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写作的功利: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背后的成功预感

写作的功利: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背后的成功预感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候,必须抛弃写作时一种神圣的观念。相对于那些未形成文字前酝酿于头脑中的思想,抑或甚至是酝酿前天然生成的思绪的谷物,写作毫无疑问是一把功利的镰刀。马尔克斯以非凡的才华写作《百年孤独》时,伴随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妙言辞,他心头涌上的除了如释重负的快感之外,难道隐隐约约没有预感到成功的喜悦。他借债、典当,靠朋友周济过日子,闭门写作,是萦绕于意识中成功的预感激励了他……也是所有作家诞生的秘密。

写作的功利: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背后的成功预感

有时候,必须抛弃写作时一种神圣的观念。相对于那些未形成文字前酝酿于头脑中的思想,抑或甚至是酝酿前天然生成的思绪的谷物,写作毫无疑问是一把功利的镰刀。

马尔克斯以非凡的才华写作《百年孤独》时,伴随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妙言辞,他心头涌上的除了如释重负的快感之外,难道隐隐约约(恕我冒昧)没有预感到成功的喜悦。他意识到,他的用魔鬼一样的文字编织的超现实的意境将获得众多的掌声。可以揣摸到他写完最后一句话“注定要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机会在大地上重新出现了”时,头脑中氤氲弥漫的感觉突然清晰了,他创造了一个家庭的衰落,而他将因这个家族的衰亡而凸现出来,获得永恒。如果再深入一点,马尔克斯肯定看到了千里之遥的瑞典皇家学院向他露出了远比波哥大更阳光灿烂的明眸皓齿。他借债、典当,靠朋友周济过日子,闭门写作,是萦绕于意识中成功的预感激励了他……当《百年孤独》终于出世,读者“像抢购热香肠似的”抢购这部小说时,我们可以肯定:这回马尔克斯真的可以舒一口气了。实际上,马尔克斯也不可能不高兴,《百年孤独》使他跻身世界文坛,而他,也将超越马孔多、香蕉公司、土著文化,走向光明,走向他事业的巅峰。很难想象没有1966至1967年作家旅居墨西哥城的经历,马尔克斯的前程会是另外的一幅怎样辛酸的画面。是的,他运用了魔鬼,这个语言的魔鬼将他从幕后推到幕前,他得感激这个魔鬼才对。虽然是他创造了这个魔鬼。

再来看看马尔克斯的“如释重负”,他写作前有什么东西背在肩膀上,致使他写完后要如释重负呢?我们说,这是小说家一贯的在创作前(启程前)所坚持的装束。情节是一根链条,而小说家努力使它形成一种张力,好让这种力能使他轻易地达到目的,抑或甚至是将他发射出去,一蹴而就。小说家马尔克斯亦然,他从十七八岁就开始酝酿这篇小说了,但是火候未到,他焦急地酝酿着自己。让时间不再扭曲办法是将自身扭曲,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比喻马尔克斯创作前的状态:一根弯曲了的牛皮筋,不只是一圈,而是围绕着故事的轴心弯曲了无数次,为的是使这种张力具有千钧一发的弹性。“嘭”——“许多年后……”,故事的叙述开始就到达,就像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里所说的,“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马尔克斯轻松地到达了他拟定的终点。一枚伟大的火箭诞生了,我们看到,马尔克斯将名利、成功的希冀和贡献捆载在这枚火箭上,现在,你看,它们都轻松落地,只剩下辉煌的火箭头,返回到地面。这就是《百年孤独》诞生背面的秘密。也是所有作家诞生的秘密。

我曾经一度迷醉于马尔克斯创造的魔幻意境(以后也将是)里,但当我读到他获奖后与门多萨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时,我的惊奇至少削减了一半。在这本书里,马尔克斯向我们展现了他浩渺思维的玉液琼浆。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出于小说的结构制约在一个二维空间里力图展示的立体的话,那么《番石榴飘香》一开始就邀请你走入了作家复杂的四维空间,而且,它们是以自由的组合为基础的。是的,当我陶醉于番石榴真实的芳香,当我读着《渊源》《今日》《政治》折射作家深邃思想的篇章,当我听他讲到“他最讨厌的历史人物是哥伦布”“最讨厌的日子是星期日”时,我似乎把准了马尔克斯的脉搏,真实的脉搏,而这脉搏,分明比《百年孤独》还有魅力——那就是人格的魅力、人性的魅力。试看以下这一段:

门多萨:你在衣着穿戴方面有什么怪癖吗?

马尔克斯:很少。实际上,如果有哪种服装会带来晦气,我在买下之前就会知道了。不过,也有一次,由于梅塞德斯的过错,我从此就不穿一种外衣了。那次她带着孩子从学校回来,从窗口看到我呆在家里,仿佛穿着一件带格子的外衣。其实,当时我在别的地方。自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我之后,我再也不穿那件外衣了,尽管我确实很喜欢。

……

当然,更精辟的言论还在《政治》这一节中,在此不一一赘述了。(www.daowen.com)

我想说明的是,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展现了他的全部。而在《百年孤独》中,由于小说自身的需要,马尔克斯将自己隐藏起来了,他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善,以高超的技术给读者设上了圈套。虽然对于肤浅的人来说,阅读小说从本质上将不能为他带来什么,但小说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流行。是读者的需要塑造了小说家,而不是小说家本身。再分析下去,是人类偏好道听途说的弱点,潜意识里的“窥阴癖”帮助了小说的流行。

那么,为什么还要小说呢?

为什么还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又是怎么诞生的?

作为一名严肃的艺术家,我深感自己必定会喜欢《番石榴飘香》胜过读马尔克斯的小说,我深信自己会一如既往地爱马尔克斯,即使马尔克斯没有创作《百年孤独》,没有获诺贝尔奖,甚至没有成名。我深信本质在他缥缈的思维里,当他落笔,开始挖空心思构筑他的金字塔,我肯定,一定有什么更珍贵的东西在《百年孤独》的掌声中遗落了。

是世俗造就了小说家马尔克斯。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世俗生活的熏陶,马尔克斯会像一个思想家一样思考吗?

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要再等上一个世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