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马蒂亚·森:挑战文化界限,提高民族意识与理性判断

阿马蒂亚·森:挑战文化界限,提高民族意识与理性判断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文化的跨地区流动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提高民族的理性意识和判断力,对文明和理性、文明的界限做出判断。阿马蒂亚·森以印度裔英国学者的身份,介入当代西方学术和核心地带,对这些处于“迷局”中的观念提出了处方。[17](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阿马蒂亚·森:挑战文化界限,提高民族意识与理性判断

对人的各种属性有了客观的了解之后,我觉得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深刻了解人的人性和动物性的基础上,深刻领悟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相同和相异等特征,进行对人类发展利益最大化的实践。

第一,在理解身份认同[50]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文化间的理解、增加各国家、民族的理解。对于诸如跨文化可以做的是什么、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可以交流什么等话题之讨论也是全球化和跨文化的焦点。当今,文化的跨地区流动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一个例子是:在戏剧界,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多少没有在中国舞台上上演过?多少没有被改编为其他的戏剧样式过(如越剧、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中国的优秀文化常常被好莱坞以各种改编的形式以各种语言传播(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不仅如此,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从单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样式的传播扩展到融合、多媒体、跨界、多元素的聚合式合作与交流,在方式上从平面走向立体。

第二,继续博采广纳,进行制度性、文化性的弥补(法律的向度)。一方面,固守文明中善的一面,朝向思维透彻的一面。提高民族的理性意识和判断力,对文明和理性、文明的界限做出判断。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什么是文明的界限?[51]另一方面,博采其他文化的长处,进行深层的自我修补。中华文明,同样需要在变化与动态中得以完善。

阿马蒂亚·森以印度裔英国学者的身份,介入当代西方学术和核心地带,对这些处于“迷局”中的观念提出了处方。他的启示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1)从他对关键词的透视,我们非常有必要去重新思考和理解多元文化主义,既要避免对社会身份认同概念上的混淆,也要防止有人故意利用这种概念混淆带来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受到鼓励的分裂。特别要避免把以文化自由为特点的多元文化主义与以建立在信仰基础上为特点的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相混淆。[52](2)从他对英国官僚制度的剖析,我们悟见:事实上资本主义确实问题重重,而人类面向未来的制度构想不应该被停止。(3)从他关于身份界定的困境解读当今世界的走向——正如亚当·斯密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当今资本和社会的融合,导致制度性、文化性的双重歧义,也等于为未来进行重构世界的统一性理性话语奠定了基础;多样性为大融合提供了平台。(4)从他“世界需要破除命运的幻象”这样的命题,让我们看得更远:在身份界定的困境中把握未来社会生活的构想。

[1](德)曼弗雷德·菲普斯特:《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周靖波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版,第33页。

[2](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高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3](德)曼弗雷德·菲普斯特:《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周靖波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5页。

[4](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5](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数据来自《电影票房》网站,网址为:http://58921.com/alltime/2014,登入时间2016年10月30日。

[7]刘佳:《“网生代”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当代电影》2014年第12期,第192—194页。

[8]见豆瓣电影《小时代2》主页,网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199360/,登入2016年10月30日。

[9]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当代电影》2015年第3期,第4—12页。

[10]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当代电影》2015年第3期,第4—12。

[11]姚振军、王卉:《‹重生三部曲›中“承认”的伦理》,《外国文学》2016年第4期,第136—137页。

[12]王旭东:《“网生代”电影,产业新变革》,来自唯象资讯网站,网址:http://www.wixiang.com/news/21603.html,登入2016年10月30日。

[13](英国)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5]王旭东:《“网生代”电影,产业新变革》,来自唯象资讯网站,网址:http://www.wixiang.com/news/21603.html,登入2016年10月30日。

[16]电视剧制作者Netflix,为美国最大的网络视频租赁公司,是美国著名的互联网电视商。

[17](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8]尹鸿、王旭东:《网生代电影与互联网》,《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第4—10页。

[19]Manthia Diawara.African Film.Prestel Verlag,Munich,London,New York:Prestel Publishing Ltd,2010.

[20](津巴布韦)慈慈·丹格姆芭卡:《非洲电影创作实践面面观》,谭慧、王晓彤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55—62页。

[21]Jean-Pierre Garcia.非洲电影之路.[2015-11-08].http://www.festival-cannes.fr/cn/article/58020.html.

[22]Jean-Pierre Garcia.非洲电影之路.[2015-11-08].http://www.festival-cannes.fr/cn/article/58020.html.

[23](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高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4](美)克里斯汀·汤普森,(美)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范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73页。

[25]Timbuktu-Interview of the film crew,[2015-12-0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MRl Tfo9y M.(www.daowen.com)

[26]Timbuktu-Interview of the film crew,[2015-12-0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MRl Tfo9y M.

[27]任孟山:《来自非洲的声音:瑙莱坞电影产业的崛起与启示》,《当代电影》2013年第2期,第131—134页。

[28]Manthia Diawara.African Film.Prestel Verlag,Munich,London,New York:Prestel Publishing Ltd,2010.p170.

[29]Manthia Diawara.African Film.Prestel Verlag,Munich,London,New York:Prestel Publishing Ltd,2010.p171.

[30]任孟山:《来自非洲的声音:瑙莱坞电影产业的崛起与启示》,《当代电影》2013年第2期,第131—134页。

[31]The homepage of Living in Bondage(1992).[2015-11-08].http://www.imdb.com/title/tt0489511/?ref_=fn_al_tt_1.

[32]Jean-Pierre Garcia.非洲电影之路.[2015-11-08].http://www.festival-cannes.fr/cn/article/58020.html.

[33]黄伟力:《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机遇——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一个回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4页。

[34](美)苏珊·桑塔格:《百年电影回眸.重点所在》,陶洁、黄灿然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140页。

[35](美)杰弗里·A.布朗:《超级英雄电影的戏仿及霸权性男性气质》,华岚译,《世界电影》2016年第5期,第4—26页。

[36]黄伟力:《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机遇——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一个回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4页。

[37]黄伟力:《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机遇——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一个回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4页。

[38]黄伟力:《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机遇——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一个回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56页。

[39]刘小枫:《“历史的终结”与智慧的终结——福山、科耶夫、尼采论“历史终结”》,《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第4—10页。

[40](美):杰弗里·A.布朗:《超级英雄电影的戏仿及霸权性男性气质》,華岚译,《世界电影》2016年第5期,第4—26页。

[41](美):杰弗里·A.布朗:《超级英雄电影的戏仿及霸权性男性气质》,華岚译,《世界电影》2016年第5期,第4—26页。

[42]尹鸿、朱辉龙、王旭东、朱晓敏:《“网生代”电影》,《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第4—10页。

[43]尹鸿、朱辉龙、王旭东、朱晓敏:《“网生代”电影》,《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第4—10页。

[44]当代电影杂志编辑部:《“网生代”电影专辑之编者按》,《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第4页。

[45]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2006、2009年分别出版了他的《理性与自由》和《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两本著作。

[46](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47](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48]“现实相对性欠缺”,这是我对现状的思考组合出的一个词,用来说明这种状态下出现的问题之症结。

[49](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引言”第2—3页。

[50](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51](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2](印)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