。为何水面还是平的呢?牛顿说:因为此时的水相对于绝对空间是静止的。等水转了起来,逐渐形成了凹面,与旋转的桶壁达到相对静止后,水面还是凹面,这怎么理解呢?水已经相对静止了,为何还要凹面呢?牛顿又说,这说明水相对于绝对空间是运动的。

5-1 水桶实验

简而言之,牛顿是这样认为的:即使在水与桶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判断出水究竟有没有相对绝对空间在转动。依据就是:若水面平坦,则无绝对运动;若水面呈凹形,则有绝对的转动。所以说,绝对空间是存在的。

大家瞧瞧,就这么一个破水桶旋转,牛顿在脑子里就能转出一个绝对空间来,斯人已逝,牛气犹在,不得不服啊。

但西方学术领域风气是:谁厉害就攻击谁,而且尽量攻击对方的死穴,扳不倒也要弄出点心理阴影。牛顿活着的时候,虽然有不少人跃跃欲试,但也没有扳倒牛顿对水桶的解读。直到他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出现了一个人物,名曰马赫,开始挑战了。这人名字一听就不是善茬,你叫牛顿,我叫马赫,赫赫有名的马。

这马赫一上来就批判牛顿对水桶的解释。马赫说:水桶实验并不能说明水桶是否相对于绝对空间在转动,而是反映水桶相对于整个宇宙天体是否在转动。看看,马赫一出手,就打在了牛顿的软肋上。马赫的意思是这样的:水面变凹,并不是由于绝对转动引起的,而是由于宇宙间各种物质对桶里的水的作用结果。无论是水相对于宇宙间物质在转动,还是宇宙间物质相对于水在转动,二者间结果一定是一样的,因为水面都会变凹。所以,水面变凹只能证明水与宇宙其他物质之间有相对转动。

估计有的读者有些懵,这“牛马之争”到底谁正确呢?心里没有了主意。但我们隐隐感觉马赫的思维高度是宇宙级的,他是从全宇宙的角度来看一个破水桶,得出了很不一般的解读。这个解读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物,就是预言引力波的那个人,所以我们就在这里打住,后续章节我们还要麻烦“马老”出来走两步。

我们现在把话题转移到运动的相对性上来。刚才已经介绍了飞机的例子,也就是空中的飞机相对于地面观测者是运动的,但对于飞机内的乘客是静止的。运动的相对性必然导致速度也具有相对性。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已经开到时速100千米了但你感觉并不快,而在市中心若是开到时速70千米,自己就觉得很疯狂,为什么?就是因为参照点不同。在市中心,开车人的参照点是路上的行人和其他车辆,大家都很慢,你开70千米/小时就感觉很快;在高速上,路上没人,视野开阔,最近的参照点就是前方的车辆,大家都开100千米/小时左右,你开100千米/小时就感觉没怎么动,只是看着远方建筑物向后走去,才觉得有点速度。

我们不能老是定性地认为,物理学是个定量的科学,所以我举一个定量的例子。一辆公交车以时速50千米在运动,意思就是它相对于路面的时速是50千米/小时,它相对于旁边的骑自行车的人是多大速度呢?恐怕就不是50千米/小时了吧,具体多少取决于自行车的速率和方向。

若自行车以时速10千米顺着公交车方向前行,骑车人就觉得公交车的时速是50千米/小时-10千米/小时等于40千米/小时;若逆着公交车方向,骑车人就觉得公交时速是50千米/小时加上10千米/小时等于60千米/小时。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它体现了牛顿的速度合成原理,而且也很符合常识。即便没听说过速度合成原理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去运用它。比如,运动员投掷标枪时为何要助跑,不就是想把助跑速度添加到标枪出手的速度上去吗?说得“牛顿”一点就是:标枪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等于助跑速度加上标枪相对于运动员的速度。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自然而然、极其朴素的速度合成原理,其中竟然隐含了绝对时空观,这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

现在大家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刚才运动员投出的标枪换成一束光,又会如何?想象一下,你在黑暗的旷野中拿着一个手电筒指向远方,然后打开按钮,一束光以30万千米/秒的速度向黑暗中奔去;而此时的你,为了让光速更快一些,你会不会事先来一段助跑?估计很多人笑了,有些人是在笑这个问题,估计也有人笑作者:我们这双腿的速度与光速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根本无法测量影响。你说得很对,如果在较短的距离来接受光信号,确实感受不到拿手电筒者是否助跑了,但如果距离很远很远,以光年为单位,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在宇宙万物中,光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它为普通百姓驱走了黑暗,却将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送入黑暗的迷宫。那么在迷宫的出口,等待物理学家的是什么呢?

广袤宇宙的天体之间,距离非常大,其间所传递的信号,即便初始速度稍有差异,对于接受方来说,也会感受到巨大的时间差异。但应该的事并非是一定会发生的事。

中国的史籍中明确记载了一次超新星爆炸。那是在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当然宋人并不懂这叫超新星爆炸,但我们都懂,就是大个头的恒星在年老走向灭亡时,会回光返照,突然爆发,其亮度竟然可以和一个星系相媲美。据记载,在超新星爆炸的前二十三天中这颗超新星非常亮,甚至白天都能看到,随后逐渐变暗,亮光一共持续了二十二个月。

这里就有问题了,宋人观察到这个超新星爆炸,就是他们看到了超新星爆炸时所放出的光,有啥问题呢?大家想想,超新星一爆炸,其外围物质向四面八方飞散,这些向各个方向奔散的物质都在发光,这些光会陆陆续续到达地球,对吧?想象一个特殊方向,就是直接指向地球方向的爆炸物,它所发出的光相对于地球应该是什么速度?按照刚才的运动相对性原理,应该是光速加上爆炸物速度。假定爆炸物速度大约1500千米/秒,也就是说,宋人应该感受到最先到达开封的超新星爆炸光速是30万千米/秒加上1500千米/秒。估计有人不以为然了,你说这些有啥用啊,难道宋人能测量光速以及光速的变化吗?宋人能造火药,的确测不了光速。但是,我们再想一个特殊方向,超新星爆炸时,还有向地球相反方向奔逃的物质,而这些物质所发的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就应该是:30万千米/秒减去1500千米/秒,对吧?于是对于地球来说,这两个相反方向物质所发出的光的速度就应该有个差值,就是3000千米/秒。3000千米/秒的差值表面上不大,但是,这个超新星距离地球是5000光年,所以二者到达地球的时间就应该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先后顺序。经过计算得知,大约是相差五十年到达地球,再加上奔向其他方向的物质所发的光,宋人应该在五十年内都能看到这个超新星爆炸,而不是只持续二十二个月。

5-2 若光速可变,那么地球观测到的就不止持续22个月

怎么解释宋人的记载呢?总不能说司天监与天文院的公务员都罢工了吧。似乎只能解释为,这个超新星爆炸发出的光与其光源的速度好像没有关系,各个奔向不同方向的光,还是以相对地球同样的速度奔向地球的。如此一来,运动的相对性不就完蛋了吗?光速不就成绝对的了吗?牛顿该怎么办,难道牛顿体系就此崩塌?

这里就不得不交代光本身是什么。我们中学都学过,牛顿认为光是微小粒子,所以一束光就是由很多微小的颗粒组成的,这能很好地解释反射和折射。但是光同时具有衍射和干涉作用,于是惠更斯等人主张光是一种波,就是“光的波动说”。双方争论到死也没分出胜负。

牛顿当时还对“波动说”不高兴,竟然挑战我牛顿!但正是“波动说”可以解释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的事实。什么意思?大家想一想,如果光的确是微粒,那光源在运动,微粒的速度应该叠加改变。但如果光是波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是波,传播速度和光源没关系。君不见船在海面上行驶,会不断激起海波,这个海波向外传播时和船速就没有关系。

这里必须要讲讲什么是波。我们平时说的机械波就是真正的波,比如石头打到湖面,就产生了圆形的小波浪向外传播。但大家一定要清楚,中央的水并没有向外扩散,只是每一滴水作为质点在原地做上下振动,从而带动旁边的质点也跟着上下振动,不断地把这个振动带向远处。又比如说话发出的声波,声带先引起附近的空气质点左右振动,左右振动的质点又令旁边的质点振动,这样声音就带向远处了,但嘴里的那口空气并没有一起走。

这样说来,波的传播就需要媒介物,水、空气之类。你若在真空中发声,没人能听见,因为没有空气作为介质来为你的声音振动、传播。(www.daowen.com)

马上会有人提问:海波以海水为介质,向外传播,声波以空气为介质,向外传播。光在宇宙真空中传播,难道是不需要介质吗?这就是光的波动说的困境。如果光是微粒,那它在真空中无所阻碍,传播得才痛快呢,但如果光是波,在真空中无所依靠,无介质可振动,宋人怎么可能看见超新星爆炸呢?

大家想想,这会不会把物理学家难住了?这点碎碎的事情对物理学家来说就是五个字:那都不是事。他们反过来说,既然光波可以从真空中传过来,说明真空不空,有一种叫“以太”的物质充满整个宇宙,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不产生任何阻力,专门就给光波当介质。这不一下子就解决了吗?物理学家牛啊。

但物理学毕竟是科学,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引入的任何物理量都要可以被观测,至少能被间接观测,否则不就成哲学玄学或信仰了吗?况且这个假设的以太非常玄,它无处不在,充满宇宙,渗透在各种物质之中,完全透明,与任何物质都不发生作用,而且本身绝对静止。所以很难让人相信,世上有这么“妖”的东西存在。

但也有人觉得,绝对静止的以太不正好可以对应牛顿的绝对空间吗?于是,有实验物理学家立志要找到这个绝对静止的以太,彻底确立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让牛顿的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理想,迈克尔逊和莫雷设计了一个实验,决定验证以太假说,为以太找到存在的证据。但好心没干好事儿啊,直接把牛顿坑了。

这事发生在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是这样想的:既然以太是绝对静止的,地球在自转,所以地球在绝对静止的以太中就在做绝对运动。那么地球上的观测者以一定速度相对于以太运动时,光波虽然在以太中速度一样,但相对于地球观测者就应该展现出一个不同的速度,用不同方向的光速差,反过来就可以推算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从而证明以太的存在。

如果没太看懂,也别太介意,把握精神就行,就是用不同方向的光速差来反推以太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估计也有人觉得,这个道理太简单了,我要在那个时代也会这样想。这样想固然不难,但如何实现是非常困难的,迈克尔逊、莫雷主要是厉害在其实验的设计,而不是其实验的思想。

具体的实验设计我就不讲了,反正结果是没有发现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仿佛地球和以太之间是相对静止的。

刚开始很多人不信,于是反复做这个实验,结果都一样。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结果?只有两条出路:

一是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总会为零,以太会被拖曳。有人说那就让以太被地球拖曳呗,反正为了维护牛顿,咱就往上凑,拼了。让以太与地球一起动,但刚才交代了以太是绝对静止的,怎么调和?再拼一把,其实地球和以太同时都是绝对静止的,这不就得了。但这样很可怕,大家想想,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也就是说地球与全宇宙的其他星体都有相对运动,如果认为地球与以太同时绝对静止,就意味着全宇宙都在动,只有地球不动,那地球不就成了宇宙中心了吗?这样绕来绕去又返回到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了,这让哥白尼、布鲁诺情何以堪?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根本就没有以太。但若没有以太,光波何以传播呢?那就说明光不是波,就是牛顿所说的粒子。如果是粒子,为啥光的速度与光源的速度无关呢?为啥宋人看到的超新星爆炸维持那么短的时间?这把人逼疯了。

正当物理学家们愁云不展、走投无路之时,小青年爱因斯坦突然喊了一声“光速不变”,小爱的大胆也是基于洛伦兹变换原理。关于光速不变原理,在“黑洞与平行宇宙”的那一章讲过。坦率地说,这是不可理解的,不可理喻的。但为了让大家找回点儿感觉,这里再讲一遍。

所谓光速不变就是说,无论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下观测光的速度,它的数值都是一样的,每秒约30万千米。

各位,这是不可想象的。还是举那个例子,假设有一辆公交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时速50千米;某甲站在大街观测这个公交车,测得其时速是50千米;某乙骑着自行车与公交车同方向前进,自行车的时速是40千米,现在的问题是:某乙觉得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50千米/小时减去40千米/小时,也就是说某乙感到汽车的时速是10千米。这就是刚才讲的速度合成。

但是,如果我们把刚才的公交车换成光的话,诡异的事情就出现了。大家都知道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路人甲测得光速是30万千米/秒,骑自行车的某乙如果与光同行的话,他应该觉得光速变慢了。但实际上,某乙感受的光速还是30万千米/秒。这是不可想象的啊,各位朋友,难道你的内心没有一点颤抖,你的血液没有荡起一点涟漪吗?

或许有人会说,是不是自行车速度太慢,所以感觉不出变化?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某乙就是把自行车骑到了每秒10万千米,他观测到的光速还是30万千米/秒。也就是说,不管选择什么惯性参照系,光的速度都是30万千米/秒。此时一定会有人说,如果我把自行车也骑到光的速度,也是每秒30万千米,那我看光是啥速度?遗憾的是,人不可能到达那个速度,凡是有静止质量的粒子都不可能达到光速,只有静止质量为零的粒子才能以光速行进。对此,这里不做展开。

但我们在此可以强行理解一下,要使得光速不变成立,必须要怎样才行。

还是回到某甲和某乙的例子。一辆公交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时速50千米;某甲站在大街上观测这个汽车,测得其时速是50千米,某乙骑着自行车,与汽车同方向前进,自行车的时速是40千米,所以某乙觉得公交车的速度是10千米。那我现在要反问大家,为什么某乙感觉的车速比某甲感受的要慢?我们追究一下什么叫速度,速度就是走过的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当然我们考虑的都是匀速运动。某甲和某乙同时观察这辆汽车,而且也观察了同样的时间,所以对甲乙来说,作为分母的时间值是一样的,没有区别,但对于汽车走过距离的感受就很不一样。当大街上的某甲觉得公交车走了好长一段距离时,某乙并不觉得如此,因为他也在向前骑,觉得公交车没走多远距离。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样某乙所感受的公交车速度自然就显得慢。

5-3 以甲为参考系来看,公交车时速50千米

5-4 以乙为参考系来看,公交车时速40千米

这很好理解,但是,估计有人已经猜到了,现在我又要把公交车换成一束光。现在大家都知道,路边的某甲和自行车上的某乙感觉光速都是30万千米/秒,一丝一毫都不差,怎么理解?只能有一个解释,大家想想。

速度等于走过的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这束光对某甲参照系和某乙参照系来说走过的距离不一样,但最后速度却一样,都是30万千米/秒,只能有一个解释,各位读者,你们胆子再大一些,再“二”一点。若有两个分数,分子不一样,但分数值一样,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两者的分母也不一样。

5-5 将公交车换成光,无论以哪个参考系去看,都是一样的速度

分母是什么?分母是某甲和某乙观察公交车所用的时间,可我们刚才说了,某甲和某乙在同时观察这辆汽车,而且也观察了同等的时间,分母怎么能不一样呢?但它必须不一样,否则就解释不了光速不变,解释不了为何某甲和某乙对同一束光感受到完全一样的速度,解释不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所以我们必须痛下决心,被迫接受这样的新观念:某甲和某乙所用的时间系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二者的手表出现差异了。虽然他俩用的是完全一样的手表或极度精密的铯原子钟。

有人肯定会问,到底谁的表变慢了呢?在甲、乙自己看来,自己的表都好好的,但都看对方的表变慢了。这就意味着,处于两个不同参照系的观测者,或者说处于不同空间的观测者,观测自己的时间与观测对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地面上的人会觉得飞机上人的表慢了,这就意味着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再互相独立,它俩会相互影响、相互耦合。

我们最后要下结论了,为了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为了解读宋仁宗时的超新星爆炸,洛伦兹不惜拼凑数学变换,爱因斯坦明确喊出光速不变,这导致牛顿体系中绝对的、均匀流逝的时间观念崩塌了,也导致空间与时间互不影响的理念崩塌了。

这样,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寿终正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