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对黑人电影(black cinema或者black film)的命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当我们尝试着说“黑人电影”的时候,直接的感性认知马上想到黑人导演的电影,或者黑人主演的电影。但是,等到我们理性地思考,我们就为这一直觉感到害羞,因为无论如何,黑人电影应该泛指导演、出产国别、制片、主演的黑人属性。这样,争议就产生了。而且,争议的中心呈现发散、流离的状态,没有焦点。比如除了黑人导演的电影被称为黑人电影没有多少争议之外,黑人主演-参与,或者黑人担任制片的电影呢?另外,诸如那些包含了题材为黑人,或者关乎黑人问题主题的电影可不可以称为“黑人电影”?从黑人电影包含的内涵(元素)之内容,到这个内容的程度,如何评判,何以界定,就带来实际上的概念“狭义”和“广义”衡量带来的操作难度,引发争议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如果我们广义地思考这个问题,则关乎黑人题材的电影都可以被称为黑人电影,那么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大成本电影《紫色》(故事地点、题材为非洲),到中国导演孙广田导演在非洲诺莱坞拍摄的小成本电影《天堂地狱》(题材为非洲),均可归入这个“黑人电影”的大门类。
这样正确吗?
学者托里亚诺·贝瑞(S.Torriano Berry)和威尼斯·贝瑞(Venise T.Berry)合著的《50部最有影响力的非洲族裔美国人电影》中就黑人电影(black film)界定为在美国制作的黑人为主要角色或者有关黑人故事、事件的电影(We define a“black film”as having a majority black cast or a predominantly black-related theme or subject matter)[20]。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克里普斯(Thomas Cripps)则这样定义“黑人电影”:“黑人电影或许可定义为那些有黑人制片人、导演、编剧或黑人演员参与的以影剧院发行为目的的影片”。[21](www.daowen.com)
这两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就字面而言,黑人电影这个词组,它的模糊性、广义性正是它的科学性,因为事实上没有一种十分明确地界定何为黑人电影的概念会出现,只有相对明确。只有把导演、演员和制作等人员归纳入一个并置的系统里,黑人电影的概念客观性才会呈现。比如在这种模糊视野里,斯派克·李的电影《她应该得到》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紫色》一样是广义的黑人电影),因为黑人电影是很难准确界定的,这主要的划分困境在于:“多少程度上的黑人导演、演员、编剧参与可以被称为黑人电影?”要知道目前电影的发展趋势是合作,一些电影有不只一人的导演、编剧和制片。这就需要用一种比较理性(目前没有一种公认为合理的划分方式)的针对电影的主创和各等演员和数量不小的工作团队(其中人员包含的族裔、血统、国籍、政治属性价值观可谓琳琅满目)的界定,由此推断该电影为黑人电影,或者为白人电影,或者为黄种人电影。要知道,清一色的种族、国籍制作团队只有在少数几个封闭型的国家里才可能发生。此外,当代世界越来越普遍的联合摄制、人员流散、通婚、移民等的存在,导致“黑人电影”这个概念很难被“精确地”应用在有效和有益的学术场合上(比如,探讨各大洲电影发展问题,探讨不同文化的电影优劣)。
因此,黑人电影的命运非常复杂,如果一定需要有一个包容广泛可能性案例的命名,那就是需要有一个前提。这个概念需要包括:(1)非洲本土(电影工作者制作的)黑人导演或制片的电影;(2)蔚为壮观的流散世界各地的非洲裔移民(当然也包括暂时流亡或短期旅行、旅居至非洲之外别国)电影工作者制作的电影;(3)黑人为主演的电影,无论是在非洲、美洲还是亚洲;另外较多争议的领域有黑人担任制片的电影(我也将它们并入黑人电影的范畴之中):(4)非洲题材和内容的电影,如《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此导演为一名英国白人)和《猜猜谁来吃晚饭》(Guess Who's Coming Dinner,1967)(此电影的导演是一名美国白人);(4)有关非洲黑人主题的电影(如人类学家拍摄的名目繁多的纪录片电影,美国歌唱家麦当娜担任制片的纪录电影《我在因我们同在》(I am Because We are,2008),也算黑人电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