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以为这种有点悖谬的行为赢得合法性。因为需要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标本,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这个看上去就带有布迪厄尔所谓的“区隔”意味的概念。而方法之一就是进入这个概念。
这里有两种划分非洲电影的方法,第一种即将黑人电影分为非洲本土之内、之外两种。在这主要的两种类别中,以下为两种主要的分析对象:非洲本土黑人电影和非洲裔美国电影。这样的划分考虑到了黑人电影目前存有两种最主要的类别:非洲本土黑人电影和非洲裔美国电影。
第一种划分方法比较清晰,虽然在非洲本土上一直有别国的导演和制作团队制作电影,但是非洲本土电影一般是指非洲本土的民族电影。这是缩小的范畴,经由我们的语言习惯省略掉的一个偏正结构词组。这就和法国、英国甚至在最近尼日利亚出现的中国人导演的诺莱坞电影划清了界线(它们不属于黑人电影);在非洲本土之外的电影中,主要为非洲裔移民电影工作者制作的电影。这些非洲裔移民导演或者是制片人当然也包括暂时流亡、或短期旅行、旅居至非洲之外别国的电影工作者。而其中非洲裔的美国电影蔚为壮观。研究非洲裔美国人电影,能代表非洲本土之外的黑人电影。
第二种划分方式,参照了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克里普斯的定义,即按照黑人制片人、导演、编剧或黑人演员参与为主,将分布在非洲内外的电影用这些范畴去界定和归类。这样,我们谈论黑人电影,就具有了如下多的类别:
1.黑人制片人、导演。如在非洲本土导演和在欧美一些国家以及获得知名度的导演如斯派克·李(Spike Lee)、等导演,这份名单中包含着一些耀眼的新秀,诸如非洲裔英国黑人导演黛丝媞妮·埃卡拉哈(Destiny Ekaragha)和《新人恋曲》(Something New,2006)导演,出生于摩洛哥的萨娜·汉姆利(Sanaa Hamri)。后者导演过《嘻哈帝国》(第三季)(Empire Season 3,2016)和《无耻之徒》(第五季)(Shameless Season 5,2015)。细分这个大类,可以有许多亚类型,比如:
(1)非洲本土导演。关于非洲本土导演,我曾经写过《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非洲本土电影叙事、产业、媒介对社会的介入观察》一文,介绍了非洲独立之后涌现的本土电影导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有“非洲电影之父”乌斯曼·塞姆班(Sembène Ousmane)的《黑女孩》(La noire de,1966)、《割礼龙凤斗》(Moolaadé,2004)、马里电影大师苏莱曼·西塞(Souleymane Cissé)的史诗片《时间》(Waati,1995)、《风》(Finye,1982)、《光之翼》(Yeelen,1987)、伊德沙·渥德拉戈(Idrissa Ouedraogo)的《蒂莱》(Tilaï,1990)等[23]。
最近10年间的优秀电影导演包括《寻梦内罗毕》(Nairobi Half Life,2012)的导演大卫·托什·吉通加(David'Tosh'Gitonga),《黑帮暴徒》(Tsotsi,2005)的导演加文·胡德(Gavin Hood),《延巴克图》(Timbuktu,2014)的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Abderrahmane Sissako)等。
(2)非裔美国人、欧洲人以及其他国籍导演和担任制片人出品的电影。这个分类中有非常杂糅的存在,既包含了非洲族裔散布在其他国家的导演,也包括了主要是白人族群里关注黑人问题、题材的电影导演。前者如非裔美国人电影:斯派克·李(Spike Lee),其导演的电影有《她应该得到》(She's Gotta Have It,1986)、《丛林热》(Jungle Fever,1991)、《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1989),凭借其出色的导演水准,2016年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中,他获得终身成就奖;导演《新人恋曲》(Something New,2006)的萨娜·汉姆利(Sanaa Hamri)出生于摩洛哥,她的作品包括《嘻哈帝国》(第三季)(Empire Season 3,2016)和《无耻之徒》(第五季)(Shameless Season 5,2015)。在美国之外,也有英国等国家的非洲裔英国人电影导演,比如非洲裔英国黑人导演戴斯汀·伊卡拉(Destiny Ekaragha)就较为有名。后者如美国导演斯坦利·克雷默(Stanley Kramer)的社会问题剧电影《猜一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Dinner,1967)对于黑人在美国战后的权利演进非常具有说服力,是一个衡量黑人文化在美国融合程度的客观案例。《星条旗永不落》(Home of the Brave,1949)的导演马克·罗伯松(Mark Robson)等等,其族裔均为美国白人。
除了导演,那些身兼制片人的有资本实力的导演也不在少数,美国黑人电影明星泰勒·派瑞(Tyler Perry)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仅参演类似《消失的爱人》《星际迷航》这些知名电影,也是电影《新好男人》《单身妈妈俱乐部》等影片的导演、主演和制片人,可谓能身兼数职,能耐非凡。在美国和全世界,他拥有不少粉丝。
2.黑人编剧。这个门类也分为本土之内和本土之外。本土电影中,乌斯曼·塞姆班自编自导,其名作《黑女孩》《哈拉》均是,苏莱曼·西塞亦是如此,其《光之翼》剧本均自出本人。《延巴克图》的编剧除了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之外,还有合作人凯森·托尔。本土之外的黑人裔美国导演电影中,斯派克·李也身兼数职,往往导演和编剧一手担当。而其他善于跟编剧合作的导演有摩洛哥裔导演萨娜·汉姆利的《新人恋曲》,此剧的编剧就为非洲裔美国人克里斯·特纳(Kriss Turner)。(www.daowen.com)
3.黑人演员。黑人成为电影明星不是新鲜事物,这个群体包括非洲本土电影中的黑人演员和在类似好莱坞电影世界里出现的黑人演员和明星群体。前者包括《黑女孩》中的主演马比宁·特雷瑟·迪普(Mbissine Thérèse Diop),《延巴克图》的主演易卜拉欣·艾哈迈德(Ibrahim Ahmed)。后者,早在上20纪30年代、二战期间就开始涌现。如在《春风秋雨》(Imitation of Life,1934)中的演员弗雷迪·华盛顿(Fredi Washington)和路易斯·比弗斯(Louise Beavers),在《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中的海蒂·麦克丹尼尔(Hattie McDaniel)。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电影史上,1943年以美国黑人为主角的音乐剧电影《月光宝盒》(Cabin in the Sky,1943)诞生了。担任女主角的莱娜·霍恩(Lena Horne)就因在这个音乐剧里的出色表演成为一代黑人影星和大众偶像,被称为“黑色女神”。她是第一代好莱坞黑人女星,曾与奥斯卡奖获得者法兰克·辛纳屈等合作。可贵的是,她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支持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为扩大黑人电影明星的知名度和文化接受度做出了贡献。至今,类似影星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哈莉·贝瑞(Halle Berry)、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L.Jackson)、泰伦斯·霍华德(Terrence Howard)等黑人明星几乎已经家喻户晓。
在好莱坞地位显赫的黑人影星摩根·费里曼,于1987年凭借在《黑狱风云》中的表演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金球奖最佳男配角两项提名。1989年,他凭借其在《为戴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1989)中的忠厚诚实、善良勇敢的老司机形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1994年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又让他第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2005年他凭借《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4)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2010年11月,摩根·弗里曼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近十年他出演的大制作电影有2012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和2014年的《超验骇客》等。黑白混血演员哈莉·贝瑞凭借《死囚之舞》(Monster's Ball,2001)在2004年获得奥斯卡影后(黑人女性获得此荣为历史上第一次),她主演了《猫女》(Catwoman,2004)、《云图》(Cloud Atlas,2012)等闻名全球的电影。
除了顶级知名度的明星,还有一些知名度稍逊但也比较有名的演员,包括泰勒·派瑞(也是导演、制片)等,最近知名度上升的美国影星塔拉吉·P.汉森(Taraji P.Henson)通过《隐藏人物》(Hidden Figuers,2016)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她还凭着在《嘻哈帝国》中的表现,获得了第73届金球奖电视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奖。
像泰勒·派瑞一样,在黑人电影界,跨界创作(导演和表演)、跨界制(片)导(演)成为一种现象,自导自演、才华横溢的黑人著名喜剧导演和演员,如在电影史上留有其位置的Harry Belafonte、Richard Pryor、Eddie Murphy、Whoopi Goldberg等,这份名单也包括近年来国际影坛上冒出的新秀如在《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2013)中担任主角的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以及身份杂糅的影星,比如身为说唱歌手的50分(50 Cent),时常触电,他参演的作品包括电影《无所畏惧》《金蝉蜕壳》和电视剧《权欲》等,目前,称其为两栖“歌手-影视演员”可能更加合适。
还有一类是散落在一些跨文化、跨种族题材的电影中,像莎士比亚的《暴风雨》(The Tempest,2010),最近的改编版电影为美国导演朱丽·泰莫所导,其中采用的黑人演员为杰曼·翰苏(Djimon Hounsou),他也参演了《角斗士》(Gladiator,2000)等知名电影。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演员亚伯拉罕·阿塔赫(Abraham Attah)是具有潜力的少年演员,他主演了知名的威尼斯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影片《无境之兽》(Beasts of No Nation,2015),参演了《蜘蛛侠:英雄归来》(Spider-Man:Homecoming,2017)等。同样,在英国电影《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2011)中,黑人血统的杰姆斯·豪森(James Howson)扮演吉普赛人老希斯克利夫。
4.其他。这一点为我所加,原因是参照奥斯卡评价系统对于电影的“理解”。音乐奖、剪辑奖、视觉效果奖和服装奖的设置,将电影的作者队伍合法地扩大,这实际上是非常科学的设置,因为未来的电影可能不再以导演为中心。这是一种假设,但是均质化的分工和均质化的评判已经隐隐出现在奥斯卡的评奖系统中。这是好事。谈论非洲电影,还包括非洲或者非洲裔电影人参与制作的影片,参与工作的范围包括摄影、制作、音乐、服装等领域。
另外,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历史学家托马斯·克里普斯在定义黑人电影的时候,明确了“以影剧院发行为目的的影片”,这样就把那些类似诺莱坞的以家庭录像带放映为传播手段的电影排除在外了。这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即诺莱坞电影是否可以被作为黑人电影的一个分支被分析和探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谈论黑人电影的时候,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以非洲题材和内容为主的电影,或者涉及非洲题材的电影(如最近在中国热播的电影《战狼2》,讲述了一个曾经的中国军人面对困境挺身而出的英雄故事),它们算不算黑人电影呢?回答是暂时否定的。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把这个内容性的(而不是主体性的)衡量标准引入黑人电影的探讨中?比如,多少篇幅和时间,多少人员的比重落在非洲或者非洲人上,就算黑人电影。这样的量化评判系统会不会出现?这实在非常有意义,因为,这些非洲题材的电影明显反映了电影生产地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于如何塑造黑人,如何理解非洲和非洲问题,几乎是一把钥匙。把其归入黑人电影需要时日,但是我相信对其的研究也将成为热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