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改革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改革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就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进行探究。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与拓展训练必将成为今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考核评价体系必将呈现出多维化、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课内、轻课外的体育课程设置和课内外体育课程脱节的运行现状与之很不相符,对现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依据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健康中国”社会建设目标和国家体育强国人才战略需求,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人的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全面契合。以下就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一)强调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应对竞争的身体基础,而体育锻炼是获得健康身体的有效途径。高校公共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实施终身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终身教育”由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在196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他认为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要担当重要角色。终身体育观念就是以健康为目的,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人为争取长寿和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体育新观念。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也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以素质教育为本的21世纪是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还要学会健身。因为人的身心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使大学生一生都能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就必须让他们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和爱好。作为体育教育主要形式的公共体育教学,高校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

(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体育项目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新课标中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源于生活,生活是体育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同样也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创新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教学内容,丰富体育教学内涵,如攀岩、跆拳道、体育舞蹈等时代特征显著的现代体育项目逐渐出现在学校中。部分学生通过体育课可能想健身、锻炼身体、娱乐等,而单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会很好地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而且也会让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产生厌恶感。一些个性健身类项目,如健身操越野跑、山地自行车等,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一些娱乐性强的休闲体育项目,如保龄球、滑板、台球等,因为更能愉悦身心而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从整体来说,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正在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具有健身和娱乐双重功能的体育项目,未来将不断纳入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重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与拓展训练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以野外活动常识和野外活动技能为基本目标,具有能够拓展体育课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大学生全面身心发展、锻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特点。作为户外运动的形式之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心理素质与解决困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院校开展了野外生存教学实验,初步验证了野外生存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随后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至此,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与拓展训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野外生存进校园奠定了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可以使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结构得到改善,增加了课程中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能让学生将在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进一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作用。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与拓展训练必将成为今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四)考核评价体系多维化、多元化、综合化

当今教育体系盛行评价制度,作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评价是现代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国家提出高等教育课程以强化体质和提升综合体育素质为目标,通过适宜的身体练习的通识必修课,强化身心协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考核评价体系必将呈现出多维化、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

考核评价体系应该由锻炼习惯评价、日常体育行为评价、体育技能评价、基础知识评价与体质状况评价构成;要包含身体健康评定、体育健康文化与运动技能的评定、学习梯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重视学习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关注纵向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力求让每个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学有所得,健康发展。多元化是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总趋势,这种多元化包括教学评价思想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形式的创新:俱乐部制

高校公共体育的主旨是为了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组织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提升、体育文化的传承。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把公共体育教育活动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即在学校公共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领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教育。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课内、轻课外的体育课程设置和课内外体育课程脱节的运行现状与之很不相符,对现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俱乐部的管理与组织以会员的意愿为前提,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会员既接受服务又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双重角色,拉近了会员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互动概率,无形中提高了俱乐部的活动效率,使会员的能力在多方面得到提升。将具有自主特性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高校公共体育整个育人过程中,不失为很好的尝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体育需求。构建普通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程,旨在寻找高校体育教育的更优方式。试图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改变教学组织模式,增加评价手段,使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真正融为一体,形成有效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程从大课程观角度思考,摒弃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体育课程模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通过体育课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将从校园体育文化和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中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体育习惯。俱乐部制体育课程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和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创造教学互动机会,帮助学生培养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身心愉悦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用课内外一贯的“主动式”实施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和组织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始终保持“俱乐部主人”意识,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以及体育团体的组织管理程序,同时增加学生间的人际交流体验,有效提升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时代最鲜明的要求是创新,创新代表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的构建也是一种创新,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和常规,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尊重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创造性地重构高校体育课程。在课程实施和组织方式上,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操作手段,尽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需求。课程设置上广开思路,吸纳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改进一些老的运动项目。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个体的进步与努力,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等。这些措施的革新,本身就是在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和眼界。同时俱乐部制体育课程凭借自身优势广泛吸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实现学生的基本体育目标,同时还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促进部分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www.daowen.com)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本质的体现,其对实现学校公共体育目标、推行终身体育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1]李秀梅.科教兴国战略与21世纪高校体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60-62.

[2]刘素秋.浅谈知识经济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以体育教育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5(36):146-147.

[3]孙延,刘立,杜鑫.高校体育与社区大众体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8(19):36-37

[4]张涛.基于“四个回归”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9):182-183.

[5][美]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组织行为学:第16版[M].孙健敏,王震,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84.

[6]邵斌.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32.

[7]李浩泉.躁动的青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1912—1949)[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75.

[8]袁泉,陈文浩.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灌篮,2019(15):227.

[9]图布兴巴雅尔.社会大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5(4):91,93.

[10]郜建文.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存困境与发展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2):72-73.

[11]冯涛,陆剑辉,王振东.高校体育教育经费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进展,2017(3):77-81.

[12]冯涛,陆剑辉,王振东.高校体育教育经费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进展,2017(3):77-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