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既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精益求精乃至逐步趋向专业水准的过程,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能否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除了取决于教师的职业观念、价值追求和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还取决于各种外围条件的保障。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组织制度环境、组织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它们涵盖了支持高校体育职能部门日常运转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体育教师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其各个环节,而且也是影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培养渠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良好的组织精神传统和首要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计划
组织精神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组织内在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形式。一个组织要想发展,必须注重其组织精神的塑造和培育。良好的组织精神,对外可以扩大组织影响力,对内可以教育和凝聚组织成员,使其为组织尽心尽责。因此,高校公共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塑造、培育良好的组织精神。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教师对本职岗位的使命感、责任感、义务感和忠诚度,以及对待学生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对体育教学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高校在公共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坚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和着手公共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完善,是每个高校公共体育部门向着更高要求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公共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侧重点和效果也各有不同,应该因校而异、因地制宜。
(二)多样化的学科发展平台(www.daowen.com)
一个有生机的组织总会“考虑”其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往往从其内部的结构建设着手,千方百计地增加或健全各种具有专门功能的相关性分支体系。一个有高度发展意愿的高校公共体育部门,尤其是具有专业化发展意愿的高校公共体育部门,同样会遇到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增加、建设和完善问题。以上海大学为例,自1999年进驻新校区之后,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一流的硬件设施、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给学校的体育学科带来加速发展的契机。为此,体育学院先后筹划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实践基地、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运动干预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文化研究基地等各种专门性的业务学习、发展平台。这些平台涉及领域广泛,其有效运作,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大学体育学科及其所依托的体育学院的发展,也为“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全面而强大的机制保障,而且为公共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拓展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及多种可能性。不仅如此,体育学院的师资力量还在这些学术交流和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若干个学术团队:“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团队、“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团队、“体育文化互动机制研究”团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团队等。这些都为广大公共体育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提供了广泛而实在的施展舞台,也为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开放性的环境交流机制
现代高校及其下属学院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系统,高校(学院)与其外部环境间各种要素的交换、流动得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学院)向前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个具有远见的大学(学院),必然是一个胸怀宽广、面向世界、广开交流渠道、朋友遍天下的大学(学院)。以上海大学为例。体育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在与外部交流方面积淀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比如,通过《教师境内外进修、访学的相关规定》《教师外出讲学、学术交流的相关规定》的施行,解除了困扰公共体育教师在制度层面的束缚,拓宽了教师的视野,释放了教师业务能力和学术能量,拓宽了他们的实践和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