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育教学规律与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体育教学规律与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运动媒介,体育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这当中,必然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此外,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将会受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文化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学的过程,必须与体育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需求相适应。这就是体育教学过程所遵循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大学生进行反复的运动训练,大学生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

体育教学规律与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的一定的规律,这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种运动媒介,体育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这当中,必然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只有认识这些规律,才能对其进行驾驭,也才能够根据这些规律确定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保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过程遵循一般教学规律,也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体育教学必然要受一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特别是一定社会教育目标及其内容的制约,相应地,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终身教育思想、理论而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从而引发了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各国学校体育均把“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联邦制国家德国,各州在教育发展方面的自主性很强,因而各州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也不尽相同。相类似,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决策权由各州行使。各州自行决定体育教学大纲。而且,各州的不同地区还根据州里提出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和教材,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大纲。

从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实践的现状来看,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而终身体育思想则是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不过,体育教学已经被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学科教学一起,共同承担着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任务。

此外,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将会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文化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学的过程,必须与体育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需求相适应。

2.认识规律

教学过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人们认识任何事物,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只有感知到事物的存在现象,才能进入理性感知层次。一般而言,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就是教与学的矛盾,即大学生与所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大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一种认识过程。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指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自然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强调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统一的同时,还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所以,体育教学过程,讲究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想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了解并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例如,人的身体的发展顺序是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到边缘,从大骨骼、大肌肉到小骨骼、小肌肉,等等。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过程必须根据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学生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过程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如允许加速学习或减速学习,采取能力分组及组织兴趣小组等形式。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都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是由“教”和“学”双方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这个活动既是教师教的过程,也学生学的过程。教与学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教学也就无法开展。教的一方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启动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思维。学的一方要积极适应教学要求,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教学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地位,教法与学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教与学关系的一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教师的教学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5.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师生的体育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育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每一个要素都要产生一定的力,并在各种实际关系之中形成一种“合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组成一个动态、综合的“合力”。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www.daowen.com)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要获得一定的运动技能,通常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从理论上来说,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要经历粗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这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动作技能的教学各有特点,相关要求各有不同,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学年的体育教学时间,每周的教学时间,每节课的时间都是有一定量的要求的,因此不可能在某一个时段里完全按照“三段式”的教学理论进行。即便如此,就一个完整的体育运动而言,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是要经历并且要遵循三个阶段的。这就是体育教学过程所遵循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2.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机体功能活动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大学生进行反复的运动训练,大学生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身体机能活动能力从上升到稳定再到下降恢复的过程,即逐步上升阶段→稳定阶段→下降和恢复阶段,这一规律被称为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图5-1)。

图5-1 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由于体育教师使用的教学组织教法不同,教材的性质不同,还有大学生本身的情况也不同,甚至气候条件等各有差异,大学生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也会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意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

3.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当机体承受较大负荷时,会产生过度应激性反应,出现体质下降,后恢复,并出现超量恢复。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刺激,根据刺激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能量也消耗得越多,引起的超量恢复越明显,锻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某一个体育项目时,身体要承担一定负荷的刺激,从而经历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机体能力的过程,由此,这个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如图5-2所示。从图5-2可以看出,机体适应过程大体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复原阶段。其中,超量恢复阶段,指的是机体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物质和能量储备超过原来水平(图中练习的效果部分),机体的工作能力由此也得到了提高。依据依雅科夫列夫的理论,下一次训练如果身体没有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机能水平会不断下降;在超量恢复阶段训练机能水平会不断上升。

图5-2 机体适应过程示意图[1]

根据人体技能适应性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间隔时间,这样才能在机体运动的规律内,帮助大学生大大提升练习的效果,增强其体能,最终提高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